【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JAK1选择性抑制剂
[0001]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8年1月16日、申请号为201880018044.3、专利技术名称为“JAK1选择性抑制剂”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介绍
[0002]JAK(杰纳斯相关激酶(Janus
‑
associated kinase))家族包括四个非受体酪氨酸激酶,JAK1、JAK2、JAK3和Tyk2,它们在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介导的信号转导中起着关键作用(辛德勒(Schindler C)和达内尔(Darnell JE Jr.),生物化学年评(Annu.Rev.Biochem)1995;64:621
‑
651)。激酶JAK1尤其与I型干扰素(例如IFNα),II型干扰素(例如IFNγ),普通γc链(例如IL
‑
2、IL
‑
4、IL
‑
7、IL
‑
9、IL
‑
15和IL
‑
21)和白介素
‑
6家族(IL
‑
10、IL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化学式(I)的化合物:其中:R1、R3、和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甲基;R2选自氢、甲基、和
‑
CH2CH2OH;n是1或2;R5选自甲基、乙基、和
‑
CH2OR8;R6选自甲基、氯、和氟;R7选自甲基、乙基、和环丙基;并且R8选自甲基、乙基、和苄基;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
R4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甲基。3.根据权利要求1
‑
2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1、R3、和R4全都是氢。4.根据权利要求1
‑
3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2是甲基。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5是甲基或
‑
CH2OR8。6.根据权利要求1
‑
5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8是甲基。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6是甲基或氟原子。8.根据权利要求1
‑
7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6是氟原子。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其中R7是甲基。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具有化学式(Ia)的结构:
其中:R
1a
、R
3a
、和R
4a
各自独立地选自氢和甲基;R
2a
选自氢、甲基、和
‑
CH2CH2OH;n是1或2;R
5a
选自甲基、乙基、和
‑
CH2OR
8a
;R
6a
选自甲基、氯、和氟;R
7a
选自甲基、乙基、和环丙基;并且R
8a
选自甲基、乙基和苄基;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具有化学式(Ib)的结构:其中:R
5b
选自甲基、乙基、和
‑
CH2OR
8b
;R
6b
选自甲基、氯、和氟;R
7b
选自甲基、乙基、和环丙基;并且R
8b
选自甲基、乙基和苄基;
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化合物,选自:(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2
‑
羟基乙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2
‑
(3
‑
(乙基磺酰基)
‑2‑
氟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2
‑
(3
‑
(环丙基磺酰基)
‑2‑
氟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5
‑
氯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S)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3S,5S)
‑
3,4,5
‑
三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3S,5S)
‑
3,4,5
‑
三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2‑
((3S,5S)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丙酰胺;(S)
‑2‑
((3S,5S)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丙酰胺;(R)
‑2‑
((3S,5S)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丙酰胺;(S)
‑2‑
((3S,5S)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丙酰胺;(S)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丁酰胺;(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丁酰胺;(S)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
‑2‑
(4
‑
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
‑
1,4
‑
二氮杂环庚烷
‑1‑
基)丁酰胺;(S)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4
‑
甲基
‑
1,4
‑
二氮杂环庚烷
‑1‑
基)丁酰胺;(S)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3S,5S)
‑
3,4,5
‑
三甲基哌嗪
‑1‑
基)丁酰胺;(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一5
‑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3S,5S)
‑
3,4,5
‑
三甲基哌嗪
‑1‑
基)丁酰胺;(S)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
‑2‑
((3S,5S)
‑
3,4,5
‑
三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
‑2‑
((3S,5S)
‑
3,4,5
‑
三甲基哌嗪
‑1‑
基)丙酰胺;(S)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3S,5S)
‑
3,4,5
‑
三甲基哌嗪
‑1‑
基)丁酰胺;(R)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哌嗪
‑1‑
基)丙酰胺;(S)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2‑
(哌嗪
‑1‑
基)丙酰胺;(R)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丁酰胺;(S)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丁酰胺;(S)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丙酰胺;(R)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2
‑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
‑5‑
甲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丙酰胺;(S)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丁酰胺;(R)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丁酰胺;(S)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丙酰胺;(R)
‑2‑
((3R,5R)
‑
3,5
‑
二甲基哌嗪
‑1‑
基)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4‑
基)
‑
1H
‑
吲哚
‑7‑
基)
‑3‑
甲氧基丙酰胺;(S)
‑
N
‑
(3
‑
(5
‑
氟
‑2‑
(2
‑
氟
‑3‑
(甲基磺酰基)苯基氨基)嘧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M尼尔松,ABM阿斯特兰,AIK贝里格伦,JR约翰松,MJ莱皮斯特,SP卡瓦特卡,苏启彬,JG克特尔,
申请(专利权)人:阿斯利康瑞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