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矿用节能冷却塔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冷却塔
,具体为一种矿用节能冷却塔。
技术介绍
[0002]矿井下作业有大量的设备需要进行冷却降温保证设备正常平稳运行,按照当前煤矿工作安排,设备液压空压等系统的冷却效果直接影响了设备的寿命和工作效率,为了保证设备的冷却效果,需要大量的冷却水对设备进行冷却。
[0003]目前冷却方式为直通式静压水或循环水冷却,经过冷却器的热交换,将设备产生的热量带走,热交换后的水,直接作为废水排回水仓,导致大量水资源的浪费且给井下排水系统造成较大的负担,同时循环水在热量交换后,循环水内部温度升高,如果未能及时对循环水进行降温处理,在循环水再次对设备进行冷却时,将导致冷却效果差,设备热量过高后容易发生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矿用节能冷却塔,包括承载机构,所述承载机构内部设置有多个轴向分布的一级冷却机构,所述承载机构上端设置有进向转换机构,所述承载机构下端设置有出向转换机构,所述承载机构上安装有二级冷却机构,所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矿用节能冷却塔,包括承载机构(1),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1)内部设置有多个轴向分布的一级冷却机构(2),所述承载机构(1)上端设置有进向转换机构(3),所述承载机构(1)下端设置有出向转换机构(4),所述承载机构(1)上安装有二级冷却机构(5),所述承载机构(1)外侧安装有三级冷却机构(6);所述一级冷却机构(2)包括有围筒(21),所述围筒(21)位于承载机构(1)内部,所述围筒(21)内部开设有容纳空腔(23),所述围筒(21)内壁固定连接有弯管(22),所述弯管(22)由多个弓字形水管组成,所述围筒(21)内部且位于弯管(22)上端开设有与弯管(22)相连通的进风口(24),所述围筒(21)上端开设有与容纳空腔(23)相连通的进水口(25),所述围筒(21)下端开设有与弯管(22)内部相连通的处风口(26),所述围筒(21)下端开设有与容纳空腔(23)相连通的出水口(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机构(1)包括有载重筒(11),所述载重筒(11)上端固定安装有上盖板(12),所述承载机构(1)下端固定安装有下盖板(13),所述承载机构(1)内部开设有适应空腔(14),所述适应空腔(14)内壁与一级冷却机构(2)表面相适应,所述上盖板(12)由于下盖板(13)封闭适应空腔(14)上下两端,所述载重筒(11)外壁固定安装有密封罩(15),所述密封罩(15)绕载重筒(11)外壁周向分布,且与一级冷却机构(2)一一对应,所述密封罩(15)与一级冷却机构(2)之间留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矿用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向转换机构(3)包括有饮用水分解环(31),所述饮用水分解环(31)下端与上盖板(12)上端固定连接,所述饮用水分解环(31)上端固定连接有循环油液分解环(32),所述饮用水分解环(31)与循环油液分解环(32)呈圆环形,所述饮用水分解环(31)直径大于循环油液分解环(32)直径,所述饮用水分解环(31)上端固定连接有进水管道(34),所述进水管道(34)与饮用水分解环(31)内部相连通,所述循环油液分解环(32)上端固定连接有进风管道(33),所述进风管道(33)与循环油液分解环(32)内部相连通,所述循环油液分解环(32)外侧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一循环油液传递管(35),所述第一循环油液传递管(35)绕循环油液分解环(32)周向分布,且与一级冷却机构(2)一一对应,单个所述第一循环油液传递管(35)与单个弯管(22)内部的进风口(24)相连通,所述饮用水分解环(31)外侧固定安装有多个第一水管(36),所述第一水管(36)绕饮用水分解环(31)周向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富,刘宇,王文学,毛乾宇,李宝存,孟祥俊,邰伟卫,王刚,侯君卫,白雪,游健祥,李政,王成龙,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煤炭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