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69233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9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矿井事故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采用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配合完成,包括底板,底板上固定安装有可进行充放气的主气囊,主气囊表面靠近其顶部的位置通过可拆卸方式安装有若干个平板,平板表面安装有用于将主气囊连接在沿空留巷内壁上的插接机构,底板上还安装有用于对主气囊和沿空留巷内壁之间空隙进行填充的填充机构。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沿空留巷进行密闭的过程中,操作人员站在原地即可操作,无需借助梯子,实现了沿空留巷的快速密闭;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副气囊能够更加充分地贴合在顶面处的内壁上,保证密闭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副气囊能够充分贴合在顶面处的内壁上,保证密闭效果。保证密闭效果。保证密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矿井事故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瓦斯泄漏是煤矿的主要灾害之一,瓦斯泄漏很容易导致煤炭自燃,从而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煤矿发生瓦斯泄漏时,采空区内的瓦斯在负压作用下极易泄漏到沿空留巷内,此时需要快速对沿空留巷进行密闭。目前常用的巷道密闭方式为密闭墙、密闭门和密闭气囊,其中密闭墙和密闭门的施工工艺繁琐、布置时间长,不能满足井下快速密闭的要求。
[0003]公开号为CN213775455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煤矿井下灾变区域柔性缓冲快速密闭气囊,包括多个单体气囊,相邻两个单体气囊之间通过限位机构进行紧固连接,限位机构均包括两个限位带,两个限位带分别布设在单体气囊的两侧,巷道顶部的单体气囊和巷道底部两侧的单体气囊均通过锚固件与巷道内壁进行紧固连接,单体气囊上设置有充放气口,单体气囊和与其紧挨的单体气囊之间均通过通气阀门连接,巷道底部的一个单体气囊上连接有充气装置;该设备将多个单体气囊连接起来对巷道进行密闭,进而起到隔离灾变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采用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配合完成,所述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上固定安装有可进行充放气的主气囊(2),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气囊(2)表面靠近其顶部的位置通过可拆卸方式安装有若干个平板(3),平板(3)表面安装有用于将主气囊(2)连接在沿空留巷内壁上的插接机构(4);所述插接机构(4)包括固定安装在平板(3)表面的导向套(401),导向套(401)内活动连接有升降杆(402),升降杆(402)的顶面固定安装有与其轴线重合的插杆(403),插接机构(4)还包括用于驱动升降杆(402)升降的驱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通过人工控制的拉珠绳(404);底板(1)上还安装有用于对主气囊(2)和沿空留巷内壁之间空隙进行填充的填充机构(5);所述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确定位置:确定灾变的位置,将底板(1)移动至靠近灾变的位置的沿空留巷处;步骤二、充气密封:对主气囊(2)进行充气,直至主气囊(2)外表面与沿空留巷内壁贴合;步骤三、插接固定:通过驱动组件控制插杆(403)插入沿空留巷内壁,固定主气囊(2);步骤四、填充空隙:通过填充机构(5)对主气囊(2)和沿空留巷内壁之间空隙进行填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杆(402)与导向套(401)螺纹配合,插杆(403)的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凸块(405)。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固定套设在升降杆(402)远离插杆(403)一端的从动齿轮(406),导向套(401)的外壁上固定安装有连接板(407),导向套(401)上转动安装有平行于升降杆(402)的转轴(408),转轴(408)的底端固定安装有与从动齿轮(406)啮合的齿轮柱(409)。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一种井下灾变区域快速密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408)的顶端固定安装有第一锥齿轮(410),导向套(401)的外壁上转动安装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延富陈骋王文学邰伟卫侯君卫刘宇李宝存王刚毛乾宇白雪朱明亮陈露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煤炭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