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传输线路包含:信号区域,包含信号导体层以及多个绝缘基材层之中的一部分;和第1接地区域,包含第1接地导体层以及多个绝缘基材层之中的一部分,并且位于信号区域上。信号区域在基材的第1区间中不固定于第1接地区域。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固定于信号区域,并且与第1接地区域接触而不固定,或者,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与信号区域接触而不固定,并且固定于第1接地区域。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配置在第1区间。区间。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信号传输线路
[0001]本技术涉及具备信号导体层以及接地导体层的信号传输线路。
技术介绍
[0002]作为以往的涉及信号传输线路的专利技术,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信号传输线路。专利文献1记载的信号传输线路具备层叠体、信号导体、第1接地导体以及第2接地导体。层叠体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层叠了多个树脂片的构造。层叠体具有挠性。信号导体、第1接地导体以及第2接地导体设置于层叠体。第1接地导体配置在信号导体上。第2接地导体配置在信号导体下。由此,信号导体、第1接地导体以及第2接地导体具有带状线构造。此外,在层叠体中,在第1接地导体与信号导体之间设置有空隙。同样地,在层叠体中,在第2接地导体与信号导体之间设置有空隙。由此,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信号传输线路中,抑制了介电损耗的产生。这样的专利文献1记载的信号传输线路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状态下使用。
[0003]在先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7/130731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要解决的问题
[0007]可是,若专利文献1记载的信号传输线路在上下方向上弯曲,则信号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变化。以下,列举信号传输线路弯曲为第2接地导体位于比第1接地导体靠内侧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若信号传输线路弯曲,则在树脂片产生拉伸应力以及压缩应力。特别是,在位于比信号导体靠内侧的树脂片产生压缩应力。这样的压缩应力容易集中在位于比信号导体靠内侧的树脂片的一部分。因此,位于比信号导体靠内侧的树脂片的一部分变形为折弯。其结果是,信号导体与第2接地导体的间隔变化。信号导体与第2接地导体之间的电容值变化。其结果是,信号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变化。另外,虽然省略详细的说明,但是在位于比信号导体靠外侧的树脂片也产生变形,信号导体与第1接地导体之间的电容值变化。
[0008]因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线路,即使基材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信号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的变化。
[0009]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0010]在本技术的一个方式涉及的信号传输线路中,该信号传输线路具备:
[0011]基材,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层叠了多个绝缘基材层的构造,其中,该基材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第1区间;
[0012]信号导体层,设置于所述基材;
[0013]第1接地导体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其中,该第1接地导体层配置在所述信号导体层上,使得在向下方观察时与所述信号导体层重叠;和
[0014]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
[0015]所述信号传输线路包含:信号区域,包含所述信号导体层以及所述多个绝缘基材层之中的一部分;和第1接地区域,包含所述第1接地导体层以及所述多个绝缘基材层之中的一部分,并且位于所述信号区域上,
[0016]所述信号区域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1区间中不固定于所述第1接地区域,
[0017]所述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固定于所述信号区域,并且与所述第1接地区域接触而不固定,或者,所述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与所述信号区域接触而不固定,并且固定于所述第1接地区域,
[0018]所述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配置在所述第1区间。
[0019]以下,对本说明书中的术语的定义进行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或构件不一定仅表示与前后方向平行的轴或构件。所谓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轴或构件,是相对于前后方向在
±
45
°
的范围内倾斜的轴或构件。同样地,所谓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轴或构件,是相对于上下方向在
±
45
°
的范围内倾斜的轴或构件。所谓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轴或构件,是相对于左右方向在
±
45
°
的范围内倾斜的轴或构件。
[0020]以下,所谓第1构件至第3构件,意味着信号传输线路的结构。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关于第1构件的各部分如以下那样定义。所谓第1构件的前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前半部分。所谓第1构件的后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后半部分。所谓第1构件的左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左半部分。所谓第1构件的右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右半部分。所谓第1构件的上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上半部分。所谓第1构件的下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下半部分。所谓第1构件的前端,意味着第1构件的前方的端。所谓第1构件的后端,意味着第1构件的后方的端。所谓第1构件的左端,意味着第1构件的左方的端。所谓第1构件的右端,意味着第1构件的右方的端。所谓第1构件的上端,意味着第1构件的上方的端。所谓第1构件的下端,意味着第1构件的下方的端。所谓第1构件的前端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前端及其附近。所谓第1构件的后端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后端及其附近。所谓第1构件的左端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左端及其附近。所谓第1构件的右端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右端及其附近。所谓第1构件的上端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上端及其附近。所谓第1构件的下端部,意味着第1构件的下端及其附近。
[0021]在将本说明书中的任意的两个构件定义为第1构件以及第2构件的情况下,任意的两个构件的关系成为如以下那样的含义。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1构件支承于第2构件,包含第1构件相对于第2构件不能移动地安装(即,固定)于第2构件的情况、以及第1构件相对于第2构件能够移动地安装于第2构件的情况。此外,所谓第1构件支承于第2构件,包含第1构件直接地安装于第2构件的情况、以及第1构件经由第3构件安装于第2构件的情况这两者。
[0022]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1构件固定于第2构件,包含第1构件相对于第2构件不能移动地安装于第2构件的情况,不包含第1构件相对于第2构件能够移动地安装于第2构件的情况。此外,所谓第1构件固定于第2构件,包含第1构件直接地安装于第2构件的情况、以及第1构件经由第3构件安装于第2构件的情况这两者。
[0023]在本说明书中,所谓“第1构件和第2构件电连接”,意味着在第1构件与第2构件之间电导通。因此,第1构件和第2构件既可以接触,第1构件和第2构件也可以不接触。在第1构件和第2构件不接触的情况下,在第1构件与第2构件之间配置了具有导电性的第3构件。
[0024]技术效果
[0025]根据本技术涉及的信号传输线路,即使基材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信号传输线路的特性阻抗的变化。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信号传输线路10、10a、10b的外观立体图。
[0027]图2是信号传输线路10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3是图1的A
‑
A处的剖视图1。
[0029]图4是信号传输线路10制造时的工序剖视图1。
[0030]图5是信号传输线路10制造时的工序剖视图2。
[0031]图6是信号传输线路10制造时的工序剖视图3。
[0032]图7是图1的A
‑
A处的剖视图2。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信号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具备:基材,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层叠了多个绝缘基材层的构造,其中,该基材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弯曲的第1区间;信号导体层,设置于所述基材;第1接地导体层,设置于所述基材,其中,该第1接地导体层配置在所述信号导体层上,使得在向下方观察时与所述信号导体层重叠;和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所述信号传输线路包含:信号区域,包含所述信号导体层以及所述多个绝缘基材层之中的一部分;和第1接地区域,包含所述第1接地导体层以及所述多个绝缘基材层之中的一部分,并且位于所述信号区域上,所述信号区域在所述基材的所述第1区间中不固定于所述第1接地区域,所述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固定于所述信号区域,并且与所述第1接地区域接触而不固定,或者,所述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与所述信号区域接触而不固定,并且固定于所述第1接地区域,所述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配置在所述第1区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以上的第1间隔件的材料的杨氏模量比所述基材的材料的杨氏模量高。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信号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具有第2区间,该第2区间具有比所述第1区间的曲率半径大的曲率半径,所述信号传输线路还具备一个以上的第2间隔件,所述一个以上的第2间隔件固定于所述信号区域以及所述第1接地区域,所述一个以上的第2间隔件配置在所述第2区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传输线路,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以上的第2间隔件固定于所述第1接地导体层。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池本伸郎,饭田汗人,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村田制作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