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及其壳体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120050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构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及其壳体系统。上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搭设脚手架,并在脚手架上搭设下层板模板,在下层板模板上方绑扎下层壳体钢筋网、肋板插筋,并预置防浮动预埋件;S2,向下层壳体钢筋网浇筑混凝土;S3,在肋板插筋的基础上绑扎肋板钢筋;S4,在相邻的肋板插筋之间放置轻质填充块,绑扎上层壳体钢筋网;通过防浮动预埋件将轻质填充块固定在下层壳体钢筋网上;S5,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分隔肋板和上层混凝土壳体板。上述结构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屋盖壳体无法满足矢高与最小跨度不大于1/5的混凝土扁壳在建筑跨度较大时的整体建筑结构强度及稳定要求的问题。较大时的整体建筑结构强度及稳定要求的问题。较大时的整体建筑结构强度及稳定要求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及其壳体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物构造
,具体涉及一种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及其壳体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中的钢筋混凝土弧形壳体或双曲扁壳结构往往无法满足超大跨度钢筋混凝土建筑薄壳屋盖对壳体强度要求。
[0003]现有的搭建弧形壳体或双曲扁壳构建筑物的方式通常需要高空搭设钢管脚手架,再根据设计要求搭建支撑钢架,并在支撑钢架上构建壳体,从而形成屋盖壳体结构。但是,上述现有结构的屋盖壳体只能够满足小跨度屋盖壳体的强度要求,无法满足矢高与最小跨度不大于1/5的混凝土扁壳在建筑跨度较大时的整体建筑结构强度要求,并且也无法解决大跨度建筑自重过大、应力集中的问题。例如,现有技术无法解决建筑面积较大的体育馆或者水上运动中心等覆盖面积较大的建筑要求。所以,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如何在保证建筑强度、结构稳定的条件下构建大跨度壳体系统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屋盖壳体只能够满足小跨度屋盖壳体的强度要求,无法满足矢高与最小跨度不大于1/5的混凝土扁壳在建筑跨度较大时的整体建筑结构强度要求的问题,以及现有结构无法解决大跨度建筑自重过大、应力集中的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5]S1,搭设脚手架,并在所述脚手架上搭设下层板模板,在所述下层板模板上方绑扎下层壳体钢筋网、肋板插筋,并预置防浮动预埋件;
[0006]S2,向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下层混凝土壳体板;
[0007]S3,在所述肋板插筋的基础上绑扎肋板钢筋;
[0008]S4,在相邻的所述肋板插筋之间放置轻质填充块,绑扎上层壳体钢筋网;并通过所述防浮动预埋件将所述轻质填充块固定在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上,以防止所述轻质填充块在浇筑混凝土时受到浮力发生上浮或变形;
[0009]S5,向所述肋板插筋和所述肋板钢筋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分隔肋板;向所述上层壳体钢筋网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上层混凝土壳体板。
[0010]可选的,在步骤S4中,还包括:在所述肋板插筋和所述轻质填充块之间设置保护层卡件;
[0011]所述保护层卡件用于支撑所述轻质填充块,以防止所述轻质填充块在步骤S5中浇筑混凝土时该轻质填充块发生位置滑动。
[0012]可选的,所述防浮动预埋件为钢筋;
[0013]在步骤S1中还包括:将所述防浮动预埋件下端位置的第一弯钩结构与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固定相连;
[0014]在步骤S4中还包括:将所述防浮动预埋件上端位置的第二弯钩结构与所述轻质填充块固定相连。
[0015]可选的,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在步骤S1中还包括:
[0016]在所述上层混凝土壳体板和所述下层混凝土壳体板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45度时,所述下层板模板为双层模板,并采用双层模板施工方法。
[0017]可选的,在步骤S1之前还具有步骤S0,
[0018]步骤S0包括:搭设承接基座;埋置位于地下的桩基,并在桩基上方搭设承
[0019]台支座,通过拉梁连接相邻的所述承台支座;多根所述拉梁依次相连多个所述5承台支座以围成一个闭环;所述拉梁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
[0020]可选的,在步骤S0中,所述拉梁的预应力张拉和屋盖壳体施工所设支撑的卸载通过设置同步观测设备以实现同步匹配;
[0021]所述承台支座和所述拉梁施工完成后准备施工上部结构时,先给所述拉梁施加30%的预应力,其余预应力的施加需要等待所述屋盖壳体施工完成后结合0支撑拆除卸载施工方案,按照推力和预应力匹配的原则进行分步张拉,以保证所述承接基座不产生向外变。
[0022]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系统,包括
[0023]屋盖壳体,包括:实心壳体连接部、双层带肋壳体部和壳体顶部;
[0024]所述双层带肋壳体部包括:上层混凝土壳体板、下层混凝土壳体板、设置5在所述上层混凝土壳体板和所述下层混凝土壳体板之间的分隔肋板,以及轻质填充块和防浮动预埋件;所述分隔肋板将所述上层混凝土壳体板和所述下层混凝土壳体板围成的空间分隔成多个容置腔,所述轻质填充块填充在所述容置腔内;所述防浮动预埋件用于防止所述轻质填充块在浇筑混凝土时受到浮力发生上浮或变形。
[0025]0可选的,所述保护层卡件为设置在所述分隔肋板和所述轻质填充块之间的木质垫块或砂浆垫块。
[0026]可选的,所述防浮动预埋件为钢筋;
[0027]所述防浮动预埋件下端位置设置有与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固定相连的第一弯钩结构;
[0028]所述防浮动预埋件上端位置设置有与所述轻质填充块固定相连的第二弯钩结构。
[0029]可选的,所述双层带肋壳体部朝向所述屋盖壳体的屋顶位置方向,所述双层带肋壳体部的厚度逐渐减小;
[0030]朝向所述屋盖壳体的屋顶位置方向的所述双层带肋壳体部中所述轻质填充块厚度逐渐减小。
[0031]可选的,所述实心壳体连接部的外轮廓边缘还具有朝向所述承接基座方向延伸的翻檐,以形成隐形拱形加强结构;
[0032]所述翻檐位置设置有沿所述屋盖壳体外轮廓方向延伸的钢拱支撑结构和/或混凝土暗拱结构。
[0033]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0034]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5]S1,搭设脚手架,并在所述脚手架上搭设下层板模板,在所述下层板模板上方绑扎
下层壳体钢筋网、肋板插筋,并预置防浮动预埋件;
[0036]S2,向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下层混凝土壳体板;
[0037]S3,在所述肋板插筋的基础上绑扎肋板钢筋;
[0038]S4,在相邻的所述肋板插筋之间放置轻质填充块,绑扎上层壳体钢筋网;并通过所述防浮动预埋件将所述轻质填充块固定在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上,以防止所述轻质填充块在浇筑混凝土时受到浮力发生上浮或变形;
[0039]S5,向所述肋板插筋和所述肋板钢筋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分隔肋板;向所述上层壳体钢筋网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上层混凝土壳体板。
[0040]现有的搭建弧形壳体或双曲扁壳构建筑物的方式通常需要高空搭设钢管脚手架,再根据设计要求搭建支撑钢架,并在支撑钢架上构建壳体,从而形成屋
[0041]盖壳体结构。但是,上述现有结构的屋盖壳体只能够满足小跨度屋盖壳体的强5度要求,无法满足矢高与最小跨度不大于1/5的混凝土扁壳在建筑跨度较大时的整体建筑结构强度要求,并且也无法解决大跨度建筑自重过大、应力集中的问题。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上述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施工方法,即可实现通过上层混凝土壳体板、下层混凝土壳体板和分隔肋板构成多个容置腔,再将轻质
[0042]材料的轻质填充块填充至上述容置腔内,可以有效地减少大跨度建筑自重过大0的问题。并且,通过在肋板插筋和轻质填充块直接浇筑混凝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搭设脚手架,并在所述脚手架上搭设下层板模板,在所述下层板模板上方绑扎下层壳体钢筋网(1)、肋板插筋(2),并预置防浮动预埋件(3);S2,向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1)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下层混凝土壳体板(4);S3,在所述肋板插筋(2)的基础上绑扎肋板钢筋(5);S4,在相邻的所述肋板插筋(2)之间放置轻质填充块(6),绑扎上层壳体钢筋网(7);并通过所述防浮动预埋件(3)将所述轻质填充块(6)固定在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1)上,以防止所述轻质填充块(6)在浇筑混凝土时受到浮力发生上浮或变形;S5,向所述肋板插筋(2)和所述肋板钢筋(5)浇筑混凝土,以形成分隔肋板(8);向所述上层壳体钢筋网(7)浇筑混凝土,以形成上层混凝土壳体板(9)。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4中,还包括:在所述肋板插筋(2)和所述轻质填充块(6)之间设置保护层卡件(10);所述保护层卡件(10)用于支撑所述轻质填充块(6),以防止所述轻质填充块(6)在步骤S5中浇筑混凝土时该轻质填充块(6)发生位置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浮动预埋件(3)为钢筋;在步骤S1中还包括:将所述防浮动预埋件(3)下端位置的第一弯钩结构(11)与所述下层壳体钢筋网(1)固定相连;在步骤S4中还包括:将所述防浮动预埋件(3)上端位置的第二弯钩结构(12)与所述轻质填充块(6)固定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还包括:在所述上层混凝土壳体板(9)和所述下层混凝土壳体板(4)与水平面的夹角大于45度时,所述下层板模板为双层模板,并采用双层模板施工方法。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之前还具有步骤S0,步骤S0包括:搭设承接基座(13);埋置位于地下的桩基,并在桩基上方搭设承台支座(14),通过拉梁(15)连接相邻的所述承台支座(14);多根所述拉梁(15)依次相连多个所述承台支座(14)以围成一个闭环;所述拉梁(15)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筋混凝土大跨度薄壳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0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庆英李兴钢刘文珽杨松霖李勇鑫丁伟伦王磊李森张晓萌谭泽阳张司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