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637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涉及建筑穹顶领域,包括:穹顶底座;所述穹顶底座顶部安装有外连框,且外连框顶部安装有底连板A和顶连板A,顶连板A连接于底连板A顶部;所述穹顶底座外侧安装有外螺栓,且外螺栓与外连框底部相连;所述穹顶底座顶部内安装有活动圈。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外光伏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建筑物内电器供电所需,通过改变内光伏板所需位置,内光伏板对透过玻璃板部位的光能进行转化,提升穹顶结构发电效果,并实现对建筑物内光照亮度进行调控效果,解决现有建筑用穹顶结构在应用过程中,只能单纯满足建筑物内采光所需,并无法在满足建筑物内采光前提下,对部分光能进行利用发电,容易造成光能浪费的问题。费的问题。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穹顶
,特别涉及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穹顶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结构,外形类似一个空心球体的上半部,穹顶的横切面并不一定是完整圆球形,亦可以呈椭圆形,用各种材质制造的穹顶在建筑学中有悠久的历史,可以回溯到史前时期,建筑物通过制造穹顶,可以增加美观性。
[0003]现有的建筑用穹顶结构在应用过程中,功能较为单一,只能单纯满足建筑物内采光所需,并无法在满足建筑物内采光前提下,对部分光能进行利用发电,容易造成光能浪费,建筑物内电器则需要通过外部电路进行供电,不够节能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以解决现有的建筑用穹顶结构在应用过程中,只能单纯满足建筑物内采光所需,并无法在满足建筑物内采光前提下,对部分光能进行利用发电,容易造成光能浪费的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具体包括:穹顶底座;所述穹顶底座顶部安装有外连框,且外连框顶部安装有底连板A和顶连板A,顶连板A连接于底连板A顶部;所述穹顶底座外侧安装有外螺栓,且外螺栓与外连框底部相连;所述穹顶底座顶部内安装有活动圈,且活动圈顶部安装有内连框,内连框顶部安装有顶连板B和底连板B,底连板B连接于顶连板B底部,并且顶连板B顶侧与底连板A底侧相接触;所述活动圈内侧安装有内螺栓,且内螺栓与内连框底部相连;所述穹顶底座底侧安装有电机,且电机与活动圈底部相连。
[0006]进一步的,所述外连框呈环绕状设置有十二个,其中六个外连框内部安装有外光伏板,另外六个外连框内部安装有玻璃板,外光伏板与玻璃板呈交错状排列。
[0007]进一步的,所述穹顶底座顶部呈环绕状开设有十二个外插槽,外插槽外侧开设有外螺孔,外螺孔内部螺纹连接于外螺栓内,外连框底部插接于外插槽内,外连框底部开设有下连孔A,外螺栓内端位于下连孔A内。
[0008]进一步的,所述底连板A顶侧呈环绕状设有十二个插柱A,外连框顶部开设有上连孔A,插柱A插接于上连孔A内,插柱A顶部与顶连板A相接触,底连板A顶部中心部位设有螺柱A,顶连板A中心部位开设有通孔A,螺柱A贯穿于通孔A内,外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柱A外部,外螺母底部与顶连板A顶侧相接触。
[0009]进一步的,所述内连框呈环绕状设置有六个,内连框与外连框内侧滑动接触,内连框内部安装有内光伏板。
[0010]进一步的,所述穹顶底座内部开设有滑槽,活动圈底部滑动连接于滑槽内,活动圈底部设有齿条,电机的驱动轴上安装有传动齿轮,传动齿轮与齿条相啮合。
[0011]进一步的,所述活动圈顶部呈环绕状开设有六个内插槽,内插槽内侧开设有内螺
孔,内螺孔内部螺纹连接有内螺栓,内连框底部插接于内插槽内,内连框底部开设有下连孔B,内螺栓内端位于下连孔B内。
[0012]进一步的,所述顶连板B底侧呈环绕状设有六个插柱B,内连框顶部开设有上连孔B,插柱B插接于上连孔B内,插柱B底部与底连板B相接触,顶连板B底部中心部位设有螺柱B,底连板B中心部位开设有通孔B,螺柱B贯穿于通孔B内,内螺母螺纹连接于螺柱B外部,内螺母顶部与底连板B底侧相接触。
[0013]有益效果
[0014]1、本专利技术通过外光伏板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建筑物内电器供电所需,部分光线通过玻璃板进入建筑物内,起到在白天建筑物内辅助照明效果,减少建筑物内白天所需照明用电量,更加节能环保;外连框底部通过单个外螺栓与穹顶底座固定连接,当插柱A插入上连孔A内时,通过外螺母将顶连板A与底连板A连接在一起,从而通过底连板A和顶连板A对外连框进行固定,使外连框组装固定更加简便,降低穹顶结构施工难度。
[0015]2、本专利技术当白天建筑物中无人时,通过电机带动活动圈转动,使内光伏板从外光伏板内侧部位移动至玻璃板内侧部位,通过内光伏板对透过玻璃板部位的光能进行转化,提升穹顶结构发电效果,也可通过改变内光伏板所处位置,实现对建筑物内光照亮度进行调控;内连框底部通过单个内螺栓与活动圈固定连接,当插柱B插入上连孔B内时,通过内螺母将底连板B与顶连板B连接在一起,从而通过顶连板B和底连板B对内连框进行固定,使内连框组装固定更加简便,进一步降低穹顶结构施工难度。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0017]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涉及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18]在附图中: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顶部轴侧结构示意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底部轴侧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穹顶底座轴侧结构示意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外连框与顶连板A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外连框、底连板A和顶连板A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活动圈与内连框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活动圈轴侧结构示意图。
[0026]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内连框、顶连板B和底连板B拆分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列表
[0028]1、穹顶底座;101、外插槽;1011、外螺孔;102、滑槽;2、外连框;201、下连孔A;202、上连孔A;3、外光伏板;4、玻璃板;5、外螺栓;6、底连板A;601、插柱A;602、螺柱A;7、顶连板A;701、通孔A;8、外螺母;9、活动圈;901、内插槽;9011、内螺孔;902、齿条;10、内连框;1001、下连孔B;1002、上连孔B;11、内光伏板;12、内螺栓;13、顶连板B;1301、插柱B;1302、螺柱B;14、底连板B;1401、通孔B;15、内螺母;16、电机;1601、传动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9]实施例:请参考图1至图8所示:
[003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包括穹顶底座1;穹顶底座1顶部安装有外连框2,且外连框2顶部安装有底连板A6和顶连板A7,顶连板A7连接于底连板A6顶部;穹顶底座1外侧安装有外螺栓5,且外螺栓5与外连框2底部相连;外连框2呈环绕状设置有十二个,其中六个外连框2内部安装有外光伏板3,另外六个外连框2内部安装有玻璃板4,外光伏板3与玻璃板4呈交错状排列,通过外光伏板3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建筑物内电器供电所需,部分光线通过玻璃板4进入建筑物内,起到在白天建筑物内辅助照明效果,减少建筑物内白天所需照明用电量,更加节能环保;穹顶底座1顶部内安装有活动圈9,且活动圈9顶部安装有内连框10,内连框10顶部安装有顶连板B13和底连板B14,底连板B14连接于顶连板B13底部,并且顶连板B13顶侧与底连板A6底侧相接触;活动圈9内侧安装有内螺栓12,且内螺栓12与内连框10底部相连;穹顶底座1底侧安装有电机16,且电机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穹顶底座(1);所述穹顶底座(1)顶部安装有外连框(2),且外连框(2)顶部安装有底连板A(6)和顶连板A(7),顶连板A(7)连接于底连板A(6)顶部;所述穹顶底座(1)外侧安装有外螺栓(5),且外螺栓(5)与外连框(2)底部相连;所述穹顶底座(1)顶部内安装有活动圈(9),且活动圈(9)顶部安装有内连框(10),内连框(10)顶部安装有顶连板B(13)和底连板B(14),底连板B(14)连接于顶连板B(13)底部,并且顶连板B(13)顶侧与底连板A(6)底侧相接触;所述活动圈(9)内侧安装有内螺栓(12),且内螺栓(12)与内连框(10)底部相连;所述穹顶底座(1)底侧安装有电机(16),且电机(16)与活动圈(9)底部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连框(2)呈环绕状设置有十二个,其中六个外连框(2)内部安装有外光伏板(3),另外六个外连框(2)内部安装有玻璃板(4),外光伏板(3)与玻璃板(4)呈交错状排列。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穹顶底座(1)顶部呈环绕状开设有十二个外插槽(101),外插槽(101)外侧开设有外螺孔(1011),外螺孔(1011)内部螺纹连接于外螺栓(5)内,外连框(2)底部插接于外插槽(101)内,外连框(2)底部开设有下连孔A(201),外螺栓(5)内端位于下连孔A(201)内。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绿色建筑用太阳能穹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连板A(6)顶侧呈环绕状设有十二个插柱A(601),外连框(2)顶部开设有上连孔A(202),插柱A(601)插接于上连孔A(202)内,插柱A(601)顶部与顶连板A(7)相接触,底连板A(6)顶部中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晴晴穆琳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水利电力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