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1994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光纤上n个点的应变和损耗。计算各点的应变与上一个相邻点的应变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一差分。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计算各点的损耗与上一个相邻点的损耗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二差分。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若应变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为损耗异常点,则将该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通过获取光纤上各点的应变和损耗,计算应变差分和损耗差分,将应变差分异常点和损耗差分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通过基于应变和损耗确定光纤损伤位置,提高了光纤损伤检测的准确度,提高了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的准确度。确度。确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纤维导线检测
,尤其涉及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技术介绍

[0002]碳纤维导线在增加电力输送容量、降低弧垂、减少线损和提高线路抗风能力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已在重要电厂送出线路、大容量500kV线路等重要线路得到了广泛应用。碳纤维导线的纤芯为碳纤维浸渍树脂制成,其本身伸长率较低,弯曲半径受限,不能锐角弯折。在制造、安装和使用过程中易受损伤,易产生微裂纹等隐蔽性缺陷。通常在绞合碳纤维导线的碳纤维棒的中心植入光纤。碳纤维导线因弯折受损时,光纤同步受到损伤。可通过检测光纤的损伤情况反映碳纤维导线的损伤情况。
[0003]现有检测方法通过检测光纤的应变变化确定光纤的损伤情况。例如,检测不同时刻的应变,或者检测不同拉伸状态下的应变,将应变变化较大的位置确定为损伤位置。现有检测方法仅通过检测应变确定损伤位置,检测指标单一,准确度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现有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指标单一、准确度低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所述碳纤维导线中包括光纤。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光纤上n个点的应变和损耗,其中,所述n个点沿光纤的背向散射光的传输方向均匀分布,间距为L,n>3。计算各点的应变与上一个相邻点的应变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一差分。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其中,所述第一差分异常点的第一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计算各点的损耗与上一个相邻点的损耗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二差分。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其中,所述第二差分异常点的第二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若应变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为损耗异常点,则将该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
[000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包括:若当前第一差分异常点与相邻的下一个第一差分异常点的距离等于L,则将当前第一差分异常点作为应变异常点。
[000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包括:若两个第一差分异常点的距离大于L,且该两个第一差分异常点之间的各点的应变大于预设值,则将该两个第一差分异常点的中心点作为应变异常点。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包括:若当前第二差分异常点与相邻的下一个第二差分异常点的距离等于L,则将当前第二差分异常点作为损耗异常点。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包括:若两
个第二差分异常点的距离大于L,且该两个第二差分异常点之间的各点均为第二差分异常点,则将该两个第二差分异常点的中心点作为损耗异常点。
[001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若应变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为损耗异常点,则将该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之后,还包括:若应变异常点的位置与任一损耗异常点的位置的间距小于预设值,则将该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计算各点的损耗与上一个相邻点的损耗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二差分之后,还包括:若所述该点的第二差分大于阈值,且,该点的损耗低于预设值,则该点的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
[0012]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装置,所述碳纤维导线中包括光纤,所述装置包括:
[0013]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所述光纤上n个点的应变和损耗,其中,所述n个点沿光纤的背向散射光的传输方向均匀分布,间距为L,n>3。
[0014]第一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各点的应变与上一个相邻点的应变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一差分。
[0015]第一确认模块,用于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其中,所述第一差分异常点的第一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
[0016]第二计算模块,用于计算各点的损耗与上一个相邻点的损耗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二差分。
[0017]第二确认模块,用于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其中,所述第二差分异常点的第二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
[0018]损伤位置模块,用于若应变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为损耗异常点,则将该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
[0019]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方法的步骤。
[0020]第四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方法的步骤。
[002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碳纤维导线中包括光纤。该方法包括:获取光纤上n个点的应变和损耗,其中,n个点沿光纤的背向散射光的传输方向均匀分布,间距为L,n>3。计算各点的应变与上一个相邻点的应变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一差分。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其中,第一差分异常点的第一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计算各点的损耗与上一个相邻点的损耗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二差分。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其中,第二差分异常点的第二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若应变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为损耗异常点,则将该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本专利技术通过获取光纤上均匀分布的各点的应变和损耗,计算应变差分和损耗差分,确定应变差分异常点和损耗差分异常点,将应变差分异常点和损耗差分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一方面,通过基于应变和损耗确定光纤损伤位置,提高了光纤损伤检测的准确度,提高了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的准确度。另一方面,相对于基于不同时间或不
同拉伸状态下的检测方式,本专利技术通过光纤上各点的应变差分和损耗差分确定损伤位置,不受检测时间和使用场景限制,检测方法简单。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纤维导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的实现流程图;
[0025]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差分曲线示意图;
[0026]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差分曲线示意图;
[0027]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差分曲线示意图;
[0028]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导线中包括光纤;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光纤上n个点的应变和损耗,其中,所述n个点沿光纤的背向散射光的传输方向均匀分布,间距为L,n>3;计算各点的应变与上一个相邻点的应变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一差分;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其中,所述第一差分异常点的第一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计算各点的损耗与上一个相邻点的损耗的差,作为该点的第二差分;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其中,所述第二差分异常点的第二差分的绝对值大于预设值;若应变异常点对应的位置为损耗异常点,则将该位置作为碳纤维导线的损伤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包括:若当前第一差分异常点与相邻的下一个第一差分异常点的距离等于L,则将当前第一差分异常点作为应变异常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一差分异常点,确定应变异常点包括:若两个第一差分异常点的距离大于L,且该两个第一差分异常点之间的各点的应变大于预设值,则将该两个第一差分异常点的中心点作为应变异常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包括:若当前第二差分异常点与相邻的下一个第二差分异常点的距离等于L,则将当前第二差分异常点作为损耗异常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第二差分异常点,确定损耗异常点包括:若两个第二差分异常点的距离大于L,且该两个第二差分异常点之间的各点均为第二差分异常点,则将该两个第二差分异常点的中心点作为损耗异常点。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纤维导线损伤检测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夏彦卫贾伯岩刘宏亮王怡欣伊晓宇吴国强齐保军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