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980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属于脑血管导管技术领域,包括导管主体、第一直管段、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均为预塑形结构,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在相邻的二者之间形成以下连接角度:所述导管主体和第一直管段之间的角度为9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脑血管导管
,具体涉及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

技术介绍

[0002]使用导管对脑血管进行介入或显影是一种重要的脑血管治疗手段,目前,出于现存技术和大多数医生的习惯,一般的做法为经股动脉入路的穿刺方式,即导管从股动脉穿刺进入目标血管,随着介入和造影技术的普及与完善,最新研究表明发现采用经股动脉穿刺的路径会导致诸多术后并发症,同时,经股动脉入路的穿刺方式导致术后回复慢,痛苦程度高。
[0003]针对此问题,人们专利技术出了经挠动脉入路的穿刺方式,经挠动脉入路对血管损伤较小,术后并发症少且术后恢复速度较快,相比经股动脉入路穿刺有显著优势,但是,经挠动脉入路到脑血管的路径较为蜷曲,需要专门设计的导管才能符合需求,目前的导管多为设计成可从左挠动脉或右挠动脉任一路径超选左颈总动脉、左椎动脉、右颈总动脉或右椎动脉任意一条血管内,然而,在需超选的区域血管分岔区域内,左右动脉结构不对称,这就导致此种设计必然无法完全贴合所有的穿刺路径和待超选血管的方案组合,降低超选准确性,加大了穿刺难度,导致手术成功率降低,重复操作概率提升,同时不符合血管走向的导管预塑形状可能会压迫血管,提高造成血管损伤的概率,对手术操作人的技能要求提高,为此,需要一种专门为经某一侧挠动脉超选某一目标血管的方案而设计的脑血管导管,如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同时,导管插入到预定地点后,会有一回弹至预塑形形态的过程,回弹过快可能导致导管头端撞击血管,导致血管损伤;还有的方案为在导管尖端埋入机械结构设计为角度可调,但额外机械结构的设置会导致导管柔软性变差,血管损伤的概率较高,为此,需要一种对血管损伤小的导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具有对具体穿刺路径契合度高的同时对血管损害小的特点。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包括导管主体、第一直管段、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均为预塑形结构。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主体与各直管段在相邻的二者之间形成以下连接角度:所述导管主体和第一直管段之间的角度为90

160
°
,所述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之间的角度为100

150
°
,所述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之间的角度为30

90
°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直管段的长度范围为30

60mm,所述第二直管段的长度范围为10

30mm,所述第三直管段长度为15

35mm。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连接处内部埋设有回弹筋,所述回弹筋弯折处的弯折走向与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弯折走向一致。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回弹筋由聚氨酯记忆海绵构成。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的外表面涂覆有滑动亲水涂层,所述滑动亲水涂层自第三段的前端起依次涂敷于第三直管段、第二直管段、第一直管段和导管主体的外表面,所述滑动亲水涂层自第三直管段的前端起向导管主体方向的延伸长度为40cm

80cm。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由医用高分子材料构成。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管主体远离第一直管段的一端设置有尾端接头,所述尾端接头与通用三通接头适配。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三直管段远离第二直管段的一端为渐细结构。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1)通过将导管主体和第一直管段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设置为90
°‑
160
°
,第一直管段和第二直管段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设置为100
°‑
150
°
,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设置为30
°‑
90
°
,使得导管和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穿刺走向相适配,避免了导管和血管相抵的情况发生,提升超选成功率;
[0017](2)通过在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连接处内部埋设回弹筋,加强导管的回弹性并效降低导管尖端的回弹速度。
附图说明
[0018]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9]图1为本专利技术导管结构示意图;
[0020]图2为本专利技术导管穿刺至左颈主动脉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专利技术第二直管段和第三直管段的剖面示意图。
[0022]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3]图中:1、导管主体;2、第一直管段;3、第二直管段;4、第三直管段;5、回弹筋;6、尾端接头;7、左锁骨下动脉;8、主动脉;9、左颈主动脉。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为实现预定专利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下。
[0025]请参阅图1

3,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包括导管主体1、第一直管段2、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导管主体1与各直管段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导管主体1与各直管段均为预塑形结构;导管的使用方法为先将导管经挠动脉穿刺到左锁骨下动脉7附近,然后在导丝引导下,向脚部方向前进进入左锁骨下动脉7,但是人体血管较为脆弱,导管的预塑形未经过专门设计会导致和血管相抵,或导致导管尖端无法超选入合适的血管内,为避免此类问题,导管主体1、第一直管段2、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被预塑成适合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预塑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用干涉导管的制造
工艺,经此工艺后,导管在不受外力的自然状态下可维持或回弹至预塑形设置的形状,在受到外力的情况下会发生形变,本专利技术中导管的具体预塑形形状为:导管主体1和第一直管段2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为90
°‑
160
°
,第一直管段2和第二直管段3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为100
°‑
150
°
,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之间的预塑形弯曲角度为30
°‑
90
°
,使用时,当导管前进至第一直管段2伸入至左锁骨下动脉7的过程中时,导管的弯折角度顺着血管走向不断回弹至预塑形设置的角度,且第一直管段2和第二直管段3之间的弯曲角度为90
°‑
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主体(1)、第一直管段(2)、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所述导管主体(1)与各直管段在同一平面内依次连接,所述导管主体(1)与各直管段均为预塑形结构;所述导管主体(1)与各直管段在相邻的二者之间形成以下连接角度:所述导管主体(1)和第一直管段(2)之间的角度为90

160
°
,所述第一直管段(2)和第二直管段(3)之间的角度为100

150
°
,所述第二直管段(3)和第三直管段(4)之间的角度为30

90
°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管段(2)的长度范围为30

60mm,所述第二直管段(3)的长度范围为10

30mm,所述第三直管段(4)长度为15

3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颈总动脉的导管,其特征在于:第二直管段(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南飞蔡诗洲孟祥和刘江涛任笑男
申请(专利权)人:适介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