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61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属于医疗器材技术领域,包括第一连接管段和弯曲结构,弯曲结构包括第二连接管段、第三连接管段、第四连接管段和第五连接管段,第一连接管段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段,第五连接管段的开口端的截面半径小于另一端且设置在左椎动脉内。在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五个连接管段组成的弯曲结构,弯曲位置较为平缓,避免触碰划伤动脉内壁;通过设置不同弯曲程度的弯曲结构,使其能够在不同大小的椎动脉夹角处使用;通过设置PTFE材料的内衬层,增加内部器械通过时的润滑性;通过设置混编有不锈钢丝的中间层,增加整体刚度;通过在外表面涂覆超滑亲水涂层,降低其表面摩擦力从而减少对人体的伤害。人体的伤害。人体的伤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材
,具体涉及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由于脑血管造影导管均是根据经股动脉途径设计、加之操作习惯等原因,多数医生仍偏向于采用经股动脉途径完成脑血管造影术,但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存在以下弊端: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如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腹膜后血肿等发生率较高,尤其是在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患者中;患者完成造影术后需长时间平卧,痛苦较大;创伤较大,患者恢复缓慢等。与经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相比,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造影术可有效减少穿刺点出血、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等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完成脑血管造影术后不需卧床制动,较为舒适。在大多数患者中,从左侧椎动脉入路占优势,右侧锁骨下迂曲的发生率更高。在这些情况下,左侧桡动脉入路提供了更容易和更有利的入路
[0003]为了使操作人员从桡动脉完成入路选择性插管进入颈总动脉,公开号为CN209405455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经右桡动脉入路颈动脉支架导引导管,导引导管包括依次连接的长连接管段、连接管段、短连接管段和前连接管段,长连接管段和短连接管段相互平行,连接管段为弧形,长连接管段长于短连接管段,前连接管段与短连接管段之间具有夹角,前连接管段所在的平面垂直于长连接管段和短连接管段所在的平面,使操作人员简单、方便、快捷的将导管从桡动脉入路选择性插管进入颈总动脉动脉,并提供稳定的支撑。但是,该专利技术仍然存在导管入路过程中开口端以及弯曲处容易触碰划伤动脉内壁导致患者不适,以及导管的弯曲部分不能适应在不同大小的椎动脉夹角处使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通过设置多个连接管段组成的弯曲结构使得每一处弯曲位置较为平缓,解决置入导管时弯曲位置触碰划伤动脉内壁的问题;通过设置两种不同形状的弯曲结构,解决了分别在大椎动脉夹角和小椎动脉夹角的不同情况使用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包括导管,导管包括第一连接管段和弯曲结构,弯曲结构包括第二连接管段、第三连接管段、第四连接管段、第五连接管段,第一连接管段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段,第二连接管段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段,第三连接管段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管段,第四连接管段固定连接有第五连接管段;弯曲结构由五个连接管段组成,弯曲的位置较为平缓,减少了接触时对动脉内壁造成的伤害。
[0006]导管的最内层为内衬层,内衬层的外侧包裹有中间层,中间层的外侧包裹有加硬层,加硬层外表面涂覆有超滑亲水涂层。超滑亲水涂层可以有效降低其表面摩擦力,从而减少对人体伤害,同时减轻了导管的介入力度,这使得器械更加容易贯通血管,避免了可能发
生的人体血管被穿刺及组织摩擦损伤。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第二连接管段与第一连接管段之间的夹角a大小为120
°
~160
°
,第二连接管段的长度为4cm~18cm。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第三连接管段与第一连接管段互相平行,第三连接管段与第二连接管段之间的夹角b的大小与a相等,第三连接管段的长度为3cm~16cm,第四连接管段与第三连接管段之间的夹角c大小为100
°
~160。采用倾斜的第三连接管段使得弯曲部分的弯曲程度较小,应用于患者的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端与左椎动脉之间夹角较大的情况。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第三连接管段的形状为圆弧形且圆心角e大小为100
°
~160
°
,第三连接管段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管段相切,第三连接管段的另一端与第四连接管段相切,第三连接管段的半径为3mm

16mm。采用圆弧形的第三连接管段使得弯曲部分的弯曲程度较大,应用于患者的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端与左椎动脉之间夹角较小的情况。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第四连接管段的长度为4cm~19cm,第五连接管段与第四连接管段的夹角d大小为100
°
~150
°
,第五连接管段的长度为3cm~18cm。第一连接管段与弯曲结构中的第五连接管段的夹角为锐角,在置入过程中避免了第五连接管段的开口端接触并戳伤动脉内壁。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第五连接管段的开口端截面半径小于其另一端。增加了置入时的灵活性,在置入的过程中减少了触碰时对动脉内壁的刺激和损伤,降低了医源性脑栓塞的风险。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超滑亲水涂层长度自导管头端至另一端的长度为40cm

80cm。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内衬层的材料为PTEE,可增加其内部器械通过时的润滑性,为其他器械提供更顺滑的推送性和手感。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中间层内混编有不锈钢丝,可增加整体的刚度,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为其他器械提供更好的支撑性。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方案:加硬层的材料为聚氨酯,具有一定的硬度,便于在使用过程中递送导管。
[00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7](1)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弯曲结构,弯曲结构由五个连接管段组成,弯曲的位置较为平缓,减少了接触时弯曲位置对动脉内壁造成的伤害,避免了导管在置入时其开口端触碰划伤动脉内壁。
[0018](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例中通过在弯曲结构中设置倾斜的第三连接管段,使弯曲结构弯曲程度较为平缓,应用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端与左椎动脉之间夹角较大的情况,使其能够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椎动脉之间的连接处形状相匹配,提高了适用性。
[0019](3)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另一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在弯曲结构中设置圆弧形状的第三连接管段,使弯曲结构弯曲程度较大,应用于左锁骨下动脉的右端与左椎动脉之间夹角较小的情况,使其能够与左锁骨下动脉和左椎动脉之间的连接处形状相匹配,提高了适用性。
[0020](4)在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PTFE材料的内衬层,增加其内部器械通过时的润滑性,为其他器械提供更顺滑的推送性和手感;通过设置混编有不锈钢丝的中间层,可增加整体
的刚度,为其他器械提供更好的支撑性;通过设置材料为聚氨酯的加硬层,便于递送导管;通过在外表面涂覆有超滑亲水涂层,超滑亲水涂层可以有效降低其表面摩擦力,从而减少对人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002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2]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使用时的放置位置示意图;
[0024]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使用时的放置位置示意图。
[0027]图中:1、导管;101、第一连接管段;102、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1),所述导管(1)包括第一连接管段(101)和弯曲结构,所述弯曲结构包括第二连接管段(102)、第三连接管段(103)、第四连接管段(104)和第五连接管段(105),所述第一连接管段(101)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管段(102),所述第二连接管段(102)固定连接有第三连接管段(103),所述第三连接管段(103)固定连接有第四连接管段(104),所述第四连接管段(104)固定连接有第五连接管段(105);所述导管(1)的最内层为内衬层(106),所述内衬层(106)的外侧包裹有中间层(107),所述中间层(107)的外侧包裹有加硬层(108),所述加硬层(108)外表面涂覆有超滑亲水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段(102)与第一连接管段(101)之间的夹角a大小为120
°
~160
°
,所述第二连接管段(102)的长度为4cm~18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连接管段(103)与所述第一连接管段(101)互相平行,所述第三连接管段(103)与所述第二连接管段(102)之间的夹角b的大小与a相等,所述第三连接管段(103)的长度为3cm~16cm,所述第四连接管段(104)与所述第三连接管段(103)之间的夹角c大小为100
°
~16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专用经左侧桡动脉超选左侧椎动脉的导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晏南飞蔡诗洲孟祥和刘江涛任笑男
申请(专利权)人:适介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