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及应用此变压器的多灯管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1855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灯管驱动电路,包括:一驱动部及一变压器;用以驱动一第一及第二灯管。上述变压器包括:一磁芯、一绕线架、二个原边绕组、二个副边绕组。磁芯的一部份嵌入绕线架;二个原边绕组旋绕在绕线架,接收上述驱动部输出的低压信号;副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感应产生高压信号用以分别驱动上述第一及第二灯管。其中,二个原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二个副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灯管驱动电路,特别涉及一种放电灯管的驱动电路,可以平衡流经各灯管的电流。
技术介绍
目前有许多显示器,如液晶显示器,都必需使用高效能及外型轻巧的灯管做为背光。冷阴极管(CCFL)便成为在液晶显示器中最常使用的灯管。同时,随着显示器的尺寸越来越大,单灯管的背光已不敷使用,必需在背光系统中使用多个灯管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亮度。图1显示了一传统多灯管驱动电路。此电路包括了一驱动电路11、一个由原边线圈121、副边线圈122、磁芯123组成的变压器12、电容C1及C2、一平衡电路13、灯管151及152。驱动电路11提供一低压信号至变压器12的第一侧线圈121,在第二侧线圈122感应产生一高压信号,而驱动灯管151及152。由于流经灯管151、152的电流可能因为导线的阻抗或杂散电容,而不完全相同,造成两个灯管151、152的发光亮度不同,降低了显示器的画面品质,因此使用了平衡电路13来平衡流经两个灯管151及152的电流。图2显示了另一传统的多灯管驱动电路。为了图示简洁,图2中与图1相同的组件使用相同的符号。图2与图1中的多灯管驱动电路最大的不同在于平衡电路23是连接在地点与灯管151、152之间。图3显示了传统多灯管驱动电路中所使用的变压器结构。原边线圈121及副边线圈122分别旋绕在磁芯123的两侧311、312。在上述传统多灯管驱动电路中,由于变压器12仅具有两个线圈分别做为高压侧及低压侧之用,当推动多灯管时,必需使用三种方式进行灯管串联、灯管并联及使用多个变压器。然而,灯管串联虽然可克服电流平衡问题,但变压器耐压问题不易处理;灯管并联需外加平衡电路;使用多个变压器会使成本提高,且占用空间。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灯管的驱动电路,可以在不额外使用平衡电路及增加变压器数量的情形下,推动多灯管且平衡流经各灯管的电流。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灯管驱动电路,包括一驱动部,用以输出一第一和第二电压信号,以及,一变压器。上述变压器,包括一磁芯、两个原边绕组、两个副边绕组及两个灯管。两个原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分别接收该第一及第二电压信号。两个副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且位于两原边绕组之间,且分别感应产生一第三和第四电压信号,用以分别驱动该第一及第二灯管。其中,两个原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两个副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用多灯管驱动电路的变压器,包括一磁芯、两个原边绕组、两个副边绕组。两副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且位于两个原边绕组之间,其中,两原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两二副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附图说明图1显示了一传统多灯管驱动电路;图2显示了另一传统多灯管驱动电路;图3显示了在传统多灯管驱动电路中使用的变压器;图4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多灯管驱动电路的第一实施例;图5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多灯管驱动电路的第二实施例;图6a-6k显示了本专利技术发变压器的各种形状的磁芯组合;图7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多灯管驱动电路的第三实施例;图8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多灯管驱动电路的第四实施例;图9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第一-第四实施例中的的多灯管驱动电路所使用的变压器。附图符号说明11、41、51、61-驱动电路12、42、52、62、900-变压器 123、425、925-磁芯901-第一部份902-第二部份151、152、L1-L4-灯管121、421、421’、421”、423、423’、423”、913、916-原边绕组122、422、424、914、915-副边绕组C1、C2、C3、C4-电容930-绕线架具体实施方式图4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例,多灯管驱动电路包括一驱动电路(或驱动部)41,以及一变压器42;用以驱驱动一第一灯管L1及第二灯管L2。上述变压器42,包括一磁芯425、一第一原边绕组421、一第二原边绕组423、一第一副边绕组422、及一第二副边绕组424。第一原边绕组421及第二原边绕组423耦接该驱动电路41,且接收驱动电路41所提供一第一电压(低压)信号V1及第二电压(低压)信号V2。第一副边绕组422及第二副边绕组424分别感应产生一第三电压(高压)信号V3及第四电压(高压)信号V4。第一灯管431耦接该第一副边绕组422,且由该第三电压(高压)信号V3所驱动;第二灯管432耦接该第二副边绕组424,且由该第四电压(高压)信号所驱动,其中第一电压信号(V1)大致相同于第二电压信号(V2),第三电压信号(V3)大致相同于第四电压信号(V4)。此外,在此实施例中,是采用”同相位”方式驱动第一灯管431及第二灯管432,也就是第一灯管431及第二灯管432分别耦接该第一副边绕组422及第二副边绕组424的同极性(图4中的记号·)端。但亦可以反相放式驱动灯管(431、432)。驱动电路41可为全桥式(full-bridge)电路。此外,第一灯管L1与该第一副边绕组422之间可设置一电容C1;第二灯管L2与该第二副边绕组424之间可设置一电容C2。此外,该第一原边绕组421与该第二原边绕组423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且该第一副边绕组422与该第二副边绕组424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由于上述变压器(42)上的第一及第二副边绕组具有相同的磁通,依据电磁原理,由于磁通量及磁通方向均相同,所以流经灯管(431、432)的电流将会自动平衡。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例,与该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其第一副边422及第二副边424分别耦接两个灯管,即“串连式”的线路结构。第二实施例更包括第三灯管L3及第四灯管L4,其中第一灯管L1与第三灯管L3分别耦接第一副边绕组的两端,第二灯管L2与第四灯管L4分别耦接第二副边绕组的两端,而第一至第四灯管有一端共同接地。此外,该第三灯管L3与该第一副边绕组422之间可设置一电容C3;第四灯管L4与该第二副边绕组424之间可设置一电容C4。如图6a-6k所示,磁芯425可以由第一部份901及第二部份902所组成,而第一部份901及第二部份902可由EE、UU、UI、EI、UT、日I、目I及LL型的其中一磁芯组所组成,但是不限定于此。日I与目I磁芯组在应用上是将原边绕组及副边绕组是缠绕在其I字型磁芯的外侧的绕线架(未图示)上,而日或目字型磁芯的作用在于与I字型磁芯构成磁回路。为适用不同的驱动电路架构,变压器的原边绕组可由一组以上的绕线所构成。图7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变压器52的第一原边绕组(421’)与第二原边绕组(423’)是分别由2组绕线(Np1和Np2)所组成,并配合其对应的驱动电路51。驱动电路51可以是推挽式(push-pull)电路或半桥式(half-bridge)电路,但不限定于此。图8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其变压器62的第一原边绕组(421”)与第二原边绕组(423”)是分别由3组绕线(Np1-Np3)所构成,并配合相对应的驱动电路61。驱动电路可以是Royer式电路,但不限定于此。图9显示第一至第四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变压器。变压器900,包括一绕线架930、一磁芯925、一第一原边绕组913、一第二原边绕组916、一第一副边绕组914、一第二副边绕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多灯管驱动电路,用以驱动一第一及第二灯管,包括:    一驱动部,用以提供一第一及第二电压信号;以及    一变压器,包括:    一绕线架;    一磁芯,该磁芯的一部份嵌入该绕线架;    一第一原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耦接该第一电压信号;    一第二原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与该第一原边绕组相距一既定距离,且该第二原边绕线组耦接该第二电压信号,该第一电压信号与该第二电压信号大致相同;    一第一副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且位于该第一原边绕组与该第二原边绕组之间,且邻近该第一原边绕组,该第一副边绕组感应产生一第三电压信号,用以驱动该第一灯管;以及    一第二副边绕组,旋绕在该绕线架上且位于该第一原边绕组与该第二原边绕组之间,且邻近该第二原边绕组,该第二副边绕组感应产生一第四电压信号,用以驱动该第二灯管;    其中,该第一原边绕组与该第二原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且该第一副边绕组与该第二副边绕组具有大致相同的绕线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景福简政贤
申请(专利权)人:达方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