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11181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换热装置附属装置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其便于清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实用性;包括换热箱、进气管、出气管、进水管、出水管、蛇形管和清洁机构,换热箱内设置有换热腔,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与换热腔左端顶部和右端底部连通连接,换热腔左端底部与右端顶部分别贯穿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蛇形管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清洁机构安装在换热箱上;清洁机构包括水箱、第一送水管、水泵、电池、支架、第二送水管、第三送水管和风干组件,支架固定安装在换热箱顶部,水泵、电池和风干组件均安装在支架顶部。和风干组件均安装在支架顶部。和风干组件均安装在支架顶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换热装置附属装置的
,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众所周知,中国的燃煤电厂提供了全国绝大多数的电能,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燃煤,电站锅炉是燃煤电厂能量传递与转化系统中最基本的设备,电站锅炉节能会直接影响燃煤电厂的整体性能、进而会对全国的节能减排战略产生重要影响,因而意义重大,在锅炉各项热损失中,排烟热损失占锅炉热损失一半以上,因此,通过烟气余热利用减少排烟热损失,是降低电站锅炉能耗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通常使用水煤式换热装置对烟气余热进行利用,市场上的水煤式换热装置一般包括换热箱和蛇形管,蛇形管安装在换热箱内,将锅炉烟气输入换热箱,将低温水输入蛇形管,蛇形管在换热箱内将烟气余热转移到低温水,使低温水吸热温度升高;
[0003]现有的水煤式换热装置在使用中发现,蛇形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外壁会被烟气中的杂质灰尘包括,从而影响蛇形管的导热,降低了工作效率,从而导致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便于清洁,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实用性的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
[0005]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箱、进气管、出气管、进水管、出水管、蛇形管和清洁机构,换热箱内设置有换热腔,进气管和出气管分别与换热腔左端顶部和右端底部连通连接,换热腔左端底部与右端顶部分别贯穿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蛇形管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清洁机构安装在换热箱上;
[0006]清洁机构包括水箱、第一送水管、水泵、电池、支架、第二送水管、第三送水管和风干组件,支架固定安装在换热箱顶部,水泵、电池和风干组件均安装在支架顶部,水泵和风干组件均与电池电连接,水箱底部均匀固定设置有四组支腿,四组支腿底部均与换热箱顶部连接,水箱内设置有储水腔,储水腔左端底部连通设置有第一排水管,储水腔顶部左端贯穿设置有进水孔,进水孔上密封设置有密封盖,密封盖顶部贯穿设置有换气孔,储水腔顶部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送水管输入端穿过第一通孔并伸入至储水腔内,第一送水管输出端与水泵输入端连通连接,换热腔顶部连通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送水管输入端与水泵输出端连通连接,第二送水管输出端与第三送水管连通连接,第三送水管底部贯穿设置有多组喷水孔,换热腔左端底部连通设置有第二排水管。
[0007]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风干组件包括风机和送风管,风机固定安装在支架顶部,风机与电池电连接,送风管输入端与风机输出端连通连接,换热腔顶部设置有第三通孔,送风管输出端穿过第三通孔并与第三送水管连通连接。
[0008]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还包括玻璃板,储水腔前端贯穿设置有观察孔,玻璃板固定安装在观察孔内。
[0009]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风机输入端设置有防尘网。
[0010]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蛇形管上固定设置有多组导热翅片。
[0011]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换热腔底部设置为斜坡结构。
[0012]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防尘网为不锈钢材质。
[0013]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导热翅片为不锈钢材质。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蛇形管在使用中一段时间后,启动水泵,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抽出,通过第二送水管送入到第三送水管内,并通过第三送水管上的多组喷水孔将水喷洒冲洗蛇形管,对蛇形管上的灰尘进行清理,清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二排水管排出,清理结束后,启动风干组件对蛇形管进行风干,该过程实现了便于清洁的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玻璃板与水箱连接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的导热翅片与蛇形管连接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的图1中A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标记:1、换热箱;2、进气管;3、出气管;4、进水管;5、出水管;6、蛇形管;7、水箱;8、第一送水管;9、水泵;10、电池;11、支架;12、第二送水管;13、第三送水管;14、支腿;15、密封盖;16、第一排水管;17、第二排水管;18、风机;19、送风管;20、玻璃板;21、防尘网;22、导热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1]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箱1、进气管2、出气管3、进水管4、出水管5、蛇形管6和清洁机构,换热箱1内设置有换热腔,进气管2和出气管3分别与换热腔左端顶部和右端底部连通连接,换热腔左端底部与右端顶部分别贯穿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管4和出水管5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蛇形管6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清洁机构安装在换热箱1上;
[0022]清洁机构包括水箱7、第一送水管8、水泵9、电池10、支架11、第二送水管12、第三送水管13和风干组件,支架11固定安装在换热箱1顶部,水泵9、电池10和风干组件均安装在支架11顶部,水泵9和风干组件均与电池10电连接,水箱7底部均匀固定设置有四组支腿14,四组支腿14底部均与换热箱1顶部连接,水箱7内设置有储水腔,储水腔左端底部连通设置有第一排水管16,储水腔顶部左端贯穿设置有进水孔,进水孔上密封设置有密封盖15,密封盖15顶部贯穿设置有换气孔,储水腔顶部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送水管8输入端穿过第一通孔并伸入至储水腔内,第一送水管8输出端与水泵9输入端连通连接,换热腔顶部连通设
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送水管12输入端与水泵9输出端连通连接,第二送水管12输出端与第三送水管13连通连接,第三送水管13底部贯穿设置有多组喷水孔,换热腔左端底部连通设置有第二排水管17;蛇形管在使用中一段时间后,启动水泵,水泵将水箱内的水抽出,通过第二送水管送入到第三送水管内,并通过第三送水管上的多组喷水孔将水喷洒冲洗蛇形管,对蛇形管上的灰尘进行清理,清理后的污水通过第二排水管排出,清理结束后,启动风干组件对蛇形管进行风干,该过程实现了便于清洁的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从而增强了实用性。
[0023]本技术的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风干组件包括风机18和送风管19,风机18固定安装在支架11顶部,风机18与电池10电连接,送风管19输入端与风机18输出端连通连接,换热腔顶部设置有第三通孔,送风管19输出端穿过第三通孔并与第三送水管13连通连接;清洗结束后,启动风机,风机通过送风管将风送入第三送水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于电站的水媒式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箱(1)、进气管(2)、出气管(3)、进水管(4)、出水管(5)、蛇形管(6)和清洁机构,换热箱(1)内设置有换热腔,进气管(2)和出气管(3)分别与换热腔左端顶部和右端底部连通连接,换热腔左端底部与右端顶部分别贯穿设置有进水孔和出水孔,进水管(4)和出水管(5)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蛇形管(6)输入端和输出端分别与进水孔和出水孔连通连接,清洁机构安装在换热箱(1)上;其特征在于,清洁机构包括水箱(7)、第一送水管(8)、水泵(9)、电池(10)、支架(11)、第二送水管(12)、第三送水管(13)和风干组件,支架(11)固定安装在换热箱(1)顶部,水泵(9)、电池(10)和风干组件均安装在支架(11)顶部,水泵(9)和风干组件均与电池(10)电连接,水箱(7)底部均匀固定设置有四组支腿(14),四组支腿(14)底部均与换热箱(1)顶部连接,水箱(7)内设置有储水腔,储水腔左端底部连通设置有第一排水管(16),储水腔顶部左端贯穿设置有进水孔,进水孔上密封设置有密封盖(15),密封盖(15)顶部贯穿设置有换气孔,储水腔顶部连通设置有第一通孔,第一送水管(8)输入端穿过第一通孔并伸入至储水腔内,第一送水管(8)输出端与水泵(9)输入端连通连接,换热腔顶部连通设置有第二通孔,第二送水管(12)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凡新
申请(专利权)人:沃斯坦热力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