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10252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4-01 05: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机结构,在配置控制器和逆变器的电机结构中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电机结构(M)具备:电机壳体(35);定子(52),所述定子(52)固定支承于电机壳体(35)且构成为绕组线圈;转子(50),所述转子(5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电机壳体(35),配置有与定子(52)相向的磁铁(51);逆变器(22),所述逆变器(22)配置在电机壳体(35)内,对由定子(52)和转子(50)构成的电机部(23)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器(21),所述控制器(21)配置在电机壳体(35)内,对该逆变器(22)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控制器(21)配置于控制器基板(42),逆变器(22)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1),逆变器基板(41)紧贴安装于电机壳体(35)的内表面即内部面,控制器基板(42)在电机部(23)的轴(60)的方向上与逆变器基板(41)分离地配置。离地配置。离地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电机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配置控制器和逆变器的电机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专利文献1公开了在转子的半径方向内侧配置由CPU(中央运算装置) 等控制器和逆变器构成的PCU(功率控制单元)的外转子式电机。
[0003]现有技术文献
[0004]专利文献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

8896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0007]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将控制器和逆变器配置在单一的基板上,在该单一的基板上配置大量散热的逆变器,由此存在为了应对散热而导致PCU的布局存在限制的课题。
[0008]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课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配置控制器和逆变器的电机结构中能够提高布局的自由度的电机结构。
[0009]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0]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电机结构(M)的第一特征在于,具备:
[0011]电机壳体(35);
[0012]定子(52),所述定子(52)固定支承于所述电机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电机结构(M),该电机结构具备:电机壳体(35);定子(52),所述定子(52)固定支承于所述电机壳体(35)且构成为绕组线圈;转子(50),所述转子(5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电机壳体(35),配置有与所述定子(52)相向的磁铁(51);逆变器(22),所述逆变器(22)配置在所述电机壳体(35)内,对由所述定子(52)和所述转子(50)构成的电机部(23)进行驱动;以及控制器(21),所述控制器(21)配置在所述电机壳体(35)内,对该逆变器(22)进行控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器(21)配置于控制器基板(42),所述逆变器(22)配置于逆变器基板(41),所述逆变器基板(41)紧贴安装于所述电机壳体(35)的内表面即内部面,所述控制器基板(42)在所述电机部(23)的轴(60)的方向上与所述逆变器基板(41)分离地配置,所述电机结构还具备检测所述转子(50)的角度的角度传感器(44),所述角度传感器(44)在所述电机部(23)的轴(60)的方向上与所述逆变器基板(41)分离地配置,所述角度传感器(44)和所述逆变器基板(41)配置于在所述电机部(23)的轴(60)的方向观察时不重叠的位置。2.一种电机结构(M),该电机结构具备:电机壳体(35);定子(52),所述定子(52)固定支承于所述电机壳体(35)且构成为绕组线圈;转子(50),所述转子(5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所述电机壳体(35),配置有与所述定子(52)相向的磁铁(51);逆变器(22),所述逆变器(22)配置在所述电机壳体(35)内,对由所述定子(52)和所述转子(50)构成的电机部(23)进行驱动;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沼崎芳美小林由幸野村佳宽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