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灯闪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9905 阅读:24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荧光灯闪烁装置,包括整流滤波电路1、振荡与驱动电路2、闪烁控制电路3、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该装置对荧光灯管的灯丝进行合理加热,有序控制荧光灯管的点燃,使其长期、稳定、高频率闪烁发光。克服了荧光灯管开关寿命低,只能用于连续照明领域的缺点,可广泛用于霓虹灯、广告灯等灯光闪烁领域。(*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子闪烁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荧光灯闪烁装置。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专利技术荧光灯,近一、二十年来三基色荧光灯管和电子镇流器已很成熟,大大地提高了荧光灯的工作效率,也丰富了它的色彩。但由于其开关寿命短,长期以来只用在连续照明方面,没能在霓虹灯、广告灯等灯光闪烁领域应用。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克服上述缺点的荧光灯闪烁装置,使各种颜色、各种形状、各种功率的荧光灯能长期稳定地工作在高闪烁频率的状态下。本技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1、振荡与驱动电路2,其特征在于本技术还包括闪烁控制电路3、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灯丝加热电路4两输出端分别与荧光灯管F两端各一个灯丝接线端子并联连接,即每对灯丝接线端子分别各取一端与灯丝加热电路4的输出端单端对应连接;灯管点燃电路5两输出端也分别与荧光灯管F两端的另外一个灯丝接线端子并联连接,即每对灯丝接线端子分别各取另一端与灯管点燃电路5的输出端单端对应连接;闪烁控制电路3通过振荡与驱动电路2按预定的时序关系交替地驱动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改变着荧光灯管(F)的工作状态。本技术所述的闪烁控制电路3、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可以是在荧光灯管F两灯丝接线端子中分别各取一端并联连接一只启动电容C2和一只双金属片与钨丝加热的开关泡S;取一个灯丝接线端子的悬空端串联连接隔直电容C1后和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正极输入端一起接至整流滤波电路1正极输出端,再取另一个灯丝接线端子的悬空端串联连接镇流电感L后接至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正极输出端,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负极公共输入端与整流滤波电路1负极输出端连接。本技术所述的闪烁控制电路3、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可以是在荧光灯管F两灯丝接线端子中分别各取一端并联连接一只启动电容C2再与一只电阻R和一只控制继电器J的一组触点的串连电路并联连接,继电器J的输入端与通用定时开关外电路连接;一个灯丝接线端子的悬空端串联连接隔直电容C1后和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正极输入端一起接至整流滤波电路1正极输出端,再取另一个灯丝接线端子的悬空端串联连接镇流电感L后接至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正极输出端,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负极公共输入端与整流滤波电路1负极输出端连接。本技术所述的闪烁控制电路3、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可以是在荧光灯管F两灯丝接线端子中分别各取一端并联连接一只启动电容C2;取一个灯丝接线端子的悬空端串联连接隔直电容C1后和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正极输入端一起接至整流滤波电路正极输出端,再取另一个灯丝接线端子的悬空端串联连接镇流电感L后接至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正极输出端,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负极公共输入端与整流滤波电路1负极输出端连接,振荡频率控制电路H在通用开关外电路的有序控制下通过改变振荡与驱动电路(2)的工作频率,改变荧光灯管F的工作状态。本技术所述的闪烁控制电路3、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可以是由电源经变压器T降压给荧光灯管F两灯丝供电,每个灯丝对应一个独立的次级线圈,两个次级线圈分别与两个灯丝连接端并联连接,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一端串接隔直电容C3后与振荡与驱动电路2A的正极输入端一起接至整流滤波电路1正极输出端,另一端串联连接镇流电感L1后接至振荡与驱动电路2A的正极输出端,振荡与驱动电路2A的负极公共输入端与整流滤波电路1负极输出端连接;两对接线端子中每对分别各取一端并联连接启动电容C2,其中一端串联连接隔直电容C1后接至整流滤波电路1正极输出端,另一端串联连接镇流电感L2后接至振荡与驱动电路2B的正极输出端,振荡与驱动电路2B的负极公共输入端与整流滤波电路1负极输出端连接。信号隔离及交替控制电路G在通用开关外电路的有序控制下分别控制两振荡与驱动电路2A和2B交替工作,改变荧光灯管F的工作状态。本技术所述的信号隔离及交替控制电路G,由R1、R2、D1、G5、G6、G7连接组成,R1的一端接电源正极,另一端连接G7的集电极和D1的正极,D1的负极连接G6的基极,G6的集电极连接G4的基极,G6的发射极连接电源负极,G7发射极连接G5的基极,G5的集电极连接G2的基极,G5的发射极连接电源负极,R2串接于G7的发光二极管正极,G7的两个输入端与通用开关外电路连接。本技术所述的振荡频率控制电路H由IC、G3、CT’、CT、RT连接组成;IC的1、2、4端子短接后接逻辑地,3端子悬空,5端子连接CT’和CT的一端,CT’的另一端连接G3的一个输出端,G3的另一个输出端接逻辑地,G3的两个输入端a、b与通用定时开关外电路连接,CT的另一端接逻辑地,6端子连接RT的一端,RT的另一端接逻辑地,7端子接逻辑地,8、端子同时连接R1、C5、D4,9、10端子与变压器T的初级线圈并联连接,11、12端子连接8端子,13、14端子短接,15、16端子短接后接逻辑地。本技术的优点是控制电路简单、多样化且成本低;闪烁频率高、使用方便且应用广泛,代替白炽灯闪烁后可节省大量电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电路方框示意图附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非控制型电路示意图附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简单控制Ⅰ型电路示意图附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简单控制Ⅱ型电路示意图附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典型控制型电路示意图附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典型控制型电路原理图附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简单控制Ⅱ型电路原理图附图1中方框1为整流滤波电路,方框2为振荡与驱动电路,方框3为闪烁控制电路、方框4为灯丝加热电路、方框5为灯管点燃电路、方框F为荧光灯管。图中揭示了本技术实施例的基本构思就是基于电子管的工作原理,只要合理加热灯管灯丝,使其随时提供热电子,保证加电即导通点亮,这样可大幅度提高开关频率并延长灯管寿命。图中还描述了各模块电路之间的基本关系,在实施例中这些电路可以有许多变化和差异,但其基本功能却是始终保持在其中的。附图2所示实施例是在启动电容C2两端并联一只双金属片与钨丝加热的开关泡S。开始时双金属片接通,钨丝上通有电流加热,同时电流也给荧光灯管的两个灯丝加热,由于钨丝两端电压较低,所以这时荧光灯管不亮,几秒钟后双金属片受热弯曲,离开触点时,荧光灯管在C2两端的较高电压作用下点燃。此后,S中的钨丝和双金属片逐渐冷却,最终双金属片又与触点相接,这样周而复始,荧光灯一亮一暗地闪烁,闪烁频率取决于S的特性。附图3所示实施例是在启动电容C2两端并联一只继电器J的一组触点与电阻R的串连电路。电阻R起保护继电器触点和限流作用。继电器可选用电磁继电器、干簧继电器、固体继电器等等。由外电路控制继电器的通和断,继电器接通时荧光灯管不亮,同时加热两端灯丝,继电器断开时荧光灯管点亮。这种装置适合闪烁频率较低的场合。附图4所示实施例是由外电路控制振荡与驱动电路的振荡频率,当工作在较高频率时,C2容抗较小,L感抗较大,C2上的高频电压较小,荧光灯不亮,灯丝处于加热状态。当外电路控制使振荡与驱动电路的振荡频率恢复到较低的正常频率时,荧光灯管点亮。这个闪烁装置可用于较高的闪烁频率下。附图5所示实施例是典型的控制型电路,荧光灯管F的灯丝由单独电路加热,也可由电源经变压器降压单独供电,但每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荧光灯闪烁装置,包括整流滤波电路(1)、振荡与驱动电路(2),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闪烁控制电路(3)、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灯丝加热电路(4)两输出端分别与荧光灯管(F)两端各一个灯丝接线端子并联连接,即每对灯丝接线端子分别各取一端与灯丝加热电路(4)的输出端单端对应连接;灯管点燃电路(5)两输出端也分别与荧光灯管(F)两端的另外一个灯丝接线端子并联连接,即每对灯丝接线端子分别各取另一端与灯管点燃电路(5)的输出端单端对应连接;闪烁控制电路(3)通过振荡与驱动电路(2)按预定的时序关系交替地控制灯丝加热电路(4)和灯管点燃电路(5)改变着荧光灯管(F)的工作状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强孙原孙志楷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通广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5[中国|青岛]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