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及凿岩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888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及凿岩机,包括壳体、缸套、换向阀与活塞,所述的活塞与换向阀同轴设置在缸套内,所述的缸套安装在壳体内,所述的壳体开设有进油主路与回油主路,所述的缸套上开设有与进油主路连通的进油支路、与回油主路连通的回油支路,所述的换向阀上开设有油路,油路连通了换向阀的前端面与后端面。冲击运动的部件安装在缸套内,冲击运动的部件不与主壳体直接接触,大大提升了壳体寿命;壳体只承担护套支撑作用,油道简单,降低加工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壳体使用寿命。命。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及凿岩机


[0001]本申请涉及凿岩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及凿岩机。

技术介绍

[0002]凿岩机,是用来直接开采石料的工具。它在岩层上钻凿出炮眼,以便放入炸药去炸开岩石,从而完成开采石料或其它石方工程。凿岩机是按冲击破碎原理进行工作的。工作时活塞做高频往复运动,不断地冲击钎尾。在冲击力的作用下,呈尖楔状的钎头将岩石压碎并凿入一定的深度,形成一道凹痕。活塞退回后,钎子转过一定角度,活塞向前运动,再次冲击钎尾时,又形成一道新的凹痕。两道凹痕之间的扇形岩块被由钎头上产生的水平分力剪碎。活塞不断地冲击钎尾,并从钎子的中心孔连续地输入压缩空气或压力水,将岩渣排出孔外,即形成一定深度的圆形钻孔。
[0003]相关技术如申请号CN202220144770.3的中国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凿岩机冲击结构及凿岩机。凿岩机冲击结构包括外壳,外壳具有缸膛,以及与高压油腔连通且与缸膛连通的第一介质通道和第二介质通道、与低压油腔连通且与缸膛连通的第三介质通道和第四介质通道,以及沿缸膛的长度方向设置、且一端与缸膛连通的第五介质通道;以及冲击活塞,具有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本技术在使用时配油阀芯在液压泵的作用下能够往复移动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同时配油阀芯在移动过程中能够打开或关闭第二介质通道和第四介质通道,控制缸膛的对应部位与高压油腔或低压油腔连通,冲击活塞在液压力的作用下能够快速在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往复滑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0004]又如申请号CN202210059815.1的中国专利申请所公开的一种活塞缓冲机构及凿岩机,包括机体和缓冲套;机体形成有进液主通道和回液主通道;缓冲套的中部凸出形成有凸环段,机体与凸环段之前形成第一充液腔,与凸环段的后端面之间形成第二充液腔;第一充液腔与回液主通道连通,第二充液腔与进液主通道连通;缓冲套形成有第一通道;当缓冲套处于第一预设位置时,第一通道与第二充液腔之间处于导通状态;当缓冲套向后移动至第二预设位置时,第一通道与第二充液腔之间处于阻断状态。本专利技术实现了简化了缓冲单元的结构,实现了缓冲控制的快速响应,缓冲机构的组装难度和故障率大大降低。
[0005]现公开的液压冲击装置的相关技术中,其开设在壳体上的油道复杂,加工具有一定的难度,不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壳体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申请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及凿岩机,冲击运动的部件安装在缸套内,冲击运动的部件不与主壳体直接接触,大大提升了壳体寿命;壳体只承担护套支撑作用,油道简单,降低加工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壳体使用寿命。
[0007]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包括壳体、缸套、换向阀与活塞,所述的活塞与换向阀同轴设置在缸套内,所述的缸套安装在壳体内,所述的壳体开设有进油主路与回油主路,所述的缸套上开设有与进油主路连通的进油支路、与回油主路连通
的回油支路,所述的换向阀上开设有油路,油路连通了换向阀的前端面与后端面。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优点在于,在壳体与活塞、壳体与换向阀之间增设了缸套,使得冲击运动的部件壳体、换向阀不与壳体直接接触,大大提升了壳体的使用寿命。在本申请中,壳体只承担护套、支撑的作用,也只设置了一条进油主路与一条回油主路用于向缸套导入油液,因此壳体的油道简单,降低了壳体的加工难度,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壳体使用寿命。换向阀与活塞同轴布置安装,换向阀、活塞均可在缸套内沿着轴向移动。换向阀在缸套内移动,移动的换向阀将改变油液的接通情况,实现活塞后端面推力大小的切换,进而辅助活塞的整个运动。
[0009]在本申请中,以活塞靠近钎具的一侧为前,对应的,活塞远离钎具的一侧为后。活塞的前端连接钎具,活塞的后端与换向阀间或接触连接。
[0010]在本申请中,因为缸套的成型工艺问题,缸套可以非一体结构,缸套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包括前缸套与后缸套。在本申请中的运动部件安装在缸套(前缸套、后缸套)内,运动部件不与壳体直接接触,大大提升了壳体寿命。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缸套的内壁面设置有若干均压槽,相邻的两个均压槽之间存在间距,所述的均压槽为与缸套同轴的环形凹槽。
[0012]具体的,所述的均压槽分布在活塞、换向阀外周。在活塞的整个运动行程里,至少与其中一个均压槽接触。在换向阀的整个运动行程里,至少与其中一个均压槽接触。
[0013]优选的,所述的活塞外周布设有1

10个均压槽,所述的换向阀外周布设有1

10个均压槽。保证运动部件的环面上产生油液托扶,减小由于油液分布不均匀运动件偏心产生的液压卡紧力的影响。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换向阀上开设有油路,油路连通了换向阀的前端面与后端面。
[0015]进一步的,所述的换向阀的前端有接触面,所述的接触面与活塞接触,所述的接触面上开设有导通槽,导通槽连通了油路与换向阀外周。在换向阀与活塞接触的状态下,虽在其结构上未特意做相应的密封结构,但在工作过程中,仍可能出现油液无法在换向阀的接触面之间流通。因此,本申请额外开设了导通槽,确保在工作过程中油液是能够顺利流经过导通槽的,即换向阀外周的油液与油路之间是相互导通状态的。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缸套内壁面从前到后依次开设有前腔、后腔、第一信号油口、第一高压油口、第一回油口、第二信号油口、第二回油口、第二高压油口。
[0017]其中,前腔连接进油支路,后腔连接回油支路,所述的第一信号油口、第二信号油口通过设置在缸套上的油道连通,所述的第一高压油口、第二高压油口与进油支路连通,所述的第一回油口、第二回油口与回油支路连通。所述的进油主路连接恒定的高压油,回油主路连接恒定的低压油,回油压力约等于0。
[0018]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活塞对应前腔设置有扩张段,所述的扩张段的直径为活塞直径最大处,扩张段位于前腔内。在活塞正常工作的整个运动过程中,受到前腔的限位,始终在前腔内。
[0019]所述的活塞对应后腔设置有收缩段,所述的收缩段的直径小于与收缩段相邻的活塞的直径。在活塞正常工作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收缩段的直径更小,收缩段不受到后腔的限位,运动可能离开后腔的范围内。
[0020]具体的,在油液充斥的环境下,油液对活塞后端面的作用面积大于后腔内收缩段的作用面积,油液对后腔内收缩段的作用面积大于前腔内扩张段的作用面积。
[0021]由于切换油压端面(后端面)作用面积大,故达到相同作用推力需要的油压更低,流量更大,更低的作用油压可以一定程度减轻零部件因高压冲击造成的损伤,减少零部件的消耗。
[0022]所述的活塞的后端分别设置有第一信号通道、第二信号通道,第一信号通道、第二信号通道分别将活塞外周面与活塞后端面连通。在活塞正常工作的运动过程中,第一信号油口间或与第一信号通道连通。第一信号通道为活塞正常工作的信号。在活塞空打状态(非正常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缸套(2)、换向阀(3)与活塞(4),所述的活塞(4)与换向阀(3)同轴设置在缸套(2)内,所述的缸套(2)安装在壳体(1)内,所述的壳体(1)开设有进油主路(5)与回油主路(6),所述的缸套(2)上开设有与进油主路(5)连通的进油支路(7)、与回油主路(6)连通的回油支路(8),所述的换向阀(3)上开设有油路(11),油路(11)连通了换向阀(3)的前端面与后端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换向阀(3)的前端有接触面,所述的接触面与活塞(4)接触,所述的接触面上开设有导通槽(12),导通槽(12)连通了油路(11)与换向阀(3)外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套(2)内壁面从前到后依次开设有前腔(21)、后腔(22)、第一信号油口(23)、第一高压油口(24)、第一回油口(25)、第二信号油口(26)、第二回油口(27)、第二高压油口(28);所述的前腔(21)连接进油支路(7),后腔(22)连接回油支路(8),换向阀(3)与活塞(4)同轴布置安装,前腔(21)、后腔(22)交替变油实现换向阀(3)移动;所述的第一信号油口(23)、第二信号油口(26)通过设置在缸套(2)上的油道连通,所述的第一高压油口(24)、第二高压油口(28)与进油支路(7)连通,所述的第一回油口(25)、第二回油口(27)与回油支路(8)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推阀组件;在缸套(2)内,从前至后依次设置有活塞(4)、换向阀(3)与推阀组件;所述的换向阀(3)为圆柱状结构,且换向阀(3)的后端面开设有容纳推阀组件的槽口;推阀组件包括一级配油套(41)、二级配油套(43)与推阀杆(44);所述的一级配油套(41)套设在二级配油套(43)外,所述的二级配油套(43)套设在推阀杆(44)外。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凿岩机的冲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缸套(2)内设置有限位槽(45),所述的限位槽(45)与缸套(2)内腔的后端面构成了一级配油套(41)的行程限位;在活塞(4)正常工作的整个运动过程中,所述的一级配油套(41)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翔王淞源曹星宇席纬航李嘉明张驰宸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沃思德凿岩液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