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471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2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一种铁路货车用防磨塑钢连接圈,其具有与轴承和后挡连接结构,所述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主体包括连接圈部位和防磨隔圈部位;所述连接圈部位为圆筒结构,所述防磨隔圈部位为薄壁圆环结构,位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上;所述防磨隔圈部位将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分隔为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和右侧;所述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插入轴承内圈配合内径并与之过盈配合,连接圈部位外径右侧插入后挡配合内径并与之过盈配合。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作为连接结构实现轴承和后挡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防磨塑钢连接圈实现轴承内圈与后挡有效连接,便于轴承压装,同时在轴承压装后实现轴承内圈与后挡紧密贴合防止两者间发生微动磨蚀。止两者间发生微动磨蚀。止两者间发生微动磨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铁路货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便铁路货车轮对轴承压装的轴承和后挡连接结构并能够防止轴承内圈与后挡之间产生微动磨蚀的新型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

技术介绍

[0002]铁路货车轮轴设计时常常会将轴承与后挡间设计成直接贴合,在车辆运用中容易发生轴承内圈与后挡间因车轴在承载作用下反复挠曲出现微动磨蚀污染轴承润滑脂,同时轴承在与车轴压装过程中需要工人手扶后挡使之与轴承内圈贴合后一同在压装机作用下与轴承一同压向轴肩,此过程容易造成工人夹手伤害。为解决微动磨蚀和方便工人进行铁路货车轮对轴承压装,需要通过一种连接圈实现将内圈和后挡连接,解决工人压装时手扶后挡存在安全隐患问题,同时引入环形塑钢防磨隔圈解决轴承运用中内圈大端端面和后挡端面之间微震磨蚀。

技术实现思路

[0003]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情况,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货车轴承和后挡连接结构,通过防磨塑钢连接圈实现轴承内圈与后挡有效连接,同时在轴承压装后实现轴承内圈与后挡紧密贴合防止两者间发生微动磨蚀。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包括连接圈部位和防磨隔圈部位;
[0005]所述连接圈部位为圆筒结构,所述防磨隔圈部位为薄壁圆环结构,位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上,所述防磨隔圈部位的轴向尺寸小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轴向尺寸,所述防磨隔圈部位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径向尺寸;
[0006]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内径大于车轴轴肩区域的外径,所述防磨隔圈部位将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分隔为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和右侧;所述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插入内圈配合内径并与之过盈配合,连接圈部位外径右侧插入后挡配合内径并与之过盈配合。
[0007]所述的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其中连接圈部位两端设有圆角或倒角。
[0008]所述的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所述连接圈部位与防磨隔圈部位连接两侧区域设置有圆弧过渡区域。
[0009]所述的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其采用含玻璃纤维增强的硬质尼龙材料制成。
[0010]根据本技术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货车轴承和后挡连接结构,包括轴承内圈、后挡和如前所述的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
[0011]所述连接圈部位设置在车轴肩区域的外周,所述轴承内圈和后挡设置在所述车轴的外径;
[0012]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左侧与所述轴承内圈的配合内径过盈配合,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右侧与后挡配合内径过盈配合;
[0013]所述防磨隔圈部位位于所述轴承内圈的端面和后挡端面之间,防止两者间发生微动磨蚀。
[0014]综上所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具有货车轴承与后挡连接结构和防磨损结构,所述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包括连接圈部位和防磨隔圈部位;所述连接圈部位为圆筒结构,所述防磨隔圈部位为薄壁圆环结构,位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上,所述防磨隔圈部位的轴向尺寸小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轴向尺寸,所述防磨隔圈部位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径向尺寸;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内径大于车轴轴肩区域的外径,所述防磨隔圈部位将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分隔为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和右侧;所述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插入内圈配合内径并与之过盈配合,连接圈部位外径右侧插入后挡配合内径并与之过盈配合。
[0015]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防磨塑钢连接圈实现轴承内圈与后挡有效连接,同时在轴承压装后实现轴承内圈与后挡紧密贴合防止两者间发生微动磨蚀。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的主视图示意图;
[0017]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的侧视图示意图;
[0018]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的装配图示意图。
[0019]附图标记说明:1—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1

1连接圈部位;1

11与轴承内圈连接部位外径;1

12与后挡连接部位外径;1

13连接圈部位内径;1

14与轴承内圈连接部位外径端部圆角;1

15与后挡连接部位外径端部圆角;1

2防磨隔圈部位;1

21与轴承内圈大端面接触面;1

22与后挡端面接触面;1

23圆弧过渡;1

24圆弧过渡;2—轴承内圈;2

1轴承内圈配合内径;2

2轴承内圈大端端面;3

后档;3

1后挡配合内径;3

2—后挡端面;4

车轴;4

1车轴轴肩区域外径。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1]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外定义,本技术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002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图1中示出了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的主视图示意图;图2中示出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的侧视图示意图;
[0023]图3示出了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的装配图示意图。
[0024]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包括所述连接圈部位1

1和防磨隔圈部位1

2,连接圈部位1

1为圆筒结构,连接圈部位内径1

13大于车轴轴肩区域外径4

1,与轴承内圈连接部位外径1

11插入与之配合轴承内圈配合内径2

1并过盈配合,与后挡连接部位外径1

12插入后挡配合内径3

1并过盈配合,其中与轴承内圈连接部位外径端部圆角1

14和与后挡连接部位外径端部圆角1

15处设计的圆角或倒角便于安装;防磨隔圈部位1

2呈薄壁环形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轴承防磨塑钢连接圈,其特征在于,主体包括连接圈部位和防磨隔圈部位;所述连接圈部位为圆筒结构,所述防磨隔圈部位为薄壁圆环结构,位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上,所述防磨隔圈部位的轴向尺寸小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轴向尺寸,所述防磨隔圈部位的径向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径向尺寸;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内径大于车轴轴肩区域的外径,所述防磨隔圈部位将所述连接圈部位的外径分隔为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和右侧;所述连接圈部位外径左侧插入轴承内圈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凤山田少波柏松陶国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隆轩橡塑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