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81878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包括导管手柄、内管和外管,外管套设于内管外,内管能够沿着外管滑动,内管头部设有螺旋电极,螺旋电极用于旋转进入组织内部同时能够采集电生理信号,导管手柄设有拉弯机构和旋转机构,拉弯机构设有牵引丝能够使外管的可调弯段弯曲,旋转机构设有齿轮组能够使内管旋转伸出或回撤。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内管+外管的设计,内管头端回撤至外管后可用于三维建模,并在三维模型中实时显示导管的形态和位置,减少内管旋入过深的风险,同时减少操作者和患者在射线中暴露的时间。本发明专利技术内管和外管在同一套导管手柄中实现内管旋转前进或后退,外管前端弯型可调功能,极大的精简了手术操控的复杂性,提高手术效率。高手术效率。高手术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到导管领域,特别是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

技术介绍

[0002]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患者心室以心室非对称型性肥厚为解剖特征。该病是青少年运动猝死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在肥厚型心肌病中,有将近75%的患者因左室流出道间隔部的肥厚而导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当梗阻前后压差在静息时≥30mmHg,或运动时≥50mmHg时,可考虑室间隔减容术来治疗。
[0003]目前室间隔减容术主要采用外科室间隔切除术或室间隔酒精消融术两种方式。外科室间隔切除术主要适用于年轻患者,存在创伤大,恢复期较长的缺点,风险较高。室间隔酒精消融术适用于疾病晚期且合并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但酒精消融范围不确定,再次手术的机会较大,室间隔酒精消融仅作为外科室间隔减容术的补充。
[0004]随着射频消融术的进步,以及心脏三维标测系统的日趋完善。三维下射频消融术已广泛应用于心内科。三维标测技术可精准重建心室的解剖模型,从而识别心肌肥厚梗阻部位并开展室间隔减容术。但在室间隔位置血流量大,心内膜光滑,现有的射频消融导管技术在室间隔位置难以到达并形成稳定且足够深度的射频消融点,不能到达组织内部直接进行射频消融。
[0005]且传统射频消融手术采用热效应消融组织,无法做到针对心肌组织选择性消融。已有的酒精消融术和射频消融术都无法精准定位病灶位置,在手术治疗中需大量射线辅助定位,给患者和操作者带来较大的射线风险。r/>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包括导管手柄、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于所述内管外,所述内管能够沿着所述外管滑动,所述内管头部设有螺旋电极,所述螺旋电极用于旋转进入组织内部同时能够采集电生理信号,
[0009]所述导管手柄设有拉弯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拉弯机构设有牵引丝能够使所述外管的可调弯段弯曲,所述旋转机构设有齿轮组能够使所述内管旋转伸出或回撤。
[0010]本专利技术内管头端包含螺旋电极,可通过旋转导管手柄旋钮带动内管螺旋电极旋转进入心肌组织并在组织内部释放消融能量,解决目前消融深度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内管+外管的设计,内管头端回撤至外管后可用于三维建模,并在三维模型中实时显示导管的形态和位置,内管和外管头端的相对位置,减少内管旋入过深的风险,同时减少操作者和患者在射线中暴露的时间。本专利技术内管和外管在同一套导管手柄中实现内管旋转前进或后退,外管前端弯型可调功能,极大的精简了手术操控的复杂性,提高手术效率。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拉弯机构包括固定块和牵引滑块,所述外管与所述固定块固定连接,所述牵引丝一端固定在所述外管头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牵引滑块,所述固定块固定于所述导管手柄,所述固定块滑动连接有推杆滑块,所述推杆滑块设置有推钮,所述推杆滑块和所述牵引滑块通过齿轮啮合连接。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旋转机构包括锥形圈、调节螺杆、齿轮组、从动齿轮和旋钮,所述内管穿过所述锥形圈、所述调节螺杆并与所述从动齿轮固定,所述旋钮设置于所述外管,所述旋钮通过所述齿轮组和所述从动齿轮啮合。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内管头端间隔设有第一环电极和第二环电极,所述第一环电极和所述第二环电极位于所述螺旋电极后端,所述第一环电极和所述第二环电极之间布置有第一定位传感器,所述第一定位传感器内嵌于内管末端管。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环电极和所述第二环电极的长度均为1mm~5mm,所述第一环电极和所述第二环电极之间的间距为1mm~3mm。
[0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导管手柄后端内腔设有放置空间,所述放置空间用于放置内管电极导线,所述内管电极导线连接所述螺旋电极、所述第一环电极和所述第二环电极。
[001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外管头端设有外管头电极、第三环电极、第二定位传感器和第三定位传感器,所述第三环电极位于所述外管头电极后端,所述第二定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定位传感器均位于所述第三环电极后端。
[001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定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定位传感器形成第一分布平面,所述第一分布平面平行于所述外管的轴线,且所述第二定位传感器和所述第三定位传感器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如此设置,便于计算内管、外管的相对位置,减少内管旋入过深的风险。
[001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外管头电极顶端为平面,所述外管头电极和所述第三环电极之间的间距为1mm~5mm。
[001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外管内部设有外管腔道,所述外管腔道用于为所述内管提供通路或用于注射液体,所述外管腔道连接有灌注连接管,具备灌注功能,调节所述调节螺杆与壳体之间的松紧来密封所述外管腔道。
[0020]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1]1、本专利技术内管头端包含螺旋电极,可通过旋转导管手柄旋钮带动内管螺旋电极旋转进入心肌组织并在组织内部释放消融能量,解决目前消融深度不足的问题。为实现此功能,头端螺旋电极采用多种设计形状皆可。
[0022]2、本专利技术采用内管+外管的设计,内管和外管都装有电极和定位传感器,内管头端回撤至外管后可用于三维建模,并在三维模型中实时显示导管的形态和位置,内管和外管头端的相对位置,减少内管旋入过深的风险,同时减少操作者和患者在射线中暴露的时间。
[0023]3、本专利技术内管和外管在同一套导管手柄中实现内管旋转前进或后退,外管前端弯型可调功能,同时还具备灌注功能,极大的精简了手术操控的复杂性,提高手术效率。
[0024]4、本专利技术导管手柄后端内腔留有空间,内管电极导线有足够空间余量随内管一起旋转而不会扭曲断裂,而且,旋转应力不会随连接线传导至内管连接器以及与之连接的外部电缆,不会出现因内管旋转引起连接线或外部电缆变形的应力拖拽进而造成导管移位的
情况。
[0025]5、本专利技术用到的能量源可选用高压脉冲电场能量,对比现有手术治疗方式具有效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6]图1是导管组件的整体结构图。
[0027]图2是导管手柄三维示意图。
[0028]图3是导管手柄内部结构图。
[0029]图4是拉弯机构结构图一。
[0030]图5是拉弯机构结构图二。
[0031]图6是拉弯机构结构图三。
[0032]图7是旋转机构结构图一。
[0033]图8是旋转机构结构图二。
[0034]图9是旋转机构结构图三。
[0035]图10是内管头端放大图。
[0036]图11是外管头端放大图。
[0037]图12是内管和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手柄(300)、内管(100)和外管(200),所述外管(200)套设于所述内管(100)外,所述内管(100)能够沿着所述外管(200)滑动,所述内管(100)头部设有螺旋电极(101),所述螺旋电极(101)用于旋转进入组织内部同时能够采集电生理信号,所述导管手柄(300)设有拉弯机构和旋转机构,所述拉弯机构设有牵引丝能够使所述外管(200)的可调弯段弯曲,所述旋转机构设有齿轮组能够使所述内管(100)旋转伸出或回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弯机构包括固定块(304)和牵引滑块(307),所述外管(200)与所述固定块(304)固定连接,所述牵引丝一端固定在所述外管(200)头端,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牵引滑块(307),所述固定块(304)固定于所述导管手柄(300),所述固定块(304)滑动连接有推杆滑块(306),所述推杆滑块(306)设置有推钮(301),所述推杆滑块(306)和所述牵引滑块(307)通过齿轮(305)啮合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机构包括锥形圈(311)、调节螺杆(312)、齿轮组(3131、3132)、从动齿轮(314)和旋钮(315),所述内管(100)穿过所述锥形圈(311)、所述调节螺杆(312)并与所述从动齿轮(314)固定,所述旋钮(315)设置于所述外管(200),所述旋钮(315)通过所述齿轮组(3131、3132)和所述从动齿轮(314)啮合。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电极可进入组织内部的导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100)头端间隔设有第一环电极(103)和第二环电极(104),所述第一环电极(103)和所述第二环电极(104)位于所述螺旋电极(101)后端,所述第一环电极(103)和所述第二环电极(104)之间布置有第一定位传感器(M1),所述第一定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超陈斌邹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锦江电子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