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苏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707990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检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盖板和基板;在盖板的表面设有进样口一、进样口二、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出样口、第一反应槽、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第一反应槽的右端分别与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连通,左端与进样口一连通,上端依次与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光纤通道连接,下端连通有出样口;所述装置还包括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工作电极通过氧化铟锡导电玻璃分别与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连接;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对应置于第一反应槽、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具有精确度高、稳定性好、样品消耗少的优点。消耗少的优点。消耗少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检测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四环素(TC)和土霉素(OTC),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因具有防治动物感染性疾病以及促进生长等作用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养殖业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导致了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物累积在牛奶、肉、蛋和其他动物食物来源的食品中。过量的四环素类抗生素残留物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给人类,从而威胁人类的健康,导致肝损伤、过敏反应和细菌耐药性等。因此,快速、准确地检测四环素类抗生素的残留量,以保障食品安全和产品消费者的健康是十分有必要的。
[0003]近年来,荧光传感技术由于其操作简单,耗时短而备受关注。然而,现有的传感器检测四环素仍有不足:大多数纳米传感器对四环素的检测都是单模态检测,单模态比率型传感器中两个响应信号多由两种不同的纳米材料产生,由于两种纳米材料稳定性不同,因此该类传感器易受纳米材料稳定性之间差异的影响而使检测结果产生误差,造成检测结果准确性降低。针对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灵敏、高效的四环素检测装置,实现四环素的准确和可视化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进一步提高四环素检测的准确性,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提高了微流控技术检测试剂的性能,解决了单模态检测芯片受两种纳米材料稳定性不同影响而误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进样口一、进样口二、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出样口、光纤通道、工作电极、辅助电极、参比电极、盖板和基板;
[0006]所述进样口一、进样口二、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和出样口均设在盖板的表面;
[0007]所述盖板的表面还开设有第一反应槽、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所述第一反应槽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通过通道连接;第一反应槽与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连接的一端记为第一反应槽的右端;
[0008]所述第一反应槽左端与进样口一相连通;在第一反应槽的上端连通有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所述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的另一端连接光纤通道;
[0009]所述第一反应槽的下端连通有出样口;
[0010]所述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的另一端分别与进样口二相连通;
[0011]所述工作电极通过氧化铟锡导电玻璃分别与辅助电极、参比电极相连接;所述工
作电极、辅助电极、参比电极分别对应第一反应槽、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即工作电极对应置于第一反应槽内部,辅助电极对应置于第二反应槽内部,参比电极对应置于第三反应槽内部;
[0012]所述基板与盖板的尺寸一致,用于对接盖板进行嵌合密封,形成一体化结构。
[0013]优选的,所述进样口一由第一进样口、第二进样口、第三进样口和第四进样口组成;所述进样口二为第五进样口;所述第一进样口、第二进样口、第三进样口和第四进样口相互独立,其一端均通过通道与第一反应槽相连通。
[0014]优选的,所述辅助电极为导电浆料;所述参比电极为Ag

AgCl浆料;所述工作电极为氧化铟锡导电玻璃。
[0015]优选的,所述工作电极的形状呈现直径为的2~3cm圆形,与第一反应槽相适配;所述辅助电极和参比电极均为边长等于0.5~1cm的正方形,分别与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相适配。
[0016]优选的,所述盖板和基板均为5cm
×
3cm
×
0.5cm的长方体,材质为聚二甲基硅氧烷。
[0017]优选的,所述进样口一、进样口二、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出样口、第一反应槽、第二反应槽和第三反应槽均设在盖板的表面,其均贯通盖板。
[0018]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0019](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提高了微流控技术检测试剂的性能,解决了单模态检测芯片受两种纳米材料稳定性不同影响而误差较大的痛点问题,具有精确度高、稳定性好、样品消耗体积小等优点。
[0020](2)本技术结构简单,操作流程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
[0021](3)基于本技术的装置实现快速化检测,从加样到完成多样品分析仅需2

3h左右,突破了传统对四环素的检测方法需要数天的问题,可实现快速、定量检测;在食品安全检测等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盖板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电极片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

第一进样口;2

第二进样口;3

第三进样口;4

第四进样口;5

第五进样口;6
‑ꢀ
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7

出样口;8

光纤通道9

工作电极;10

辅助电极;11
‑ꢀ
参比电极;9
‑1‑
第一反应槽;10
‑1‑
第二反应槽;11
‑1‑
第三反应槽;12

盖板;13

基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6]实施例1
[0027]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0028]如图1所示,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进样口
1、第二进样口2、第三进样口3、第四进样口4、第五进样口5、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6、出样口7、光纤通道8、工作电极9、辅助电极10、参比电极11、盖板12和基板13;
[0029]所述盖板12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反应槽9

1、第二反应槽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所述第一反应槽9

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反应槽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通过通道连接;连接二反应槽 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的一端记为第一反应槽9

1的右端;
[0030]所述第一进样口1、第二进样口2、第三进样口3和第四进样口4相互独立,其一端均通过样品通道与第一反应槽9

1的一端相连通;在第一反应槽9

1的上端连通有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6;所述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6的另一端连接光纤通道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荧光/电化学双模态微流控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进样口一、进样口二、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6)、出样口(7)、光纤通道(8)、工作电极(9)、辅助电极(10)、参比电极(11)、盖板(12)和基板(13);所述进样口一、进样口二、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6)和出样口(7)均设在盖板(12)的表面;所述盖板(12)的表面还开设有第一反应槽(9

1)、第二反应槽(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所述第一反应槽(9

1)的一端分别与第二反应槽(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通过通道连接;与第二反应槽(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连接的一端记为第一反应槽(9

1)的右端;所述第一反应槽(9

1)左端与进样口一相连通;在第一反应槽(9

1)的上端连通有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6);所述荧光传感薄膜取放口及可视化检测口(6)的另一端连接光纤通道(8);所述第一反应槽(9

1)的下端连通有出样口(7);所述第二反应槽(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的另一端分别与进样口二相连通;所述工作电极(9)通过氧化铟锡导电玻璃分别与辅助电极(10)、参比电极(11)相连接;所述工作电极(9)、辅助电极(10)、参比电极(11)分别对应第一反应槽(9

1)、第二反应槽(10

1)和第三反应槽(11

1);即工作电极(9)对应置于第一反应槽(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雨倩朱宇晨蔺玲艳付麟梁妮妮石吉勇邹小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