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苷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6119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黄芩苷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学和药理学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采用的活性药物为黄芩苷,分子式明确可人工合成,药物结构单一,其局部给药后,可减少药物通过血管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剂量,效果明确,副作用少。黄芩苷可制备成不同的给药形式,可用于局部、注射或口服用药等。黄芩苷对淋球菌和耐药淋球菌感染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联合抗生素均有很好的抗菌增敏效果。经体外药敏和联合药敏、动物体内抗淋球菌药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对淋球菌包括耐药性淋球菌生长有明显的抗菌和联合抗菌作用,其可提高抗生素敏感性数十倍,可用于治疗淋球菌感染特别是耐药性淋球菌感染。于治疗淋球菌感染特别是耐药性淋球菌感染。于治疗淋球菌感染特别是耐药性淋球菌感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黄芩苷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黄芩中药单体化合物的新用途,具体地说是黄芩苷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学和药理学领域。

技术介绍

[0002]淋球菌是性传播感染疾病淋病的病原体,可引起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淋病可表现为男性尿道炎、女性宫颈炎或尿道炎、及两性生殖器外部位(咽,直肠,结膜等)感染,如不予及时有效处理可导致上行感染,导致一系列严重并发症或后遗症,如附睾炎、女性盆腔炎、输卵管炎、异位妊娠或不孕症等,其还可促进HIV、单纯疱疹病毒、沙眼衣原体和梅毒等的感染和传播。
[0003]淋球菌暂无有效疫苗,抗生素是治疗淋病唯一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和过度使用,淋球菌对抗生素产生了严重耐药,目前几乎对所有的抗生素都产生了耐药。20世纪30年代首次引入磺胺类药物治疗淋病以来,淋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迅速增加,依次对曾经推荐的一线和二线药物如磺胺类、青霉素类、四环素类,早期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和早代头孢菌素出现了耐药。WHO淋球菌耐药监测项目发现淋球菌耐药正在全球蔓延,特别是在亚洲、北美、欧洲、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澳大利亚等。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选用头孢曲松单药疗法作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但自2009年日本第一株对头孢曲松高水平耐药菌株(超级淋球菌)发现以来,先后在法国、西班牙、中国、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阿根廷和一些欧洲国家也出现了头孢曲松耐药株。随着对一线单药治疗失败的不断增加,一些国家采用加服大环内酯类药物阿奇霉素联合疗法,但对头孢曲松或阿奇霉素高水平单药或双重耐药的菌株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多个国已出现。WHO认为,全球淋病有可能再次进入无药可医的时代,新药研发迫在眉睫。但目前尚未有上市的新的针对淋球菌的抗生素面世。
[0004]黄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双子叶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药用历史悠久,药用资源丰富,具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等功效。黄芩中药单体化合物黄芩苷是一种从黄芩干燥根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分子量为446.361,为黄芩主要的活性成分之一,具有抑菌、抗病毒和抗肿瘤等多种生物学活性,临床上可用于感染、肝炎、肿瘤和先兆流产等疾病治疗。黄芩中药单体化合物黄芩苷的抗菌谱较广,如肖红侠等研究发现6mg/mL的黄芩苷对结核分支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Zhang Q等也发现黄芩苷是一种有前途的抗分枝杆菌和抗炎药,同时可作为定向治疗的新型候选药物的辅助用药。同时黄芩中药单体化合物黄芩苷也具有抗菌增敏作用,如有研究证实黄芩苷可增强β

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四环素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作用;Slachmuylders L等研究发现黄芩中药单体化合物可增强伯克霍尔德氏菌对妥布霉素的敏感性;Wang J等研究也证实黄芩苷联合阿奇霉素对阿奇霉素耐药腐生葡萄球菌(ARSS)具有较好的协同抗菌作用并可逆转耐药,使ARSS对阿奇霉素敏感性提高了2至128倍,提示黄芩中药单体化合物黄芩苷可用作ARSS的天然耐药抑制剂。
[0005]但是,目前尚未见到,黄芩中药单体化合物黄芩苷在治疗淋球菌特别是耐药淋球菌感染中的应用的相关报道及文字记载。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黄芩苷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0007]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黄芩苷对淋球菌和耐药淋球菌感染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联合抗生素均有很好的抗菌增敏效果。
[0008]经体外药敏和联合药敏、动物体内抗淋球菌药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黄芩苷对淋球菌包括耐药性淋球菌生长有明显的抗菌和联合抗菌作用,其可提高抗生素敏感性数十倍,可用于治疗淋球菌感染特别是耐药性淋球菌感染。
[0009]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10]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黄芩苷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1]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黄芩苷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与抗生素联用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
[0012]所述的黄芩苷的化学式为C
21
H
18
O
11
,CAS号:21967

41

9。
[0013]所述的抗生素为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四环素、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中的至少一种。
[0014]所述的耐药淋球菌为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四环素、阿奇霉素或大观霉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的淋球菌;
[0015]进一步,所述的耐药淋球菌为淋球菌WHO L株、淋球菌WHO G株、淋球菌WHO P株、淋球菌WHO J株、淋球菌WHO A株和MM08株等中的至少一种。
[0016]优选的,黄芩苷表现出较好的抗淋球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MIC)≤16mg/mL;进一步为0.06~16mg/mL;更进一步为4~16mg/mL;再进一步为4~8mg/mL。
[0017]优选的,黄芩苷联合抗生素表现出较好的联合抗淋球菌活性,联合青霉素作用,可将淋球菌WHO J、WHO L和MM08株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提高4倍至64倍。
[0018]进一步,黄芩苷与青霉素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J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1~2mg/mL,青霉素的MIC为64~128μg/mL;
[0019]黄芩苷与青霉素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L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06~1mg/mL,青霉素的MIC为0.125~1μg/mL;更进一步,黄芩苷的MIC为0.125~1mg/mL,青霉素的MIC为0.125~0.5μg/mL;
[0020]黄芩苷与青霉素联用治疗淋球菌MM08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06~4mg/mL,青霉素的MIC为0.125~4μg/mL;更进一步,黄芩苷的MIC为0.125~2mg/mL,青霉素的MIC为0.125~2μg/mL;
[0021]优选的,联合环丙沙星作用,对淋球菌WHO A和WHO P株敏感性无作用,将WHO J株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提高16倍。
[0022]进一步,黄芩苷与环丙沙星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J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25~2mg/mL,环丙沙星的MIC为0.25~2μg/mL;更进一步,黄芩苷的MIC为1mg/mL,环丙沙星的
MIC为0.5μg/mL;
[0023]优选的,联合头孢曲松作用,可将淋球菌WHO L株对头孢曲松的敏感性提高8倍。
[0024]进一步,黄芩苷与头孢曲松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L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03~2mg/mL,头孢曲松的MIC为0.03~0.125μg/mL;更进一步,黄芩苷的MIC为0.125~1mg/mL,头孢曲松的MIC为0.03~0.06μg/mL;
[0025]优选的,联合头孢克肟作用,可将WHO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黄芩苷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2.黄芩苷或其药学上可接受的盐与抗生素联用在制备治疗淋球菌和/或耐药淋球菌感染的药物中的应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抗生素为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四环素、阿奇霉素和大观霉素中的至少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感染为泌尿生殖道、直肠、咽喉或眼部感染。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药淋球菌为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四环素、阿奇霉素或大观霉素中的一种或多种抗生素耐药的淋球菌。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耐药淋球菌为淋球菌WHO L株、淋球菌WHO G株、淋球菌WHO P株、淋球菌WHO J株、淋球菌WHO A株和MM08株中的至少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黄芩苷的最小抑菌浓度MIC≤16mg/mL;进一步为0.06~16mg/mL。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黄芩苷与青霉素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J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1~2mg/mL,青霉素的MIC为64~128μg/mL;黄芩苷与青霉素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L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06~1mg/mL,青霉素的MIC为0.125~1μg/mL;黄芩苷与青霉素联用治疗淋球菌MM08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06~4mg/mL,青霉素的MIC为0.125~4μg/mL;黄芩苷与环丙沙星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J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25~2mg/mL,环丙沙星的MIC为0.25~2μg/mL;黄芩苷与头孢曲松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L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03~2mg/mL,头孢曲松的MIC为0.03~0.125μg/mL;黄芩苷与头孢克肟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L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03~2mg/mL,头孢克肟的MIC为0.0625~0.125μg/mL;黄芩苷与四环素联用治疗淋球菌WHO J株感染时,黄芩苷的MIC为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和平覃晓琳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病医院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中国麻风防治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