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705318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9 19: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包括支座,支座两侧沿着长度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容纳腔,单个容纳腔内分别安装有静触点组件,单个静触点组件端部朝上安装有静触头;位于静触头上方的容纳腔内还活动安装有动触头,动触头在容纳腔内上下移动而相对于静触头靠近接触或是远离;位于静触头外侧面的容纳腔内还安装有灭弧片,灭弧片朝着背离静触头的方向外凸,灭弧片外凸的内侧面与静触头之间形成引弧距离;通过外凸灭弧片的配合,在有限空间内有效延长了引弧距离,可靠保证将触头间的电弧迅速拉长后熄灭,有效提升了灭弧性能,助力于提升电磁接触器的使用性能。力于提升电磁接触器的使用性能。力于提升电磁接触器的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


[0001]本技术涉及接触器
,尤其是一种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

技术介绍

[0002]接触器是一种用来远距离频繁地接通和断开交直流电路和大容量控制电流的电器;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由线圈、静铁芯和动铁芯(或称衔铁)构成的电磁机构,将电磁能转换成机械能,带动接触器的触头单元动作。
[0003]在现有的接触器中,主触头的通断,通常会带来高能量的电弧,电弧不仅会对设备回路造成破坏,甚至还会影响人生安全,因而会设置灭弧片来灭弧。
[0004]现有技术中接触器的灭弧片结构简单,强度不足,散热性差;在主触头频繁接通和断开过程中,触头间持续的拉弧,触头温度升高,极易导致灭弧片受高热变形,灭弧性能下降,导致触头烧损,电源回路造成破坏,接触器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从而在有限空间内有效延长了引弧距离,提升了灭弧性能,可靠保证将触头间的电弧迅速拉长后熄灭,助力于提升电磁接触器的使用性能。
[0006]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包括支座,所述支座两侧沿着长度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容纳腔,单个容纳腔内分别安装有静触点组件,单个静触点组件端部朝上安装有静触头;位于静触头上方的容纳腔内还活动安装有动触头,动触头在容纳腔内上下移动而相对于静触头靠近接触或是远离;位于静触头外侧面的容纳腔内还安装有灭弧片,灭弧片朝着背离静触头的方向外凸,灭弧片外凸的内侧面与静触头之间形成引弧距离。
[0008]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
[0009]位于两组静触点组件间隔处的支座内上下移动安装有可动支架,横向贯穿可动支架间隔安装有动触点组件,动触点组件底面的两端分别朝下安装有动触头,单个动触点组件底面的两个动触头分别位于两组静触点组件中相对称静触头的正上方。
[0010]从上至下扣装于支座顶面安装有顶盖,顶盖两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立板,立板将各个容纳腔从侧向进行遮挡;位于顶盖两个立板外部的支座上还分别配装有侧盖;所述立板上开设有内外贯穿的通孔一,侧盖上开设有内外贯穿的通孔二,通孔一、通孔二与各个灭弧片一一对应并均正对着灭弧片的外凸处。
[0011]所述灭弧片包括有两个竖向布设的端板,两个端板竖向边缘相互衔接,两个端板之间形成大于90
°
的钝角,两个端板相衔接的竖向边缘与静触头之间距离最远,构成灭弧片的外凸。
[0012]两个端板相背的竖向边缘分别弯折延伸有侧板,构成整体横截面呈U型结构的灭弧片,静触头包容于U型结构的内侧。
[0013]由外向内于两个端板相互衔接的竖向边缘处冲压,在两个端板内侧面上形成横向布设的凸筋。
[0014]位于两个端板相衔接处竖向边缘的顶部和底部均内凹设置有凹口。
[0015]单个端板上均内外贯穿开设有散热孔。
[0016]所述静触点组件支承位于对应容纳腔的内底面上,容纳腔内底面上方的两侧侧壁上相向向内延伸分别形成凸边,凸边内端头向下延伸并与容纳腔内底面衔接而形成朝外的台阶一;所述静触点组件上设置有台阶二,静触点组件贴合着容纳腔内底面进行插装,直至台阶二与台阶一接触相抵。
[0017]所述静触点组件内端头向上180
°
弯折延伸后于顶面安装静触头;静触头的位置高于凸边的位置;所述凸边内端头贴合容纳腔内壁面下凹形成凹槽,灭弧片底边缘向下延伸有凸块,凸块向下插装至凹槽中。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9]本技术结构紧凑、合理,使用方便,通过外凸灭弧片的配合,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有效延长引弧距离,从而有效提升了灭弧性能,可靠保证将触头间的电弧迅速拉长后熄灭,助力于提升电磁接触器的使用性能;
[0020]本技术还包括如下优点:
[0021]将灭弧片的引弧面设置为折角的外凸结构,有效保证了灭弧片本身的强度,保障其本身的抗变形能力;外凸内侧面上的凸筋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灭弧片的结构强度;
[0022]灭弧片的外凸设计,有效保证了引弧距离,提升空间散热性能;并结合灭弧片上内外贯通散热孔、凹口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散热效果,有效降低触点间的温升。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爆炸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省略顶盖和侧盖)。
[0026]图4为本技术支座上静触头组件与灭弧片的安装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灭弧片与相接触的动触头、静触头间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引弧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9]其中:1、支座;2、静触点组件;3、灭弧片;4、侧盖;5、顶盖;6、动触点组件;7、可动支架;
[0030]11、容纳腔;12、凸边;13、凹槽;14、台阶一;
[0031]21、静触头;22、台阶二;
[0032]31、凸块;32、侧板;33、凹口;34、端板;35、凸筋;36、散热孔;
[0033]41、通孔二;
[0034]51、通孔一;52、立板;
[0035]61、动触头;62、凸柱。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37]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包括支座1,支座1两侧沿着长度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容纳腔11,单个容纳腔11内分别安装有静触点组件2,单个静触点组件2端部朝上安装有静触头21;位于静触头21上方的容纳腔11内还活动安装有动触头61,动触头61在容纳腔11内上下移动而相对于静触头21靠近接触或是远离;位于静触头21外侧面的容纳腔11内还安装有灭弧片3,灭弧片3朝着背离静触头21的方向外凸,灭弧片3外凸的内侧面与静触头21之间形成引弧距离。
[0038]本实施例中,通过外凸灭弧片3的配合,能够在有限空间内有效延长引弧距离,即灭弧片3外凸处内侧面与静触头21之间的距离,从而有效提升了灭弧性能,可靠保证将触头间的电弧迅速拉长后熄灭。
[0039]如图2和图3所示,位于两组静触点组件2间隔处的支座1内上下移动安装有可动支架7,横向贯穿可动支架7间隔安装有动触点组件6,动触点组件6底面的两端分别朝下安装有动触头61,单个动触点组件6底面的两个动触头61分别位于两组静触点组件2中相对称静触头21的正上方,从而由静触头21结合动触头61构成接触器紧凑的内部空间布局。
[0040]从上至下扣装于支座1顶面安装有顶盖5,顶盖5两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立板52,立板52将各个容纳腔11从侧向进行遮挡;位于顶盖5两个立板52外部的支座1上还分别配装有侧盖4;从而通过顶盖5、结合侧盖4,将支座1,尤其是其上由容纳腔11构成的触点空间进行遮挡防护,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包括支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座(1)两侧沿着长度方向均间隔设置有多个容纳腔(11),单个容纳腔(11)内分别安装有静触点组件(2),单个静触点组件(2)端部朝上安装有静触头(21);位于静触头(21)上方的容纳腔(11)内还活动安装有动触头(61),动触头(61)在容纳腔(11)内上下移动而相对于静触头(21)靠近接触或是远离;位于静触头(21)外侧面的容纳腔(11)内还安装有灭弧片(3),灭弧片(3)朝着背离静触头(21)的方向外凸,灭弧片(3)外凸的内侧面与静触头(21)之间形成引弧距离。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位于两组静触点组件(2)间隔处的支座(1)内上下移动安装有可动支架(7),横向贯穿可动支架(7)间隔安装有动触点组件(6),动触点组件(6)底面的两端分别朝下安装有动触头(61),单个动触点组件(6)底面的两个动触头(61)分别位于两组静触点组件(2)中相对称静触头(21)的正上方。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从上至下扣装于支座(1)顶面安装有顶盖(5),顶盖(5)两侧边缘向下延伸形成立板(52),立板(52)将各个容纳腔(11)从侧向进行遮挡;位于顶盖(5)两个立板(52)外部的支座(1)上还分别配装有侧盖(4);所述立板(52)上开设有内外贯穿的通孔一(51),侧盖(4)上开设有内外贯穿的通孔二(41),通孔一(51)、通孔二(41)与各个灭弧片(3)一一对应并均正对着灭弧片(3)的外凸处。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空间提升灭弧性能的接触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灭弧片(3)包括有两个竖向布设的端板(34),两个端板(34)竖向边缘相互衔接,两个端板(34)之间形成大于9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达杰
申请(专利权)人:乐星电气无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