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厌氧反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7012507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厌氧反应系统,其中,所述系统包括罐体、靠近罐体底部的进水组件、靠近罐体顶部的脱气器、位于进水组件与脱气器之间的至少一组固液分离组件、与各固液分离组件顶部连接的收水组件、与各固液分离组件底部连接的循环组件和位于液面上方的沼气收集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高三相分离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高三相分离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旨在提高三相分离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厌氧反应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厌氧反应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厌氧反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有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分离器,可用于气、液、固的三相分离。但是当前三相分离器存在固液分离受气泡扰动、分离面积小、流道窄流速高、安装难道高等问题。现有专利公告号为CN214004189U的技术公开了一种厌氧污泥床反应器,采用先下后上的流道形式配合倾斜的斜板结构,高效分离气相、液相和固相,提升分离效果,无需额外使用填料及沉淀池,且出水稳定;以及设置循环管路将上层反应的混合液再次抽入底部进入污泥床,可以维持污泥床的膨胀状态,从而确保上升流速,从而避免短流情况;但该结构中的进水容易从三相分离器的底部缝隙进入,进而形成短流,影响气液分离,且对三相分离器的排泥造成干扰,以致于使得污泥难以排出,同时,水和污泥的分离区,也会有一些污泥因气泡的粘附而上浮,且顶部的出水堰采用锯齿堰收水,使得流速平缓,浮泥也会积累成层,进而导致出水沉淀区减小,出水的效果受到影响。进而无法实现高效率的三相分离。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厌氧反应系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厌氧反应器的三相分离效率低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厌氧反应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罐体、靠近罐体底部的进水组件、靠近罐体顶部的脱气器、位于进水组件与脱气器之间的至少一组固液分离组件、与各固液分离组件顶部连接的收水组件、与各固液分离组件底部连接的循环组件和位于液面上方的沼气收集组件;
[0005]所述脱气器包括上端的集气罩、下端的排料斗和布设在集气罩与排料斗之间的进水区,所述进水区具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液面下方,所述集气罩部分位于液面上方且与沼气收集组件连通,所述排料斗与各固液分离组件侧面连通,所述进水口下方还布设有第一斜板结构;
[0006]各固液分离组件包括上端的集水罩、下端的污泥斗和位于集水罩与污泥斗之间的第二斜板结构;
[0007]所述收水组件包括收水箱、与收水箱底部连通的第一出水管和与收水箱顶部连通的通气管,各集水罩顶部与收水箱连通;
[0008]所述进水组件包括位于罐体内的进水布水管;
[0009]所述循环组件包括上端的集水管、与各污泥斗底部连接的污泥管和通过对应的控制阀与集水管、污泥管连通的循环泵,所述循环泵还通过控制阀与循环布水管连接,所述循环布水管、进水布水管均靠近罐体底部布设。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斜板结构、第二斜板结构的倾角均为45~60度。
[0011]可选地,所述进水口位于液面下方的0.5~1.0m。
[0012]可选地,所述集气罩与集水罩均设置为圆锥或棱锥形收口结构,且对应的锥面倾角为15~60度。
[0013]可选地,所述污泥斗为圆锥或棱锥形污泥斗,且对应的锥面倾角为45~60度。
[0014]可选地,连接各污泥斗的控制阀还与PLC系统连接,所述PLC系统用于控制连接各污泥斗的控制阀的定时交替启闭排泥。
[0015]可选地,所述沼气收集组件包括位于液面上方的沼气室、通过连接管与沼气室连通的水封罐和与水封罐连接的沼气管,所述水封罐位于罐体外。
[0016]可选地,所述系统还包括排渣组件,所述排渣组件包括收渣槽和与收渣槽底部连接的收渣管。
[0017]可选地,所述进水布水管与循环布水管还连接有对应的多个布水支管,各布水支管均匀错开平铺在靠近罐体底部区域的横截面上。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斜板结构、第二斜板结构下方还设置有对应的冲洗装置。
[0019]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厌氧反应系统,所述系统包括罐体、靠近罐体底部的进水组件、靠近罐体顶部的脱气器、位于进水组件与脱气器之间的至少一组固液分离组件、与各固液分离组件顶部连接的收水组件、与各固液分离组件底部连接的循环组件和位于液面上方的沼气收集组件;其中,将顶部脱气器进水区的进水口设置在0.5~1.0m,进而可避免液面浮渣进入脱气器分离室的风险,减少了斜板被浮渣粘泥粘附堵塞的问题;以及脱气器顶部的集气罩的锥形结构和释气管,便于在排气的同时,增加气泡对脱气器内壁的冲刷和自洁功能;并且固液分离器组件顶部的集水罩的锥形出水结构,使得收水更加均匀,方便汇集排出此区域收集的少量的浮渣和气泡。进而将顶部脱气器和底部固液分离组件相结合实现气、固、液三相的分离,并通过脱气器和固液分离组件中都设有斜板结构,利用浅层分离原理,提高单位面积的分离能力,同等条件下,有效提升分离能力,提高三相分离效率。
[0020]此外,可将固液分离组件设置一组以上的设计,并配置PLC系统实现定时交替启闭排泥,可防止泥斗出现堵塞问题,以及固液分离器组件在罐体靠近底部安装,有利于降低投资和安装费用,更便于维护。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一种厌氧反应系统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一种厌氧反应系统第二实施例中的固液分离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本技术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0025]附图标号说明:
[0026][0027]具体实施方式
[0028]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需要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1]另外,在本技术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2]本技术提供一种厌氧反应系统,请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NA电路一实施
例的结构示意图。在该实施例中,所述系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厌氧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统包括罐体(1)、靠近罐体(1)底部的进水组件(2)、靠近罐体(1)顶部的脱气器(3)、位于进水组件(2)与脱气器(3)之间的至少一组固液分离组件(4)、与各固液分离组件(4)顶部连接的收水组件(5)、与各固液分离组件(4)底部连接的循环组件(7)和位于液面上方的沼气收集组件(8);所述脱气器(3)包括上端的集气罩、下端的排料斗和布设在集气罩与排料斗之间的进水区,所述进水区具有进水口(31),所述进水口(31)位于液面下方,所述集气罩部分位于液面上方且与沼气收集组件(8)连通,所述排料斗与各固液分离组件(4)侧面连通,所述进水口(31)下方还布设有第一斜板结构(32);各固液分离组件(4)包括上端的集水罩(41)、下端的污泥斗(43)和位于集水罩(41)与污泥斗(43)之间的第二斜板结构(42);所述收水组件(5)包括收水箱(51)、与收水箱(51)底部连通的第一出水管(52)和与收水箱(51)顶部连通的通气管(53),各集水罩(41)顶部与收水箱(51)连通;所述进水组件(2)包括位于罐体(1)内的进水布水管(22);所述循环组件(7)包括上端的集水管(71)、与各污泥斗(43)底部连接的污泥管和通过对应的控制阀(72)与集水管(71)、污泥管连通的循环泵(73),所述循环泵(73)还通过控制阀与循环布水管(74)连接,所述循环布水管(74)、进水布水管(22)均靠近罐体(1)底部布设。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厌氧反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容朴梁林海郭坤然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华夏大禹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