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9301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8: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包括仪器主体和底座,仪器主体通过背板与底座相固定,底座上设置有电加热块,电加热块上阵列设置有供解析管放置的加热槽位,底座内还设置有吹气机构,还包括吸附风扇和防护罩,吸附风扇设置在仪器主体的下端,且位于加热槽位的正上方,吸附风扇还通过管路与设置在仪器主体内的净化机构相连通,防护罩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仪器主体内,吸附风扇位于防护罩的中心,当防护罩与底座接触时,电加热块也位于防护罩内;优点是整体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同时还能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直接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全自动活化仪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活化仪,尤其涉及一种全自动活化仪。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热解析技术在环保、食品、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多,其配套的必需品解析管(又称热脱附管)的用量也越来越大,解析管的活化再生就非常的必要。解析管的活化主要通过专门的活化仪来实现的,如CN201721828673.1所述的解析管活化仪,其包括控制箱、恒温柜、采样管和气路管,控制箱上设有恒温柜,恒温柜贯穿设有加热槽位,采样管置于加热槽位中,采样管两端与气路管可拆卸连接。其将采样管插入到加热槽位后,即可启动机器,实现活化过程的自动化,提高了工作效率。
[0003]但是上述装置存在如下问题:气路管通气过程中,将没有解析完全的杂质从采样管中释放干净,而有毒有害气体直接被排出,有可能会危害操作人员身体健康,且会对实验室空气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其整体的自动化程度较高,同时还能防止有毒有害气体直接排放,以保护环境和人体健康。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包括仪器主体和底座,所述仪器主体通过背板与所述底座相固定,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电加热块,所述电加热块上阵列设置有供解析管放置的加热槽位,所述底座内还设置有吹气机构,还包括吸附风扇和防护罩,所述吸附风扇设置在所述仪器主体的下端,且位于所述加热槽位的正上方,所述吸附风扇还通过管路与设置在所述仪器主体内的净化机构相连通,所述防护罩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仪器主体内,所述吸附风扇位于所述防护罩的中心,当所述防护罩与底座接触时,所述电加热块也位于所述防护罩内。
[0006]所述吹气机构包括气泵和多个气路管,所述气泵和多个所述气路管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内,所述气泵的进气口与外接气源相连通,多个所述气路管分别与所述气泵的出口相连通,多个所述气路管的出口一一对应位于对应所述加热槽位的下方,用以分别向位于对应的所述加热槽位处的解析管吹气。
[0007]每个所述气路管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气路通断的第一电磁阀。
[0008]所述净化机构包括净化罐,所述净化罐固定在所述仪器主体内,所述净化罐的进口与所述管路相连通,所述净化罐的出口与设置在所述仪器主体顶部的出气端口相连通。
[0009]所述升降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防护罩两侧的升降单元,每个所述升降单元包括驱动电机、齿轮和与所述齿轮啮合的齿条,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在所述仪器主体内,所述齿轮同轴连接在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齿条竖直固定在所述防护罩的侧壁上。
[0010]所述仪器主体的一侧和底座的一侧之间连接有侧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有散热风扇。
[0011]所述仪器主体的上端设置有向下凹陷的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放置有用于封堵所述加热槽位的堵头件。
[0012]所述底座底部的四个边角处分别固定有垫脚。
[00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4]1、防护罩的设置能包围电加热块,从而形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环境,一方面能避免热量散失,提高加热效率,另一方面避免有毒有害气体被随意排放,起到保护环境和操作人员的作用,防护罩受升降机构控制,实现自动升降;
[0015]2、吸附风扇设置在加热槽位的正上方,由此能将有毒有害气体吸附到净化机构中,进行净化处理,避免污染实验室空气。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0017]图2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0018]图3为本技术中吹气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中吸附风扇与净化罐连配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5为本技术中升降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2]实施例一:如图所示,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包括仪器主体1和底座2,仪器主体1通过背板3与底座2相固定,底座2上设置有电加热块4,电加热块4上阵列设置有供解析管放置的加热槽位41,底座2内还设置有吹气机构5,还包括吸附风扇6和防护罩7,吸附风扇6设置在仪器主体1的下端,且位于加热槽位41的正上方,吸附风扇6还通过管路71与设置在仪器主体1内的净化机构相连通,防护罩7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仪器主体1内,吸附风扇6位于防护罩7的中心,当防护罩7与底座2接触时,电加热块4也位于防护罩7内。
[0023]本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需要活化的解析管一一对应安装在加热槽位41中,安装完毕后,升降机构驱动防护罩7向下移动,以包围电加热块4,这样当电加热块4通电加热后,一方面相对密闭的空间能提高加热效果,短时间内起到快速活化的作用,另一方面能避免有毒有害气体随意被排放,在这个过程中,吹气机构5一直向加热槽位41通气,气体一般选择氮气,活化结束后,启动吸附风扇6,气体经过净化机构净化后再向外排放,避免污染实验室环境,最后,由升降机构驱动防护罩7复位,电加热块4以及解析管外露,以便于拿取,整个过程自动化程度较高。
[0024]实施例二:如图所示,与实施一不同的是,吹气机构5包括气泵51和多个气路管52,气泵51和多个气路管52分别设置在底座2内,气泵51的进气口与外接气源相连通,多个气路管52分别与气泵51的出口相连通,多个气路管52的出口一一对应位于对应加热槽位41的下方,用以分别向位于对应的加热槽位41处的解析管吹气。
[0025]在该结构中,加热槽位41为十二个,呈6X2分布,对应的,气路管52也为十二个,多个气路管52与气泵51相连通,气泵51与外接气源相连通,外接气源为氮气源,气泵51工作
时,将外接气源内的氮气抽向每个气路管52,再由气路管52的出口排放对应的加热槽位41,将没有解析完全的杂质从解析管中释放干净,在这个过程中,吹扫氮气流量控制为0—500ml/min。
[0026]本实施例中,每个气路管52上设置有用于控制气路通断的第一电磁阀53。该结构中,第一电磁阀53的设置用于控制气路管52的气路通断,以对每个气路管52进行独立控制,由此每支解析管可以独立工作,具有操作方便、工作稳定、维护便利的特点。
[0027]本实施例中,净化机构包括净化罐8,净化罐8固定在仪器主体1内,净化罐8的进口与管路71相连通,净化罐8的出口与设置在仪器主体1顶部的出气端口11相连通。
[0028]在该结构中,净化罐8内储存有净化介质,其可以选用活性炭,当吸附风扇6工作时,通过管路71将杂质气体排向净化罐8,再由净化罐8排向仪器主体1顶部的出气端口11,出气端口11根据实际需要,能外接另外的处理管路。
[0029]实施例三:如图所示,与实施二不同的是,升降机构包括设置在防护罩7两侧的升降单元9,每个升降单元9包括驱动电机91、齿轮92和与齿轮92啮合的齿条93,驱动电机91固定在仪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包括仪器主体和底座,所述仪器主体通过背板与所述底座相固定,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电加热块,所述电加热块上阵列设置有供解析管放置的加热槽位,所述底座内还设置有吹气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吸附风扇和防护罩,所述吸附风扇设置在所述仪器主体的下端,且位于所述加热槽位的正上方,所述吸附风扇还通过管路与设置在所述仪器主体内的净化机构相连通,所述防护罩通过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仪器主体内,所述吸附风扇位于所述防护罩的中心,当所述防护罩与底座接触时,所述电加热块也位于所述防护罩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其特征在于:所述吹气机构包括气泵和多个气路管,所述气泵和多个所述气路管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内,所述气泵的进气口与外接气源相连通,多个所述气路管分别与所述气泵的出口相连通,多个所述气路管的出口一一对应位于对应所述加热槽位的下方,用以分别向位于对应的所述加热槽位处的解析管吹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全自动活化仪,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气路管上设置有用于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峰王秀芬李良进姚鑫祥杨森皓夏凯莉陈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甬信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