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8058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位于该基板的一侧的第一电极层(阴极);一夹置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与该基板之间的第二电极层(阳极);至少一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之间的有机电致发光层;以及一夹置于该第二极层(阳极)与该基板之间的荧光粉体色转换层。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后发出主要波长范围为蓝光的辐射光;该荧光粉体色转换层将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所发出的蓝光转换为红光或绿光。本发明专利技术亦相关于该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平面显示装置,尤其指一种适用于彩色显示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而公知技术的彩色滤光片法如图2所示,该技术是于基扳200上印刷一层彩色滤光片210,该彩色滤光片上置有一有机白光混成层220,该有机白光混成层主要是由桔色有机发光体222与蓝色有机发光体224组成。本技术主要是利用,例如蓝色有机发光体230所发出的蓝光与桔色有机发光体220所发出的桔光混合形成白光,再经由彩色滤光片210产生各种色彩。但此技术的最大缺点在于所形成的白光并非由三原色混合而成,而是利用如蓝色与桔色的互补色混成的白光,如此的白光频谱并非一均匀分布的宽带频谱,频谱上会出现肩峰,纯度并非很理想,无法满足高品质的全彩显示器色彩标准的要求。再者也曾有提议一新型的全彩有机发光二极管技术,利用发射紫外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紫光激发预先定位好的红、蓝、绿三色萤光体,以产生全彩的效果。然此法所产生的紫外光由于能量较强,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中所使用的有机官能材料会产生劣化的效应而降低使用寿命;且紫外光也容易被其元件结构中的其他材料所吸收,使得光转换效率降低;若有无法完全转换的残余的紫外光逸出对人眼更会造成伤害。因此,目前市面上仍需要一种新的全彩技术,可避免上述制程问题,同时可达到色彩解析度高,发光均匀且纯度理想,并可应用于大尺寸萤幕的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不须使用红色有机发光材料,并可提高白色光色的纯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层(阴极),位于该基扳的一侧;一第二电极层(阳极),夹置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与该基板之间;至少一有机电致发光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之间;以及一萤光粉体色转换层,夹置于该第二极层(阳极)与该基板之间;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后发出主要波长介于蓝光波长范围之间的光; 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是将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所发出的蓝光,转换为红光或绿光,以产生红、蓝、绿各颜色的独立图素资讯。还包含一隔离层,该隔离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之间,且该隔离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之间,以保护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还包含一保护层,该保护层位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的表面以保护该第一电极层(阴极),该保护层如Aromatic Polyimide、Parylene或TeflonCopolymer。还包含至少一暗色吸光矩阵框,该暗色吸光矩阵框位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的图素周缘以防止漏光。其中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为一透明电极层。其中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为铟锡氧化物(ITO)。其中该隔离层为透明的环氧树脂、聚亚酰胺树脂、硅酮或无机透明黏著剂如SiO2或TiO2。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为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层或小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层,用于产生短波长蓝光以激发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为红光与绿光。其中该萤光粉体为无机萤先粉体。其中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为复数个条状电极,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为复数个条状电极,且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交错。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于一基板上形成一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上形成一第二电极层(阳极)层;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上形成至少一有机电致发光层;以及于该有机电致发光层上形成一第一电极层(阴极);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后发出主要波长介于蓝光的波长范围之间的光;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将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所发出的蓝光,转换为红光或绿光,以产生产生红、蓝、绿各颜色的独立图素资讯。其还包含于萤光粉体色转换层形成后,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上形成一透明隔离层,且该透明隔离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之间,以保护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其还包含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形成后,于该基板上形成暗色吸光矩阵框,该暗色吸光矩阵框位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的图素周缘以防止漏光。其还包含于该隔离层形成前,于该基板上形成暗色吸光矩阵框,该暗色吸光矩阵框位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的图素周缘以防止漏光。其中该萤光粉体转换层以沉积法形成。其中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为铟锡氧化物(ITO)。其中该隔离层为透明的环氧树脂、聚亚酰胺树脂、硅酮或无机透明黏著剂如SiO2或TiO2。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为高分子有机电致发光层或小分子有机电激发光层。其中该萤光粉体为无机萤光粉体。其中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为复数个条状电极,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为复数个条状电极,且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交错。图2为公知“彩色滤光片法”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的一较佳例的示意图。本专利技术较佳可包含一隔离层,该隔离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之间,且该隔离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与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之间,以保护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并可进一步包含一保护层,该保护层位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的表面以保护该第一电极层(阴极)。本专利技术的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之间或萤光粉体色转换层与基板间可以选择性地形成一遮光的暗色吸光矩阵框,用以减少环境光的干扰,防止漏光以及增加图素边缘的影像锐化。本专利技术的色转换层为一由萤光粉体以及黏合性聚合物所组成的薄层,其用以将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所发出的光转换为红光,绿光或蓝光,以产生色彩。整个色转换层结构由可吸收短波长蓝光的萤光粉体,经均匀混合后以湿式涂布或干式沉积方式成型。该萤光粉体的选择条件较佳为可耐高强度光照、能与有机蓝色,白光或紫外光发光元件混成红光,绿光或蓝光、对温度稳定性佳,以及对环境耐候性佳。本专利技术黏合性聚合物较佳为透明环氧树脂、聚亚酰胺树脂、尿素树脂、硅酮或无机透明黏著剂。无机透明黏著剂较佳可为SiO2或TiO2。其中该透明环氧树脂较佳为适用于湿式涂布制程,该透明黏著剂则较适用于干式沉积制程。该萤光粉体与黏合性聚合物之间的比例可依据各颜色的发光效率调整,以达到发光效率平衡。色转换层中萤光粉体的分布可由调整色转换层的结构、萤光粉体的形成温度、黏度、晶体结构与粒径分布来控制。本专利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可视需要地还包含一隔离层,该隔离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与该色转换层之间,且该隔离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与该基板之间,以保护该色转换层。本专利技术的隔离层材料无限制,较佳为透明环氧树脂、聚亚酰胺树脂、尿素树脂、硅酮或无机透明黏著剂。无机透明黏著剂较佳可为SiO2或TiO2。其中该透明环氧树脂较佳为适用于湿式涂布制程,该透明黏著剂则较适用于干式沉积制程。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萤光粉体种类无限制,较佳为掺有稀土元素的Y3Al5O12(YAG)萤光粉体。因为在晶格中稀土族元素可取代部分Y,因此形成Y2.9R0.1Al5O12(R为稀土元素)。而YAG为一热稳定的透明物质,在加入不同稀土元素后,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例如加入Tb于Y3Al5O12(YAG)会发绿光,加入Ce则会发黄光。上述的色转换层的制备方法可分为湿式制程与干式制程两种方式。湿式制程之一方法是将所需萤光粉体末秤重计量后直接掺合,加入适当溶剂与环氧树脂混合;其湿式制程的另一方式为利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全彩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包括:一基板;一第一电极层(阴极),位于该基板的一侧;一第二电极层(阳极),夹置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与该基板之间;至少一有机电致发光层,夹置于该第二电极层(阳极)与该第一电极层(阴极)之间;以 及一萤光粉体色转换层,夹置于该第二极层(阳极)与该基板之间;其中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后发出主要波长介于蓝光波长范围之间的光;该萤光粉体色转换层是将该有机电致发光层经电流激发所发出的蓝光,转换为红光或绿光,以产生红、蓝、绿各 颜色的独立图案资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添荣
申请(专利权)人:铼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