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97721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5 17: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套管,且支撑套管前端与泵血管相连、后端与导管相连,叶轮轴穿过支撑套管后与导管中的传动轴连接,支撑套管前端设有前限位元件、后端设有后限位元件,且前限位元件和后限位元件之间形成套管内腔,套管内腔中设有支撑叶轮轴的旋转支撑元件,且相邻旋转支撑元件之间设有隔套,前限位元件、后限位元件、旋转支撑元件与叶轮轴之间均为间隙配合,导管一侧设有进液管,且进液管与所述套管内腔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利用在支撑套管内充液的方式实现叶轮轴悬浮效果,不会额外增加血泵叶轮转子部分体积,并且在避免血液渗入同时也可以实现套管内腔的及时冲洗。及时冲洗。及时冲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医学临床中,当患者心功能严重受损时,如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时,在患者常规治疗或需进行介入治疗,或者外科手术前后、以及术后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时,都需要对心脏进行循环支持,使患者度过危险期。为了满足上述治疗需要,心室辅助装置应运而生。
[0003]目前心室辅助装置主要包括体内驱动和体外驱动两种形式,其中体内驱动通常采用将微型电机设于泵管内的方式,但将电机组件等设于体内会导致导管整体直径增大,对血管创伤大,易出血,因此将驱动装置设于人体体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案,比如CN110237327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驱动外置式的轴流心室辅助装置。
[0004]但无论体内驱动还是体外驱动方式,对于叶轮的旋转支撑部分还是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由于叶轮处于高速旋转的泵血状态,这会导致叶轮轴与相关支撑元件之间的摩擦较大,磨损较快,这不仅会影响轴承等元件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设备使用寿命,而且旋转支撑元件发生磨损后一方面会与叶轮轴之间产生缝隙,血液容易由该缝隙渗入血泵导管中,另一方面支撑元件发生磨损后会产生微小的碎屑杂质,这些碎屑杂质如果无法及时排出,会经过叶轮轴与支撑元件之间的缝隙进入人体内产生不良影响。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有技术中出现了液磁悬浮式叶轮轴支撑结构以使叶轮实现悬浮支撑,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4106667U的中国技术专利中就公开了一种液磁悬浮式轴流式血泵,其转子外设有套环外壁,套环外壁与泵管内壁之间形成迎流口和出流口,且迎流口比出流口大,血液受到挤压对螺旋槽套环外壁的四周产生液动压,进而使叶轮实现径向液力悬浮,同时泵管外线圈绕组与铁芯后面设有软磁环,该软磁环对环状磁钢有一个轴向向后吸引力,从而实现轴向磁力悬浮。但该结构为体内驱动方式,泵管整体直径较大,依然会造成血管创伤大等问题,并且该结构悬浮设计主要针对叶轮转子叶片部分,上述悬浮结构设计会进一步增加血泵直径。
[0006]而公开号为CN111097077A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中公开了一种体外磁驱动液悬浮轴流式血泵,由于该结构为体外驱动,因此省去了定子绕组、铁芯等结构,但该结构还是针对叶轮转子叶片部分进行悬浮设计,其在叶轮顶檐与泵腔间形成收敛状的楔形槽,液体进入楔形槽后产生液动压实现径向悬浮效果,其内部则设有转子磁钢,上述悬浮结构还是会导致血泵管径增加,且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其利用在支撑套管内充液的方式实现叶轮轴悬浮效果,减少了叶轮轴旋转时与旋转支撑元件的摩
擦,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同时由于是针对叶轮轴的支撑设计,不会额外增加血泵叶轮部分体积,并且在避免血液渗入血泵导管同时可实现套管内腔的及时冲洗。
[0008]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9]一种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套管,且所述支撑套管前端与泵血管相连、后端与导管相连,叶轮轴穿过所述支撑套管后与导管中的传动轴连接,所述支撑套管前端设有前限位元件、后端设有后限位元件,且所述前限位元件和后限位元件之间形成套管内腔,所述套管内腔中设有支撑所述叶轮轴的旋转支撑元件,且相邻旋转支撑元件之间设有隔套,所述前限位元件、后限位元件、旋转支撑元件与所述叶轮轴之间均为间隙配合,所述导管一侧设有进液管,且所述进液管与所述套管内腔连通。
[0010]所述叶轮轴前端设有轴盘,所述前限位元件设有轴盘腔,所述轴盘设于所述轴盘腔中,并且所述轴盘与所述轴盘腔的腔壁间设有间隙。
[0011]所述前限位元件包括前堵块和前限位套,所述后限位元件为后限位套,且所述前限位套和后限位套之间形成所述套管内腔,所述前堵块设于前限位套远离所述套管内腔一侧,且所述前堵块上设有所述轴盘腔。
[0012]所述前堵块上设有密封槽组,且所述密封槽组设于所述轴盘腔远离所述套管内腔一侧。
[0013]所述导管后端设有一个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壳体和设于所述壳体内部的驱动装置,所述导管内部的传动轴与所述驱动装置固连,所述壳体上设有与抽吸装置连接的抽吸口,且所述抽吸口通过管路与所述导管内腔连通。
[0014]所述套管内腔中的旋转支撑元件为轴承,且相邻轴承之间设有中间隔套。
[0015]所述套管内腔中设有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且所述第一轴承套装于叶轮轴前部,所述第二轴承套装于叶轮轴后部,所述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之间设有中间隔套。
[0016]所述套管内腔中的旋转支撑元件为滚珠,且每一组滚珠沿着所述叶轮轴圆周方向布置,相邻两组滚珠之间通过限位隔套隔开。
[0017]本技术的优点与积极效果为:
[0018]1、本技术在导管一侧设有进液管与支撑套管内部的套管内腔连通,并且各个支撑元件均与叶轮轴为间隙配合,液体经由进液管流入充满整个套管内腔,并充满支撑元件与叶轮轴之间的间隙使叶轮轴实现径向悬浮效果,而叶轮轴上的轴盘容置于前堵块上的轴盘腔中实现轴向限位,同时充液液体充满所述轴盘腔并与叶轮轴上的轴盘作用实现叶轮的轴向悬浮效果以代替现有技术中的磁力轴向悬浮设计,从而减少了叶轮轴旋转时与旋转支撑元件的接触摩擦,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并且本技术针对叶轮轴进行悬浮改进,而非针对叶轮转子,不会额外增加泵管管径体积。
[0019]2、本技术在泵血管和导管头端之间增设一个支撑套管,并且支撑套管内设有多个旋转支撑元件辅助支撑叶轮轴,由于支撑元件与叶轮轴之间的间隙有限,其形成的近似于充液膜效应,叶轮轴高速转动时可能会与支撑元件发生接触,但旋转支撑元件的设置能够保证叶轮轴实时转动状态,并且多个旋转支撑元件的设置保证叶轮轴支撑稳固。
[0020]3、本技术利用进液管向套管内腔中充液,并且套管内腔中的液体通过抽吸装置作用可由后限位元件与叶轮轴之间的缝隙流出实现冲洗效果。
[0021]4、本技术在前堵块上设有密封槽组保证密封,同时可配合压力传感器或CFD
仿真等方式保证前堵块内的充液液体与血液的压力平衡,从而避免血液进入导管中。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图1中的支撑套管与泵血管连接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5]图4为采用本技术的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的驱动机构示意图,
[0027]图6为图3中A处截面模拟压力云图。
[0028]其中,1为支撑套管,101为套管内腔,102为中间隔套,2为前堵块,201为轴盘腔,202为密封槽组,3为前限位套,4为第一轴承,5为叶轮轴,501为轴盘,6为第二轴承,7为后限位套,8为导管,9为传动轴,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套管(1),且所述支撑套管(1)前端与泵血管(11)相连、后端与导管(8)相连,叶轮轴(5)穿过所述支撑套管(1)后与导管(8)中的传动轴(9)连接,所述支撑套管(1)前端设有前限位元件、后端设有后限位元件,且所述前限位元件和后限位元件之间形成套管内腔(101),所述套管内腔(101)中设有支撑所述叶轮轴(5)的旋转支撑元件,且相邻旋转支撑元件之间设有隔套,所述前限位元件、后限位元件、旋转支撑元件与所述叶轮轴(5)之间均为间隙配合,所述导管(8)一侧设有进液管(10),且所述进液管(10)与所述套管内腔(10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叶轮轴(5)前端设有轴盘(501),所述前限位元件设有轴盘腔(201),所述轴盘(501)设于所述轴盘腔(201)中,并且所述轴盘(501)与所述轴盘腔(201)的腔壁间设有间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体外驱动心室辅助装置叶轮轴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限位元件包括前堵块(2)和前限位套(3),所述后限位元件为后限位套(7),所述前限位套(3)和后限位套(7)之间形成所述套管内腔(101),所述前堵块(2)设于前限位套(3)远离所述套管内腔(101)一侧,在所述前堵块(2)上设有所述轴盘腔(20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英贤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