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7362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杆、后车杆、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所述前车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车杆的前端枢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呈交叉地枢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前车杆的后端枢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相对所述后车杆枢接;所述前车杆后端的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杆下端的端面的其中一者设有卡合凸,另一者设有卡合凹,所述卡合凸与所述卡合凹在展开时相互卡合连接以使车架锁定,并且使所述前车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形成连贯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折叠车架在展开时整体结构简洁,流线连续、流畅,外型美观。外型美观。外型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折叠车架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代步车,尤其涉及一种折叠车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动车已从一种单纯的出行代步工具发展成为一种医疗助行工具,越来越受到部分残疾人的喜爱。现有的可折叠电动车,一般都是通过前车杆、后车杆以及多根座椅支撑杆连接起来,在收折时,通过前车杆与后车杆相对收折,同时使得多根座椅支撑杆联动收折。然而,由于这些折叠车架使用的杆件较多,在车架展开时,有的杆件横向设置,有的杆件倾斜设置,杆件之间存在交叉或者产生夹角,形成的流线复杂繁多且线条极不规则,使得车架的整体结构十分复杂混乱,失去美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车架,其在展开时整体结构简洁,流线连续、流畅,外型美观。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折叠车架包括前车杆、后车杆、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所述前车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车杆的前端枢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呈交叉地枢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前车杆的后端枢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相对所述后车杆枢接;所述前车杆后端的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杆下端的端面的其中一者设有卡合凸,另一者设有卡合凹,所述卡合凸与所述卡合凹在展开时相互卡合连接以使车架锁定,并且使所述前车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形成连贯结构。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在所述前车杆后端的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杆下端的端面的其中一者设置卡合凸,在另一者设置卡合凹,通过在展开时使所述卡合凸与所述卡合凹卡合连接,从而使得所述前车杆的后端的端面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的端面能拼接起来,这样不但使得整个车架都能因所述卡合凸与所述卡合凹卡合而处于展开锁定的状态,而且可以使得所述前车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形成连贯结构。因此,整个车架从所述前车杆的前端到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在视觉上形成了一体式的结构,实现线条连续、流畅,整体流线优美的效果;并且,从视觉上使得车架的杆件数量得到减少,结构得到简化,因而,极大地提升车架外型的美观性。
[0006]较佳地,还包括前轮支架、后轮支架、前轮及后轮,所述前车杆的前端与所述前轮支架枢接,所述前轮设置于所述前轮支架;所述后车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轮支架枢接,所述后轮设置于所述后轮支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后轮支架连接。
[0007]具体地,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前端与所述前轮支架枢接,所述拉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车杆枢接;通过设置所述拉杆,可以使其与所述前车杆、后车杆以及所述前轮支架之间形成可变形的四边形,从而在收折时可以带动所述前轮支架,使得所述前轮支架更好地向所述前车杆及后车杆方向靠拢。
[0008]较佳地,还包括椅座,所述椅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端及第二支撑杆上端之
间。
[0009]具体地,还包括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枢接,所述椅座与所述第三支撑杆枢接。通过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可以使其与所述座椅、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之间形成可变形的四边形,从而使得车架在展开或收折时能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驱动所述椅座动作,实现联动收折,提高展开或收折的便利性。
[0010]具体地,所述第三支撑杆在展开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延伸方向相同。这样可以使得所述第三支撑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之间在展开时视觉上形成一体形式,进一步提升车架的线条连续、流畅性,从而提高车架的美观性。
[0011]较佳地,还包括背靠、扶手及快拆机构,所述快拆机构包括卡块,所述卡块设有卡持部,所述背靠设置于所述第三支撑杆靠近所述椅座的一侧,所述背靠的外侧设有插座,所述扶手的端部设有卡轴,所述卡轴的末端设有卡槽,所述扶手插接于所述插座上,所述卡轴穿过所述第三支撑杆,所述卡块的卡持部卡于所述卡槽内。利用所述快拆机构使得所述扶手可以快速方便地安装于所述背靠的两侧,提高使用的便利性。
[0012]具体地,所述卡块包括卡板及按压部,所述卡板滑动地设置于所述背靠,所述按压部连接于所述卡板且伸出所述背靠外,所述卡板设有大孔及与所述大孔径向连通的小孔,所述大孔供所述卡轴穿插,所述小孔的边缘可卡于所述卡槽内以锁定所述卡轴。
[0013]具体地,所述卡板上设有突部,所述背靠上设有定位座,所述定位座设有定位孔,所述突部卡于所述定位孔且所述突部与所述定位座之间设有压缩弹簧,以使所述小孔的边缘保持地卡于所述卡槽。这样可以在按压所述按压部时,使得所述卡板的滑动位置不会发生偏移,保证所述卡板与所述卡轴的准确配合。
[0014]较佳地,所述前车杆的后端下侧设有第一枢接头,所述后车杆枢接于所述第一枢接头上。
[0015]较佳地,所述前车杆的后端下侧设有第二枢接头,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设有第三枢接头,所述第二枢接头与所述第三枢接头枢接。
[0016]较佳地,所述前车杆的后段呈弧形延伸,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段呈弧形延伸,以在所述折叠车架展开时,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前车杆连接处呈弧形结构。通过将所述前车杆及第一支撑杆相邻的端部设置成弧形,因此,两者在结合时便可以合并成弧形结构,进而使得所述前车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整体视觉上是先从大致的水平状态延伸,之后弧形弯曲向上延伸,最后倾斜向上延伸到椅座的底部,形成了一条连续流畅的线条,进而使车架整体流线更优美,极大地提升车架外型的美观性。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折叠车架在展开时的立体图。
[0018]图2是本技术折叠车架在展开时的侧视图。
[0019]图3是本技术折叠车架的分解图。
[0020]图4是本技术折叠车架的前车杆与第一支撑杆的结构图。
[0021]图5是本技术折叠车架的扶手的结构图。
[0022]图6是本技术折叠车架的扶手的分解图。
[0023]图7是本技术折叠车架的快拆机构的结构图。
[0024]图8是本技术折叠车架在收折时各个杆件的摆动方向状态图。
[0025]图9是本技术折叠车架在收折后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构造特征、所实现的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0027]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折叠车架100包括前车杆1、后车杆2、第一支撑杆3及第二支撑杆4,所述前车杆1的后端与所述后车杆2的前端枢接,枢接点为A,该枢接点在所述折叠车架100展开时位于所述前车杆1及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杆3与所述第二支撑杆4呈交叉地枢接,枢接点为B;所述第一支撑杆3的下端与所述前车杆1的后端枢接,枢接点为C,所述枢接点C在所述前车杆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连接后位于两者的下侧;所述第二支撑杆4的下端相对所述后车杆2枢接。所述前车杆1后端的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杆3下端的端面的其中一者设有卡合凸5,另一者设有卡合凹6;所述卡合凸5与所述卡合凹6在展开时相互卡合连接以使车架锁定,并且使所述前车杆1与所述第一支撑杆3形成连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杆、后车杆、第一支撑杆及第二支撑杆,所述前车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车杆的前端枢接,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呈交叉地枢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前车杆的后端枢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相对所述后车杆枢接;所述前车杆后端的端面及所述第一支撑杆下端的端面的其中一者设有卡合凸,另一者设有卡合凹,所述卡合凸与所述卡合凹在展开时相互卡合连接以使车架锁定,并且使所述前车杆与所述第一支撑杆形成连贯结构。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轮支架、后轮支架、前轮及后轮,所述前车杆的前端与所述前轮支架枢接,所述前轮设置于所述前轮支架;所述后车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轮支架枢接,所述后轮设置于所述后轮支架;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后轮支架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拉杆,所述拉杆的前端与所述前轮支架枢接,所述拉杆的后端与所述后车杆枢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椅座,所述椅座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上端及第二支撑杆上端之间。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枢接,所述椅座与所述第三支撑杆枢接。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杆在展开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延伸方向相同。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折叠车架,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钊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群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