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及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6920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及电池。动力电池顶盖包括:正极组件、负极组件和顶盖片,正极组件、负极组件分别固定于顶盖片的两端;其中,顶盖片一端设置正极柱安装孔,另一端设置负极柱安装孔;其中,所述正极组件包括正极柱、第一铆接铝块,第一铆接铝块嵌入固定于正极柱安装孔内,所述正极柱呈几字形,正极柱顶部外周设置第一台阶,所述正极柱依次穿过正极柱安装孔和第一铆接铝块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一台阶与第一铆接铝块铆接;负极组件与顶盖片的安装方式与正极组件与顶盖片的安装方式相同。本方案降低了电池顶盖的制作难度并减轻了电池顶盖的重量。了电池顶盖的重量。了电池顶盖的重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及电池


[0001]本技术涉及蓄电池
,特别是涉及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及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经济的倡导,新能源汽车随着越来越严重的空气质量而兴起。广大生产商和消费者也开始逐步认可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作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源,已成为电动汽车的核心部件之一。单体动力电池结构件主要是由顶盖、连接片、壳体和一些绝缘构件组成,裸电芯与连接片电连接,电流从裸电芯流经连接片然后再通过顶盖的正负极柱,最后输送到模组或者电池包。顶盖作为单体动力电池结构件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其结构复杂、制作成本较高,如申请号202122099725.9中公开的一种极简极柱动力电池顶盖,其通过极柱上的绝缘隔热环、密封圈与顶盖片上的安装环的凹台嵌合连接,并且在安装环与安装凹槽之间的剩余空隙填充有注塑件,实现极柱在电池顶盖上的固定。
[0003]然而,现有的极柱、顶盖及其固定方式,固定的加工方式复杂、且加工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极柱、顶盖及其固定方式加工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及电池。
[0005]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包括:正极组件、负极组件和顶盖片,正极组件、负极组件分别固定于顶盖片的两端;其中,顶盖片一端设置正极柱安装孔,另一端设置负极柱安装孔;
[0006]其中,所述正极组件包括正极柱、第一铆接铝块,第一铆接铝块嵌入固定于正极柱安装孔内,所述正极柱呈几字形,正极柱顶部外周设置第一台阶,所述正极柱依次穿过正极柱安装孔和第一铆接铝块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一台阶与第一铆接铝块铆接;和/或,
[0007]所述负极组件包括负极柱、第二铆接铝块,第二铆接铝块嵌入固定于负极柱安装孔,所述负极柱呈几字形,负极柱顶部外周设置第三台阶,所述负极柱依次穿过负极柱安装孔和第二铆接铝块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三台阶与第二铆接铝块铆接。
[0008]可选的,所动力电池顶盖,还包括:下塑胶和密封圈,所述顶盖片与下塑胶叠合,下塑胶在与正极柱安装孔和负极柱安装孔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正极密封孔和负极密封孔,所述正极密封孔和负极密封孔嵌入密封圈;
[0009]所述正极柱依次穿过正极密封孔中密封圈、正极柱安装孔和第一铆接铝块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一台阶与第一铆接铝块铆接;和/或,
[0010]所述负极柱依次穿过负极密封孔中密封圈、负极柱安装孔和第二铆接铝块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三台阶与第二铆接铝块铆接。
[0011]可选的,第一铆接铝块包括第一铝块和正极上塑胶,所述第一铝块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沉槽中间设置的通孔,所述正极上塑胶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沉槽中间设置的通孔,正极柱的第一台阶与第一铝块的沉槽相配合,第一铝块与正极上塑胶的沉槽相配合,正
极上塑胶嵌入固定于正极柱安装孔内;和/或,
[0012]第二铆接铝块包括第二铝块和负极上塑胶,所述第二铝块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沉槽中间设置的通孔,所述负极上塑胶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沉槽中间设置的通孔,负极柱的第三台阶与第二铝块的沉槽相配合,第二铝块与负极上塑胶的沉槽相配合,负极上塑胶嵌入固定于负极柱安装孔内。
[0013]可选的,所述正极柱安装孔包括第一凸台、第二凸台、第一通孔和第一正极沉槽,第一凸台位于第二凸台的外周,第二凸台高度低于第一凸台,第二凸台位于第一通孔的外周,顶盖片下表面设有与第一凸台对应的第一正极沉槽,所述第一铆接铝块与第二凸台相配合;和/或,
[0014]所述负极柱安装孔包括第三凸台、第四凸台、第二通孔和第一负极沉槽,第三凸台位于第四凸台的外周,第四凸台高度低于第三凸台,第四凸台位于第二通孔的外周,顶盖片下表面设有与第三凸台对应的第一负极沉槽,所述第二铆接铝块与第四凸台相配合。
[0015]可选的,所述正极柱上表面压制形成第一凹槽和第一台阶;和/或,所述负极柱上表面压制形成第二凹槽和第三台阶。
[0016]可选的,所述第一凹槽和/或第二凹槽槽截面呈三角形、梯形、矩形或半圆形。
[0017]可选的,所述正极柱下表面中部设置第三沉槽;和/或,所述负极柱下表面中部设置第四沉槽。
[0018]可选的,所述动力电池顶盖,还包括:防爆阀,所述防爆阀固定于顶盖片的中部。
[0019]可选的,所述顶盖片中部设置排气孔,所述防爆阀包括防爆阀保护片和防爆片,所述防爆阀保护片通过胶粘方式固定于顶盖片的排气孔正上方,所述防爆片通过焊接方式固连于顶盖片的排气孔的正下方。
[0020]可选的,所述正极柱和/或负极柱上表面到顶盖片上表面距离为0mm

8mm。
[0021]可选的,所述正极柱和/或负极柱几字形顶部的厚度为2mm

6mm。
[0022]可选的,所述正极柱和/或负极柱上表面呈圆形、跑道型或矩形。
[0023]可选的,所述正极柱由铝材质制成,所述负极柱由铜铝复合板或铜材质制成。
[0024]可选的,所述密封圈为材质为氟素橡胶、氟硅橡胶或PFA。
[0025]可选的,所述正极上塑胶材质为PPS塑胶,和/或所述负极上塑胶材质为绝缘PPS塑胶。
[0026]一种电池,包括上述动力电池顶盖。
[0027]上述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及电池,正极柱和负极柱通过铆接铝块与顶盖片铆接固定,只需要通过压制就能让正极柱和负极柱固定在顶盖片上,可以有效的降低工艺复杂度,从而可以降低顶盖的成本;并且正负极柱结构呈“几”字形状,其整体厚度比较薄,重量比较轻,减轻了电池顶盖的重量,从而减轻了电池的重量。
附图说明
[0028]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动力电池顶盖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动力电池顶盖的爆炸示意图;
[0030]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正极组件固定于顶盖片的截面示意图;
[0031]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负极组件固定于顶盖片的截面示意图;
[0032]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安装孔的截面示意图;
[0033]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负极柱安装孔的截面示意图;
[0034]图7为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的截面示意图;
[0035]图8为一个实施例中负极柱的截面示意图;
[0036]图9为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的第一凹槽的截面示意图;
[0037]图10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的第一凹槽的截面示意图;
[0038]图11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的第一凹槽的截面示意图;
[0039]图12为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的上表面的形状示意图;
[0040]图1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的上表面的形状示意图;
[0041]图14为一个实施例中正极柱的上表面的形状示意图;
[0042]图15为一个实施例电池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43]附图标号:1

正极组件;11

正极柱;111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组件(1)、负极组件(2)和顶盖片(4),正极组件(1)、负极组件(2)分别固定于顶盖片(4)的两端;其中,顶盖片(4)一端设置正极柱安装孔(41),另一端设置负极柱安装孔(42);其中,所述正极组件(1)包括正极柱(11)、第一铆接铝块(12),第一铆接铝块(12)嵌入固定于正极柱安装孔(41)内,所述正极柱(11)呈几字形,正极柱(11)顶部外周设置第一台阶(111),所述正极柱(11)依次穿过正极柱安装孔(41)和第一铆接铝块(12)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一台阶(111)与第一铆接铝块(12)铆接;和/或,所述负极组件(2)包括负极柱(21)、第二铆接铝块(22),第二铆接铝块(22)嵌入固定于负极柱安装孔(42),所述负极柱(21)呈几字形,负极柱(21)顶部外周设置第三台阶(211),所述负极柱(21)依次穿过负极柱安装孔(42)和第二铆接铝块(22)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三台阶(211)与第二铆接铝块(22)铆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下塑胶(9)和密封圈(8),所述顶盖片(4)与下塑胶(9)叠合,下塑胶(9)在与正极柱安装孔(41)和负极柱安装孔(42)对应位置分别设置正极密封孔(91)和负极密封孔(92),所述正极密封孔(91)和负极密封孔(92)嵌入密封圈(8);所述正极柱(11)依次穿过正极密封孔(91)中密封圈(8)、正极柱安装孔(41)和第一铆接铝块(12)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一台阶(111)与第一铆接铝块(12)铆接;和/或,所述负极柱(21)依次穿过负极密封孔(92)中密封圈(8)、负极柱安装孔(42)和第二铆接铝块(22)的中间通孔,并通过第三台阶(211)与第二铆接铝块(22)铆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动力电池顶盖,其特征在于,第一铆接铝块(12)包括第一铝块(121)和正极上塑胶(122),所述第一铝块(121)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沉槽中间设置的通孔,所述正极上塑胶(122)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沉槽中间设置的通孔,正极柱(11)的第一台阶(111)与第一铝块(121)的沉槽相配合,第一铝块(121)与正极上塑胶(122)的沉槽相配合,正极上塑胶(122)嵌入固定于正极柱安装孔(41)内;和/或,第二铆接铝块(22)包括第二铝块(221)和负极上塑胶(222),所述第二铝块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沉槽中间设置的通孔,所述负极上塑胶(222)包括中部设置的沉槽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皖蜀周滢杰安福强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领湃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