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流控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62248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22 19: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微流控芯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壳体和设置在芯片壳体内腔的芯片基板,通过在芯片基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在芯片基板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四个圆柱状的凹槽,四个凹槽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一一对应设置且相连通,凹槽的槽底贯穿开设有通孔,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注样口,注样口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相连通,这样无需再进行芯片和管路的连接,而且该芯片基板包含4个独立反应池,反应池与进样口相连,采用“无出样口设计”,有效避免了反应后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避免了反应后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避免了反应后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流控芯片


[0001]本技术涉及微流控芯片
,特别涉及一种微流控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芯片技术是把生物、化学、医学分析过程的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到一块微米尺度的芯片上,完成分析的全过程。由于它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的巨大潜力,已经发展成一个生物、化学、医学、流体、电子、材料、机械等学科交叉的崭新研究领域。由于其体积小、试剂消耗量低和高度集成化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关注微流控芯片。
[0003]作为一种新型技术平台,微流控芯片借助其内部集成的微阀、微泵、微反应器、微通道等各类功能单元构成的微流体网络,能够自动完成检测样品的预处理、富集、反应、标记和检测等多个反应步骤。各类基于微流控芯片的新型检测方法正不断涌现,通过将各类检测分析方法与微流控芯片相互结合,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其综合检测性能与水平。
[0004]对于微流控芯片的使用,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外部流体和微流控芯片管路的连接。绝大部份微流体芯片仍采用直接将硬质芯片和流体导管进行胶粘的连接方法,此方法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芯片的固定和使用,且有可能造成污染,因此阻碍了微流控芯片的大规模使用。另一方面,涉及到分子诊断的实验,为了克服气溶胶可能导致的假阳性问题,往往需要相互独立的核酸提取室与核酸扩增室,对检测可靠性提出了较高的环境要求。
[0005]此外,目前微流控芯片的应用的不足之处在于,受到芯片上试剂存储有效时长的影响,芯片能够稳定工作的使用寿命往往有限;而且,芯片上的试剂存储与快速释放等功能会显著增加芯片的复杂度(设计复杂度、加工制造的复杂度),由此提升了芯片的检测成本,不利于芯片的推广与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集成多种试剂装载与反应的集成式微流控芯片。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8]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壳体和设置在芯片壳体内腔的芯片基板,所述芯片基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所述芯片基板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四个圆柱状的凹槽,四个所述凹槽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一一对应设置且相连通,所述凹槽的槽底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凹槽的直径,所述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注样口,所述注样口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相连通。
[0009]进一步的,所述注样口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之间均分别通过第一通道进行连通,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芯片基板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上。
[00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应池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形状为正五边形,所述第三反应池的形状为正八边形,所述第四反应池的形状为正六边形。
[0011]进一步的,所述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注样凸起,所述注样凸起位于注样口正上方,所述注样凸起的一端伸至芯片壳体外部,所述注样凸起伸至芯片壳体外部的一端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呈圆柱状的加样腔,所述加样腔与注样口相连通。
[0012]进一步的,四个所述凹槽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之间均分别通过第二通道进行连通,所述第二通道设置在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14]通过在芯片基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在芯片基板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四个圆柱状的凹槽,四个凹槽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一一对应设置且相连通,凹槽的槽底贯穿开设有通孔,通孔的直径小于凹槽的直径,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注样口,注样口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相连通,这样无需再进行芯片和管路的连接,而且该芯片基板包含4个独立反应池,反应池与进样口相连,采用“无出样口设计”,有效避免了反应后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方案设计的微流控芯片有利于实现“样品入

结果出”封闭式自动化检测,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高通量、并行、乃至多靶标多重检测,显著提升了整体检测水平。
附图说明
[0015]图1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所示为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微流控芯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7]标号说明:
[0018]1、芯片基板;2、第一反应池;3、第二反应池;4、第三反应池;5、第四反应池;6、凹槽;7、通孔;8、注样口;9、第一通道;10、注样凸起;11、第二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0020]请参照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
[0021]一种微流控芯片,包括芯片壳体和设置在芯片壳体内腔的芯片基板,所述芯片基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所述芯片基板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四个圆柱状的凹槽,四个所述凹槽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一一对应设置且相连通,所述凹槽的槽底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凹槽的直径,所述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注样口,所述注样口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相连通。
[0022]从上述描述可知,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通过在芯片基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在芯片基板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四个圆柱状的凹槽,四个凹槽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一一对应设置且相连通,凹槽的槽底贯穿开设有通孔,
通孔的直径小于凹槽的直径,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注样口,注样口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相连通,这样无需再进行芯片和管路的连接,而且该芯片基板包含4个独立反应池,反应池与进样口相连,采用“无出样口设计”,有效避免了反应后废液对环境造成污染;本方案设计的微流控芯片有利于实现“样品入

结果出”封闭式自动化检测,显著提高检测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高通量、并行、乃至多靶标多重检测,显著提升了整体检测水平。
[0024]进一步的,所述注样口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之间均分别通过第一通道进行连通,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芯片基板的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上。
[0025]从上述描述可知,通过在芯片基板内部设计第一通道,这样无需再进行芯片和管路的连接,有利于实现“样品入

结果出”封闭式自动化检测,显著提高检测效率。
[0026]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反应池的形状为圆形,所述第二反应池的形状为正五边形,所述第三反应池的形状为正八边形,所述第四反应池的形状为正六边形。
[002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芯片壳体和设置在芯片壳体内腔的芯片基板,所述芯片基板上贯穿开设有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所述芯片基板的一侧面向内凹陷形成四个圆柱状的凹槽,四个所述凹槽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一一对应设置且相连通,所述凹槽的槽底贯穿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直径小于凹槽的直径,所述芯片基板的一侧面上还设有注样口,所述注样口分别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注样口与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第三反应池和第四反应池之间均分别通过第一通道进行连通,所述第一通道设置在芯片基板的一侧面相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刘华勇郭文浒张盼康洽惠薛怡婷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奥吉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