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95901 阅读:15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关于一种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及其制造方法。该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包括第一基板、导电层以及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上依序配置有第一电极层以及有机官能层。第二基板上则配置有第二电极层,而导电层是配置在第二电极层与有机官能层之间,且第二电极层是藉其而与有机官能层电性连接。由于第二电极层是单独形成在第二基板上,因此在第二电极层的制程中并无损害其它膜层的顾虑。也就是说,该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具有较佳的制程裕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较佳的电气特性的。
技术介绍
针对多媒体社会的急速进步,多半受惠于半导体组件或显示装置的飞跃性进步。就显示器而言,具有高画质、空间利用效率佳、低消耗功率、无辐射等优越特性的平面面板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已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而所谓的平面面板显示器,包括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isplay,OELDisplay)以及电浆显示器面板(Plasma Display Panel,PDP)等等。其中,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是有自发光性(Emissive)组件的点阵式显示器,且由于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具有无视角限制、低制造成本、高应答速度(约为液晶的百倍以上)、省电、可使用于可携式机器的直流驱动、工作温度范围大以及重量轻且可随硬设备小型化及薄型化等等,符合多媒体时代显示器的特性要求。因此,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可望成为下一世代的新颖平面显示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可分为底部发光型(Bottom emission)与顶部发光型(Top emission)两种。在底部发光型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中,其基板上是依序配置设有透明阳极层、有机材料层以及以金属材料所构成的阴极层。因此,虽然由有机材料层中所发出的光线是朝向四面八方出射,但是朝上方散射的光线会被金属材料构成的阴极层反射而往下方散射。故最后所有的光线将会朝下方出射,并穿过透明阳极层而出射,故称之为底部发光型。反之,若改以分别采用透明及金属材质作为阴极与阳极,则当有机材料层中发出光线时,朝下方散射的光线会被底下的阳极层反射而改由上方出射,故称之为顶部发光型。此外,还可将上下两电极层的材质皆选用可透光的材质而使得光同时朝显示器的两面出射,此即称为双面发光型。一般来说,金属具有高导电性,非常适合作为电极材料。但是由于其对可见光的穿透特性甚差,因此在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中,必须限制电极的厚度以使光线可穿透电极而出射。但由于电极的导电率是与其厚度成正比,因此电极的厚度不足将会降低其导电率。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现有习知的作法是以透明导电氧化物(Transparent conductive oxide,以下简称为TCO)来作为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的透明导电电极。众所皆知,TCO材料一般具有强键结、高熔点等特性,不易利用热蒸镀的方法成膜。但是若采用高能量的电子束或溅镀方式镀膜却会造成其与有机材料层的接口受损,因而必须限制其镀膜速率,导致镀膜速率过慢。虽然可在有机材料层上覆盖一层缓冲层来保护有机材料层,但此种作法却可能会造成电子电洞结合位置偏离发光层,进而造成组件发光效率降低。而若采用雷射蒸镀法,则需考虑材料对雷射光的吸收特性而对镀膜速率加以限制。此外,若要成长一同时具有高导电率以及高穿透率的TCO材料,则需同时考虑温度因素及环境因素。因为具有高导电率以及高穿透率的TCO材料必须在高温下进行成长制程,甚至在制程中通入氢气或其它反应性气体。然而,该些步骤却会使电极下的有机材料层受损,进而影响到组件的效能。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仍存在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现有的的缺陷,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有鉴于上述现有的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专利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阳极与阴极是分别制作于不同的基板上,以同时兼顾电极的导电率、穿透率以及有机材料层的完整性,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提供一种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可在不损害其它膜层的前提下,形成具有高导电率以及高穿透率的电极,而可提高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发光效率,从而更加适于实用。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且该第一基板上依序配置有一第一电极层以及一有机官能层;一第二基板,该第二基板上配置有一第二电极层;以及一导电层,配置于该有机官能层与该第二电极层之间,其中该第二电极层是藉由该导电层而与该有机官能层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基板为一主动组件数组基板,而该第一电极层包括多数个画素电极,且该第二电极层为一共享电极。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电极层包括多数个彼此平行的第一条状电极,而该第二电极层是包括多数个彼此平行的第二条状电极,其中该些第一条状电极的延伸方向与该些第二条状电极的延伸方向不同。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的导电层包括异方性导电薄膜。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的第一电极层的材质包括一透明导电材质。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透明导电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锑锡氧化物、氧化锌、氧化铟以及氧化锡其中之一。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的第二电极层的材质包括一透明导电材质。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透明导电材质包括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锑锡氧化物、氧化锌、氧化铟以及氧化锡其中之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更包括具有低功函数的一材料层,配置于该有机官能层上。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中所述的材料层的材质包括钙、镁银合金、铝锂合金以及氟化锂/铝的复合式金属其中之一。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依据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在一第一基板上依序形成一第一电极层以及一有机官能层;在一第二基板上形成一第二电极层;以及贴合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使该第二电极层与该有机官能层电性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贴合该第二基板与该第一基板的步骤包括在该第二电极层与该有机官能层之间提供一导电层;以及使该第二电极层藉由该导电层而与该有机官能层电性连接。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形成该第二电极层的方法包括化学气相沉积以及物理气相沉积其中之一。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有机官能层包括一高分子化合物材料层。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高分子化合物材料层的形成方法包括浸泡被覆、喷墨以及旋转被覆其中之一。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有机官能层包括一低分子化合物材料层。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的形成该低分子化合物材料层的方法包括蒸镀、电浆聚合、浸泡被覆以及旋转被覆其中之一。前述的有机电致发光组件的制造方法,其更包括在该有机官能层上形成具有低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组件,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第一基板,且该第一基板上依序配置有一第一电极层以及一有机官能层;一第二基板,该第二基板上配置有一第二电极层;以及一导电层,配置于该有机官能层与该第二电极层之间,其中该第二电极 层是藉由该导电层而与该有机官能层电性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钰仁陈来成
申请(专利权)人:翰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