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包括真木层、基底层、手势识别模块、背光模块和控制主板,基底层由不透明的主体部和透明的透光部固定形成一体结构,真木层固定覆盖于基底层一侧表面,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固定设于基底层另一侧表面上,背光模块能朝基体层方向发射平行光,手势识别模块能感应位于真木层外侧设定距离范围内的手势变化,控制主板固定设于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背向基底层一侧,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与控制主板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手势识别模块能将其感应到的手势变化信息传输给控制主板,控制主板能控制背光模块的光源效果,本发明专利技术避免了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因要操作当前运行的电子产品而转移视线,驾驶安全性高。驶安全性高。驶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一种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是指一种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经常有播放音乐、查询通讯录、查询车载信息等操作,目前这些操作主要有两种模式实施,一种是在车内针对不同操作设置不同的按键或旋钮,通过驾乘人员对不同的按键或旋钮进行操作来实现对电子设备的操作,进而实现音乐播放音量、播放曲目的调节,以及不同车载显示显示的切换等的操作,该种方式需要驾乘人员在驾车的同时寻找对应的按键或旋钮,并对其进行准确的操作,该种方式势必会导致驾驶员低头查看操控区,且在对不同的按键和旋钮进行操作时,驾驶员势必会分心驾驶,埋下了驾驶安全隐患。
[0003]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部分汽车采用触摸屏的方式对当前电子产品进行控制,如音量调节、页面上下翻滚查找信息、画面切换等等,但是也需要驾驶员用手指在触摸屏上进行精确的触摸操控,依然需要驾驶员注视屏幕进行操作,同样会使驾驶员的视线脱离行驶道路,导致驾驶安全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及其的制作方法,该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能够对驾乘人员的手势进行自动感应和判断,实现驾乘人员手势控制当前运行的车载电子产品,提高了驾驶安全性。
[0005]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包括真木层、基底层、手势识别模块、背光模块和控制主板,所述基底层包括不透明的主体部和透明的透光部,所述透光部与主体部固定形成一体结构,真木层固定覆盖于基底层一侧表面,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固定设于基底层另一侧表面上,背光模块能朝基体层方向发射平行光,手势识别模块能够感应位于真木层外侧设定距离范围内的手势变化,所述控制主板固定设于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背向基底层一侧,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与控制主板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通信,手势识别模块能够将其感应到的手势变化信息传输给控制主板,控制主板能够控制背光模块的光源效果。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手势识别模块为红外线发射接收模块或毫米波发射接收模块。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背光模块上设有侧入式光源或直下式光源。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底层由不透光的材料和透光的材料双料注塑形成的一体结构,其中不透光材料形成基底层的主体部,透光材料形成基底层的透光部。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基底层由不透光的材料注塑形成主体部,基底层的透光部为镂空结构。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底层与真木层通过透明粘接层粘接定位。
[0011]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底层与真木层通过模内注塑的方式形成一体结构。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真木层厚度为0.2mm,真木层透光度为5
‑
15%。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底层另一侧还固定设有震动回馈装置,所述触震动回馈装置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通信,控制主板能够控制震动回馈装置进行振动。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底层另一层还固定设有发声装置,所述发声装置与控制主板电性连接通信,控制主板能够控制发声装置发出声音。
[0015]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汽车的控制区安装手势识别模块和背光模块,由背光模块发射平行光投射到控制区的真木层表面,对驾乘人员手势动作区域进行引导,同时由手势识别模块对驾乘人员在手势识别区域内做的手势进行识别,并有控制主板对手势进行逻辑分析,最终对当前运行电子产品进行控制,本专利技术避免了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因要操作当前运行的电子产品而转移视线,本专利技术驾驶员在开始过程中,只需在感应区做出移动的手势动作,即可实现对当前运行的电子产品进行调节,常见的如播放音量的调节,当前画面上下翻滚显示所需的信息,以及画面切换显示不同的操作画面等等,整个过程驾驶员基本无需进行视线转移,驾驶安全性高,且通过背光模块在真木层表面发出引导光线,可以使驾驶员准确的在感应区内做手势,确保手势能被手势识别模块充分识别,避免反复做手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示意图;
[0017]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手势控制部分立体结构图;
[0018]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手势控制部分主视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控制主板的手势识别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实施例:一种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包括真木层1、基底层2、手势识别模块3、背光模块4和控制主板5,所述基底层 2包括不透明的主体部和透明的透光部,所述透光部与主体部固定形成一体结构,真木层1固定覆盖于基底层2一侧表面,背光模块4和手势识别模块3固定设于基底层2另一侧表面上,背光模块4能朝基体层方向发射平行光,手势识别模块3能够感应位于真木层1外侧设定距离范围内的手势变化,所述控制主板5 固定设于背光模块4和手势识别模块3背向基底层2一侧,背光模块4和手势识别模块3与控制主板5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通信,手势识别模块3能够将其感应到的手势变化信息传输给控制主板5,控制主板5能够控制背光模块4的光源效果。
[0021]背光模块4发射的平行光经过基底层2的透光部透射在真木层1表面,在真木层1表面发出柔和的亮光,驾乘人员在车内可以通过在发光部附近做手势,驾乘人员的手势由手势识别模块3识别后传输给控制主板5,控制主板5对手势动作进行判断来控制车载电子产品,如控制播放器当前的播放音量、当前显示屏上画面内选项滚动、画面翻页、画面切换等等,整个过程都只需通过手势动作即可完成,无需驾乘人员对屏幕上进行准确的触控操作,也无需进行具体按钮的按动、旋转等操作,使得操作更加便利,提高了驾乘安全性,且由于
在与手势识别模块3对应的位置上通过背光模块4和具有透明区域的基底层2形成了发光区域,使得驾乘人员可以准确的在手势识别模块3的识别区进行手势控制,防止出现手势动作不在识别区而导致手势识别失效。
[0022]所述手势识别模块3为红外线发射接收模块或毫米波发射接收模块。红外线发射与接收或毫米波发射与接收过程中,驾乘人员在其发射与接收范围内进行手势动作,会切断红外线或毫米波,致使其出现接收停止,控制系统根据其接收停止的区域变化判断人手势的变化,进而通过逻辑分析获得驾乘人员的控制意愿,进而实现对当前运行的电子产品进行控制。
[0023]所述背光模块4上设有侧入式光源或直下式光源。
[0024]所述基底层2由不透光的材料和透光的材料双料注塑形成的一体结构,其中不透光材料形成基底层2的主体部,透光材料形成基底层2的透光部。通过双料注塑在基底层2上形成透光部,用于背光模块4上平行光的透出,以及用于手势识别模块3 上红外线发射,透光部可以根据需要形成各种图形。
[0025]基底层2由不透光的材料注塑形成主体部,基底层2的透光部为镂空结构,镂空结构内可以嵌设透光材料。
[0026]所述基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真木层(1)、基底层(2)、手势识别模块(3)、背光模块(4)和控制主板(5),所述基底层包括不透明的主体部和透明的透光部,所述透光部与主体部固定形成一体结构,真木层固定覆盖于基底层一侧表面,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固定设于基底层另一侧表面上,背光模块能朝基体层方向发射平行光,手势识别模块能够感应位于真木层外侧设定距离范围内的手势变化,所述控制主板固定设于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背向基底层一侧,背光模块和手势识别模块与控制主板的控制电路电性连接通信,手势识别模块能够将其感应到的手势变化信息传输给控制主板,控制主板能够控制背光模块的光源效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势识别模块为红外线发射接收模块或毫米波发射接收模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块上设有侧入式光源或直下式光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真木智能手势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底层由不透光的材料和透光的材料双料注塑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琳,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金运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