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91824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8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壳体,所述反应器壳体底端的内侧安装有布水区,所述布水区的一侧设有进水管,所述布水区的上端面设有泥床区,所述泥床区的上端设有污泥膨胀区,所述污泥膨胀区的上方安装有沼气集气器,所述沼气集气器的上端面设有污泥沉淀区,所述污泥沉淀区的上端安装有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的上方安装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内侧设有多个溢流口,所述沼气集气器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提升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利用三相分离对泥水混合进行分离便于会对获得高浓度的厌氧污泥;并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泥水混合物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且沼气作为动力实现混合液的内循环。液的内循环。液的内循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0001]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设备
,具体为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技术介绍

[0002]在污水处理中,厌氧生物处理技术是在厌氧条件下,兼性厌氧和厌氧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由于其良好的去除效果,污泥增长慢,更高的反应速率和对毒性物质更好的适应,相对于好氧生物处理废水来说不需要为氧的传递提供大量的能耗,使得厌氧生物处理在水处理行业中应用十分广泛。
[0003]但是,现有的各种厌氧反应器会存在消化罐停留时间长,进水系统易堵塞,容积负荷较低;因此,不满足现有的需求,对此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各种厌氧反应器会存在消化罐停留时间长,进水系统易堵塞,容积负荷较低等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壳体,所述反应器壳体底端的内侧安装有布水区,所述布水区的一侧设有进水管,所述布水区的上端面设有泥床区,所述泥床区的上端设有污泥膨胀区,所述污泥膨胀区的上方安装有沼气集气器,所述沼气集气器的上端面设有污泥沉淀区,所述污泥沉淀区的上端安装有三相分离器,所述三相分离器的上方安装有出水堰,所述出水堰的内侧设有多个溢流口,所述沼气集气器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提升管,所述三相分离器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提升管,所述第一提升管与第二提升管通过分离包连接,所述分离包底端的内侧安装有回流下降管。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提升管的底端贯穿反应器壳体、出水堰、三相分离器延伸至沼气集气器的内侧,所述沼气集气器与分离包通过第一提升管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第二提升管的底端贯穿反应器壳体和出水堰延伸至三相分离器的内侧,所述三相分离器与分离包通过第二提升管连接。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提升管、分离包和第二提升管的内部贯通连接,所述分离包的上端设有出水管。
[0009]优选的,所述布水区包括进水区和回流出水区,所述进水管的一端贯穿反应器壳体延伸至进水区的内侧。
[0010]优选的,所述泥床区与污泥膨胀区组成第一反应室,所述第一反应室为高负荷区,所述污泥沉淀区与三相分离器组成第二反应室,所述第二反应室为低压负荷区。
[0011]优选的,所述回流下降管贯穿第二反应室延伸至第一反应室的内侧。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3]1、本技术阿静泥水混合物输入泥床区和污泥膨胀区的内侧,在高浓度污泥作
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被降解转化为沼气,混合液上升流速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泥床区和污泥膨胀区内侧的污泥呈完全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泥水表面接触,强化了泥水传质效果,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下降管返回到布水区的内侧,并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
[0014]2、本技术将沼气通过第二提升管导入分离包的内侧,对污泥沉淀区的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泥水混合物在污泥沉淀区的内侧进行固液分离,上清液由分离包上端设有的出水管排走,沉淀的颗粒污泥返回泥床区。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整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第一提升管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出水堰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布水区;2、泥床区;3、污泥膨胀区;4、沼气集气器;5、污泥沉淀区;6、三相分离器;7、出水堰;8、第一提升管;9、分离包;10、回流下降管;11、反应器壳体;12、进水管;13、第二提升管;14、溢流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1]请参阅图1至图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壳体11,反应器壳体11底端的内侧安装有布水区1,废水与颗粒污泥和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布水区1的内侧混合,布水区1的一侧设有进水管12,布水区1的上端面设有泥床区2,泥床区2的上端设有污泥膨胀区3,污泥膨胀区3的上方安装有沼气集气器4,沼气集气器4的上端面设有污泥沉淀区5,泥水混合物在污泥沉淀区5的内侧进行固液分离,污泥沉淀区5的上端安装有三相分离器6,三相分离器6的上方安装有出水堰7,出水堰7的内侧设有多个溢流口14,沼气集气器4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提升管8,三相分离器6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提升管13,第一提升管8与第二提升管13通过分离包9连接,分离包9底端的内侧安装有回流下降管10,整体通过利用三相分离对泥水混合进行分离便于会对获得高浓度的厌氧污泥;并通过大量沼气和内循环泥水混合物的剧烈扰动,使泥水充分接触,获得良好的传质效果,且沼气作为动力实现混合液的内循环。
[0022]其中,第一提升管8的底端贯穿反应器壳体11、出水堰7、三相分离器6延伸至沼气集气器4的内侧,沼气集气器4与分离包9通过第一提升管8连接。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泥水混合物被沼气通过第一提升管8提升至分离包9的内侧进行分离。
[0024]其中,第二提升管13的底端贯穿反应器壳体11和出水堰7延伸至三相分离器6的内侧,三相分离器6与分离包9通过第二提升管13连接。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沼气通过第二提升管13导入分离包9的内侧,对污泥沉淀
区5的扰动很小,这为污泥的停留提供了有利条件。
[0026]其中,布水区1包括进水区和回流出水区,进水管12的一端贯穿反应器壳体11延伸至进水区的内侧。
[00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废水与颗粒污泥和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布水区1的内侧混合。
[0028]使用时,检查各零件的功能是否完好,将废水从进水管12通入布水区1的内侧,与颗粒污泥和回流的泥水混合物有效地在布水区1的内侧混合,进而泥水混合物进入泥床区2和污泥膨胀区3的内侧,在高浓度污泥作用下,大部分有机物被降解转化为沼气,混合液上升流速和沼气的剧烈扰动使泥床区2和污泥膨胀区3内侧的污泥呈完全膨胀和流化状态,加强泥水表面接触,强化了泥水传质效果,污泥由此而保持着高的活性,随着沼气产量的增多,一部分泥水混合物被沼气通过第一提升管8提升至分离包9的内侧进行分离,分离后的泥水混合物则沿着回流下降管10返回到布水区1的内侧,并与反应器底部的污泥和进水充分混合,实现了混合液的内部循环,经泥床区2和污泥膨胀区3厌氧处理后的废水,除一部分被沼气提升外,其余的都通过三相分离器6进入污泥沉淀区5的内侧,且污泥沉淀区5的内侧污泥浓度较低,而且废水中大部分有机物已在泥床区2和污泥膨胀区3的内侧被降解,因此沼气产生量较少,沼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包括反应器壳体(11),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器壳体(11)底端的内侧安装有布水区(1),所述布水区(1)的一侧设有进水管(12),所述布水区(1)的上端面设有泥床区(2),所述泥床区(2)的上端设有污泥膨胀区(3),所述污泥膨胀区(3)的上方安装有沼气集气器(4),所述沼气集气器(4)的上端面设有污泥沉淀区(5),所述污泥沉淀区(5)的上端安装有三相分离器(6),所述三相分离器(6)的上方安装有出水堰(7),所述出水堰(7)的内侧设有多个溢流口(14),所述沼气集气器(4)的内侧安装有第一提升管(8),所述三相分离器(6)的内侧安装有第二提升管(13),所述第一提升管(8)与第二提升管(13)通过分离包(9)连接,所述分离包(9)底端的内侧安装有回流下降管(10)。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提升管(8)的底端贯穿反应器壳体(11)、出水堰(7)、三相分离器(6)延伸至沼气集气器(4)的内侧,所述沼气集气器(4)与分离包(9)通过第一提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梅益军徐建黄俊王亚芸邵晨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美淼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