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其中,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包括后轮毂电机、后悬架支架和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支架为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件,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所述后悬架系统与所述后悬架支架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能简化装配方式,提高生产装配效率,且强度、刚度和品质量好。刚度和品质量好。刚度和品质量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
,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及装配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轮毂电机技术又称车轮内装电机技术,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将动力、传动装置都整合到轮毂内,因此将电动车辆的机械部分大大简化。悬架支架是汽车的主要零件之一,悬架支架的功用是承受汽车载荷,连接悬架与车轮。在汽车行驶状态下,悬架支架和车轮连接部位承受着多变的冲击载荷,因此,要求其具有很高的强度。当汽车以轮毂电机驱动时,冲击载荷将直接作用与电机壳体。而现有轮毂电机与悬架的连接方式,多为轮毂电机本体直接与悬架铰链点连接或通过独立多个支架连接,电机本体的强度和刚度难以保证、且生产工艺复杂,装配繁琐,不利于提高生产和装配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能简化装配方式,提高生产装配效率,且强度和刚度好,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000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包括:
[0005]后轮毂电机:
[0006]后悬架支架,所述后悬架支架为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件,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
[0007]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与所述后悬架支架固定。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具有如下的优点:第一、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分别与后悬架系统和后轮毂电机的连接,简化了装配工艺和操作,提高了生产装配效率;第二、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与后轮毂电机连接,并通过一体铸造成型的后悬架支架与后悬架系统的不同功能部件如纵臂、侧向拉杆、减振器、下控制臂和上控制臂等的铰链点连接,从而分散了后悬架系统在不同工况下受到冲击载荷产生的应力;第三、后悬架支架为一体铸造成型件,质量轻、强度和刚度可靠,有效提高了产品质量以及生产效率。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包括中部支架、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下方且自前向后依次相连设置的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侧向拉杆安装支座、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和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以及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上方的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其中,所述中部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中部正对;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纵臂的后端连接;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侧向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减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上控制臂的一端连
接。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部支架呈三角形。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多个所述减重孔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或/和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处。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或/和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处。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由铝合金铸造成型。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之间、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纵臂之间、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侧向拉杆之间、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与所述减振器之间、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下控制臂之间、以及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上控制臂之间均采用螺栓连接。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均通过螺栓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上端、下端、前端和后端对应地固定。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悬架系统安装于所述后悬架支架的另一侧上;其中,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之间的所述螺栓的延伸方向、以及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纵臂的后端之间的所述螺栓的延伸方向均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轴向一致;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包括前后间隔相对设置的两个支耳,所述侧向拉杆的一端、所述减振器的一端、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和所述上控制臂的一端分别一一对应地设置在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的两个所述支耳之间,并分别通过相应的所述螺栓与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和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各自的两个所述支耳连接。
[0017]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
[0018]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所述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为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所述装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19]先将所述纵臂的后端与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进行连接;
[0020]再将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进行连接;
[0021]最后分别将所述上控制臂与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所述下控制臂的一端与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所述减振器的一端与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所述侧向拉杆与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进行连接。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的装配方法,组装方便,装配效率高。
[0023]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4]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支架与纵臂的安装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支架与后轮毂电机的安装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悬架支架的一个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后悬贾支架的另一个方位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
[0031]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1000
[0032]后轮毂电机1后悬架支架2纵臂后点安装支座201
ꢀꢀ
侧向拉杆安装支座202
[0033]减振器下安装支座203
ꢀꢀ
下控制臂安装支座204
ꢀꢀ
上控制臂安装支座205
[0034]中部支架206减重孔207加强筋208后悬架系统3纵臂301侧向拉杆302减振器303下控制臂304上控制臂305螺栓4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轮毂电机:后悬架支架,所述后悬架支架为一体成型轻量化铸造件,所述后悬架支架的一侧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配合并固定;后悬架系统,所述后悬架系统与所述后悬架支架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包括中部支架、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下方且自前向后依次相连设置的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侧向拉杆安装支座、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和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以及位于所述中部支架上方的上控制臂安装支座;其中,所述中部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的内侧端的中部正对;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纵臂的后端连接;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侧向拉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减振器的一端连接;所述下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下控制臂的一端连接;所述上控制臂安装支座与所述后悬架系统的上控制臂的一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支架呈三角形。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减重孔,多个所述减重孔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或/和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处。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上设有多个加强筋,多个所述加强筋分布于所述中部支架、所述侧向拉杆支座、所述减振器下安装支座或/和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处。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由铝合金铸造成型。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轮毂电机与后悬架系统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悬架支架与所述后轮毂电机之间、所述纵臂后点安装支座与所述纵臂之间、所述侧向拉杆安装支座与所述侧向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朝胜,卢磊,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