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9161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包括阻截器以及吸纳器,其中,吸纳器与阻截器的阻截器出水口相连通,所述阻截器包括阻截器壳体,阻截器壳体的一端设置有阻截器进水口,阻截器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阻截器出水口,所述阻截器壳体内设置有进水流道以及若干回水流道,其中,进水流道的一端与阻截器进水口相连通,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阻截器出水口相连通,各回水流道与所述进水流道并联连通,该装置能够有效消除水锤压力。置能够有效消除水锤压力。置能够有效消除水锤压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给排水领域,涉及一种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实际工业生产及社会生活中,液体(主要是水)的输送必不可少,但水锤效应普遍存在。水泵的启停、阀门的开关等因素造成的水锤效应,往往在管道系统内会产生大幅波动的压力冲击波,极易导致管道因局部超压而破裂、损坏设备,其在工业生产质量和安全方面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对水锤效应防护是供水管道工程设计施工中必须要考虑的关键因素。
[0003]目前,对于水锤防护的措施很多,可通过降低输水管线的流速、设置水锤消除装置等来实现。不过,降低输水管线流速一定程度上会增大管径、增加投资。另外,现阶段水锤消除装置种类较多,大部分水管路上设置了传统的水锤消除器(泄压)、缓闭止回阀等,利用吸纳泄压的方式达到对水锤压力消除,但其实际所起作用有限,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因水锤效应而发生管道管件破损、阀门损坏等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该装置能够有效消除水锤压力。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包括阻截器以及吸纳器,其中,吸纳器与阻截器的阻截器出水口相连通。
[0006]所述阻截器包括阻截器壳体,阻截器壳体的一端设置有阻截器进水口,阻截器壳体的另一端设置有阻截器出水口,所述阻截器壳体内设置有进水流道以及若干回水流道,其中,进水流道的一端与阻截器进水口相连通,进水流道的另一端与阻截器出水口相连通,各回水流道与所述进水流道并联连通。
[0007]各回水流道沿进水流道内水流方向依次分布。
[0008]回水流道为U形结构。
[0009]所述吸纳器包括吸纳器壳体,其中,吸纳器壳体内自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弹簧组推进板及弹簧组,其中,弹簧组推进板与吸纳器壳体的底部之间形成吸纳器腔室,弹簧组的一端与弹簧组推进板相连接,弹簧组的另一端与吸纳器壳体顶部的内壁相连接,吸纳器腔室内设置有气囊以及设置于气囊下方的气囊推进板,吸纳器壳体的底部设置有吸纳器入水口,其中,所述吸纳器入水口与阻截器出水口相连通。
[0010]吸纳器壳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对气囊推进板进行限位的若干限位销。
[0011]各限位销沿周向依次分布。
[0012]气囊的体积为吸纳器腔室内体积的1/2

3/5。
[0013]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在具体操作时,当管道内流体正向流过阻
截装置时,通过阻截器减小流体阻力,有利于液体正向通过,同时通过吸纳器吸收水锤效应的瞬间冲击压力;当管道内流体反向流动时,通过阻截器根据逆流水量产生不同的逆流速,起到缓滞的作用,降低逆流流体流速及冲击力,同时通过吸纳器的吸纳泄压作用将水锤应力消纳吸收、缓慢释放,实现缓滞与吸纳双重保护,大大降低水锤效应的瞬间破坏力,保护管件及阀门设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应用场景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
[0017]其中,1为给水泵、2为止回阀、3为手动阀、4为水泵出口压力表、5为排气阀、6为阻截器、7为吸纳器、8为管道压力表、9为输水管道、601为阻截器进水口、602为阻截器壳体、603为进水流道、604为回水流道、605为阻截器出水口、701为吸纳器入水口、702为吸纳器壳体、703为吸纳器腔室、704为气囊推进板、705为气囊、706为弹簧组推进板、707为弹簧组、708为限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不是全部的实施例,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的混淆本专利技术公开的概念。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在附图中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公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这些图并非是按比例绘制的,其中为了清楚表达的目的,放大了某些细节,并且可能省略了某些细节。图中所示出的各种区域、层的形状及它们之间的相对大小、位置关系仅是示例性的,实际中可能由于制造公差或技术限制而有所偏差,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所需可以另外设计具有不同形状、大小、相对位置的区域/层。
[0020]参考图1及图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包括阻截器6以及吸纳器7,其中,所述阻截器6包括阻截器壳体602,阻截器壳体602的一端设置有阻截器进水口601,阻截器壳体602的另一端设置有阻截器出水口605,所述阻截器壳体602内设置有进水流道603以及若干回水流道604,其中,进水流道603的一端与阻截器进水口601相连通,进水流道603的另一端与阻截器出水口605相连通,各回水流道604沿进水流道603内水流方向依次分布,且各回水流道604与所述进水流道603并联连通。
[0021]所述吸纳器7包括吸纳器壳体702,其中,吸纳器壳体702内自下到上依次设置有弹簧组推进板706及弹簧组707,其中,弹簧组推进板706与吸纳器壳体702的底部之间形成吸纳器腔室703,弹簧组707的一端与弹簧组推进板706相连接,弹簧组707的另一端与吸纳器壳体702顶部的内壁相连接,吸纳器腔室703内设置有气囊705以及设置于气囊705下方的气囊推进板704,吸纳器壳体702的底部设置有吸纳器入水口701,其中,所述吸纳器入水口701与阻截器出水口605相连通,吸纳器壳体702的内壁上设置有用于对气囊推进板704进行限
位的限位销708。
[0022]给水泵1的出口依次经止回阀2、手动阀3及输水管道9与阻截器6相连接,其中,水泵出口压力表4及排气阀5与输水管道9相连接,吸纳器7及管道压力表8与阻截器6的阻截器出水口605相连通。
[0023]气囊705的体积为吸纳器腔室703内体积的1/2

3/5,当输水管道9内发生水锤效应时,输水管道9内的流体压力上升,流体的压力传导至气囊705使其受压变形,输水管道9内压力部分得到释放降低;同时气囊705与弹簧组推进板706相接触,弹簧组推进板706与弹簧组707相连接,正常状态下,弹簧组707为自然伸缩状态,当气囊705受压变性后,其推动弹簧组推进板706,使弹簧组707受压变形,进一步释放流体传导到吸纳器7的压力。
[0024]当发生正水锤效应(泵启动或阀门关闭)时,由于流体的惯性作用会使输水管道9内压力升高,阻截器6特殊的流道有利于流体的加速通过,减少流体阻力,同时吸纳器7会吸收、减缓管道内流体“正水锤”的压力冲击。正常输送流体时,输水管道9内带压,吸纳器7与输水管道9内压力平衡,气囊705及弹簧组707为受压状态。当发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阻截器(6)以及吸纳器(7),其中,吸纳器(7)与阻截器(6)的阻截器出水口(605)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截器(6)包括阻截器壳体(602),阻截器壳体(602)的一端设置有阻截器进水口(601),阻截器壳体(602)的另一端设置有阻截器出水口(605),所述阻截器壳体(602)内设置有进水流道(603)以及若干回水流道(604),其中,进水流道(603)的一端与阻截器进水口(601)相连通,进水流道(603)的另一端与阻截器出水口(605)相连通,各回水流道(604)与所述进水流道(603)并联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其特征在于,各回水流道(604)沿进水流道(603)内水流方向依次分布。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其特征在于,回水流道(604)为U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水锤效应的阻截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纳器(7)包括吸纳器壳体(70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正江林勇曹宇翔刘科学邓先刚王成周明飞逯佳琪吴火强王璟毛进刘亚鹏冯倩闫升连坤宙强雪妮
申请(专利权)人:华能陇东能源有限责任公司正宁电厂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