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8134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涉及养殖技术,解决了目前的育种方式中存在工序繁杂,且螺苗成活率低的技术问题。构造繁殖单元,使亲螺以倾斜攀附的姿态位于繁殖单元中进行培育;且当所述亲螺繁殖出螺苗后,所述螺苗不能以倾斜攀附的姿态在繁殖单元中活动;在所述繁殖单元的下方构造一与所述繁殖单元相连通的收苗单元,用于均匀的收集从所述繁殖单元中落下的螺苗,以防止螺苗堆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便于对幼螺的收集,且在收集过程中无需人工干预,能有效的避免了人工取螺时对螺苗造成的损伤的问题,提高了螺苗的成活率。提高了螺苗的成活率。提高了螺苗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养殖技术,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螺蛳是一种重要的水产动物,除可以食用外,其对水环境也有净化和保护作用。螺蛳主要摄食水中的有机物,如残饵、粪便等,也可过滤或刮食底泥中有机质,或池壁上的着生藻类,起到清理杂质净化水质作用。另外,螺蛳在生长的同时还会大量吸收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因此,螺蛳在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0003]由于受到工农业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各类螺类敏感的化学物质的大量流使用,使得一些天然水域和农田中的螺类越来越少,严重破坏了螺类的繁育自然环境。为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自然江河湖泊已经禁止捕捞螺蛳。
[0004]由于螺蛳的肉质鲜美,消费需求量大,因此开展螺蛳的人工养殖十分必要。但人工养殖首先要解决种苗问题。目前的苗种培育系统主要是将亲螺拖放至专门用于培育繁殖的池塘中进行。亲螺在繁衍产出幼螺之后,需放干池塘,然后将螺蛳从泥浆中分离出。最后再将亲螺与幼螺进行分离,分离后得到的幼螺即可作为螺苗进行销售或进一步的养殖。然而,这样的育种方式前后需要经过两道的分离工序,存在工序繁杂的问题。而且幼螺较为脆弱,在分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幼螺受损、甚至破碎的问题,严重的影响到了螺苗的成活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解决了目前的育种方式中存在工序繁杂,且螺苗成活率低的问题。
[0006]本技术所述的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包括若干个池体以及为若干个池体统一供水的循环供水单元;所述池体中设有繁殖区、收苗区、回水区和蓄水区;所述繁殖区中设有由箱体、分隔网和若干附着板构成的繁殖单元,所述收苗区中设有收苗单元;
[0007]所述箱体安装于池体的上部,所述分隔网固定安装于箱体中,且所述分隔网的网目尺寸大于螺苗的平均尺寸,并小于亲螺的平均尺寸;若干个所述附着板倾斜的安装在分隔网上,且所述附着板的倾斜角度大于螺苗在倾斜攀附姿态时的平均最大附着角度;
[0008]所述收苗单元位于箱体的下方,所述回水区位于收苗单元的下方,所述蓄水区位于繁殖单元的一端,所述蓄水区与回水区相连通。
[0009]所述附着板的倾斜角度为60
°
以上。
[0010]所述附着板的附着面为釉面。
[0011]所述分隔网的网目单边长度为5mm

10mm。
[0012]所述循环供水单元包括池塘、自吸泵、进水管、溢流管和回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池塘相连通,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通过进水支管与箱体相连通,自吸泵安装在进水管上;所述溢流管安装在蓄水区的一侧,且所述溢流管的一端与蓄水区相连通,所述溢流管的另一端与回水管相连通,所述回水管的末端与池塘相连通。
[0013]所述收苗单元包括网箱、操作柄和若干斜隔网;所述网箱设置在池体中,且所述网箱位于箱体的下方;所述操作柄固定安装在网箱的一端,若干所述斜隔网倾斜的安装在网箱中。
[0014]所述网箱的网目单边长度小于3mm。
[0015]有益效果
[0016]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设置若干池体,并在池体中设置用于培育亲螺的繁殖单元,繁殖单元的底部为网目尺寸大于螺苗的平均尺寸、并小于亲螺的平均尺寸的分隔网,以使亲螺繁衍出幼螺后,幼螺可通过分隔网落入至其下方的收苗单元,实现了亲螺和幼螺的分离,达到了收集幼螺的目的。
[0018]2.由于对繁殖单元中的附着板针对幼螺的附着能力进行了改进,使得幼螺难以附着在附着板上,亲螺繁衍出来的幼螺将能自动的进行掉落,无需人工取下幼螺。既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也避免了人工取螺时对螺苗造成的损伤。
[0019]3.收苗单元中设置有若干斜隔网,通过斜隔网的分隔作用,使得网箱能均匀地收集从繁殖单元中落下的螺苗,可有效的防止螺苗堆积,起到提高螺苗成活率的作用。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繁殖系统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池体透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的收苗单元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的框架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1

池塘、2

进水管、3

回水管、4

溢流管、5

池体、6

繁殖单元、7

收苗单元、8

回水区、9

蓄水区、61

箱体、62

分隔网、63

附着板、71

网箱、72

操作柄、73

斜隔网、74

框架、75

固定杆一、76

固定杆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但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任何人在本技术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有限次的修改,仍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0026]参阅图1

图4,本技术的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首先建造池体5,也可采用一上端敞开的养殖箱代替池体5。池体5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本实施例的池体5设置为四个。池体5建造完毕后,即可对池体5进行功能分区。
[0027]本实施例将池体5分为四大功能区,分别为繁殖区、收苗区、回水区8和蓄水区9。其中,繁殖区中设有繁殖单元6,收苗区中设有收苗单元7。
[0028]繁殖单元6包括箱体61、分隔网62和若干附着板63。箱体61放置在池体5中,且位于池体5的上部。具体的,可在箱体61的侧边上设置水平凸出于箱体61的定位件,通过定位件与池体5边缘处的干涉,实现对箱体61的定位,避免其沉入至池体5底部。箱体61的两端均为敞开结构。
[0029]分隔网62固定安装于箱体61中,且其网目尺寸大于螺苗的平均尺寸、小于亲螺的
平均尺寸。根据养殖经验,螺苗的平均直径为3mm左右,亲螺的平均直径为15mm左右。为了实现分隔网62漏螺苗而不漏亲螺,分隔网62的网目单边长度可设置为5mm

10mm之间的任一尺寸。若干附着板63均匀的安装于分隔网62的上方,且其两端与箱体61固定连接。
[0030]由于刚产出的螺苗附着力较亲螺弱,因此,为避免螺苗附着在附着板63,以使其掉落在收苗单元7中,本实施例采用将附着板63倾斜布置的方式实现,且其倾斜角度大于螺苗在倾斜攀附姿态时的平均最大附着角度。
[0031]经试验表明,被产出的螺苗在附着板63,若附着板63的表面作釉面处理,使其表面粗糙度接近于瓷砖的表面粗糙度,附着板63的倾斜角度在60
°
时,即可使部分的螺苗难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若干个池体(5)以及为若干个池体(5)统一供水的循环供水单元;所述池体(5)中设有繁殖区、收苗区、回水区(8)和蓄水区(9);所述繁殖区中设有由箱体(61)、分隔网(62)和若干附着板(63)构成的繁殖单元(6),所述收苗区中设有收苗单元(7);所述箱体(61)安装于池体(5)的上部,所述分隔网(62)固定安装于箱体(61)中,且所述分隔网(62)的网目尺寸大于螺苗的平均尺寸,并小于亲螺的平均尺寸;若干个所述附着板(63)倾斜的安装在分隔网(62)上,且所述附着板(63)的倾斜角度大于螺苗在倾斜攀附姿态时的平均最大附着角度;所述收苗单元(7)位于箱体(61)的下方,所述回水区(8)位于收苗单元(7)的下方,所述蓄水区(9)位于繁殖单元(6)的一端,所述蓄水区(9)与回水区(8)相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板(63)的倾斜角度为60
°
以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螺蛳苗种的繁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板(63)的附着面为釉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明兰何琼玉庞海肖国珠杨柳丝覃忠辉彭进炳何英梅梁广海欧武阁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巴马鑫坚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