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87525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20:28
本申请涉及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涉及垃圾发酵领域,为了解决加热循环水需要浪费能源的问题,其包括急冷塔、垃圾储存坑和冷却水池,所述垃圾储存坑底部设置有地热式散热装置,所述地热式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管道,所述散热管道与冷却水池连通,所述散热管道铺设在垃圾储存坑底壁;所述散热管道与急冷塔之间设置有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一端与急冷塔连通,所述供水装置另一端与散热管道连通。本申请具有以垃圾燃烧热能的利用的方式实现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进而减少能源浪费的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垃圾发酵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垃圾,垃圾会由环卫处统一运送到垃圾站,其中的生活垃圾会在垃圾站进行集中焚烧处理。而对垃圾进行焚烧前,需要先将垃圾进行发酵、脱水。垃圾发酵的实质是依赖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改良生活垃圾的过程。而研究表明,垃圾堆在30

65 ℃之间时,中温菌群和高温菌群处于活跃状态,发酵过程较快,如果环境温度低,堆体温度也随之降低,发酵过程越慢。
[0003]而在冬季,环境温度较低,活垃圾焚烧站垃圾堆酵生物降解反应弱、析水量少,导致垃圾热值低、焚烧系统低负荷运行,甚至需要采用助燃油维持炉温。
[0004]此时需要提升垃圾热值保证垃圾在进行焚烧过程中,焚烧系统正常运行。最常见的提升垃圾热值的方式为:对垃圾进行加热,使垃圾发酵、脱水,进而提升垃圾热值。
[0005]公开号为CN205939161U的相关专利提供了一种垃圾储坑加热装置,其包括沿垃圾储坑底部四周并联布置的若干个加热单元,每个加热单元的进水口通过进水母管连接,每个加热单元的回水口通过回水母管连接。所述加热单元包括外壳和热水盘管,热水盘管的进水口设置有进水切断阀,热水盘管的回水口设置有回水切断阀,进水切断阀和回水切断阀设置于垃圾储坑外,所述加热单元靠储抗侧的外壳 与储坑内的空气或垃圾接触。
[0006]针对上述中的相关专利,进水母管和回水母管中的水需要通过单独设置的加热单元进行加热,需要给加热单元单独供能才能使加热单元持续运行,较为浪费能源,且系统相对复杂,配置设备较多,操作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解决加热循环水需要浪费能源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
[0008]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9]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包括急冷塔、垃圾储存坑和冷却水池,所述垃圾储存坑底部设置有地热式散热装置,所述地热式散热装置包括散热管道,所述散热管道至少铺设在垃圾储存坑底壁;
[0010]所述散热管道与急冷塔之间设置有供水装置,所述供水装置与所述急冷塔连通,所述散热管道的一端与所述供水装置连通,所述散热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池连通。
[0011]一般加热循环水,需要单独设置加热单元,而需要单独给加热单元供能,使加热单元运作,较为浪费能源;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急冷塔中高温气体的热量用于加热散热管道中的循环水,循环水在散热管道内流动,对垃圾储存坑中的垃圾进行加热,再流入冷却水池,在冷却水池中进行冷却,再进入到急冷塔中,与高温气体进行热量交换。将垃圾焚烧的余热利用起来,不需要额外提供热源,去加热循环水,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0012]作为优选,所述散热管道还铺设于所述垃圾储存坑四周侧壁。
[0013]通常会将散热管道铺设在垃圾储存坑底壁,热量只会从垃圾堆底部向垃圾堆上方扩散,加热效率较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垃圾储存坑侧壁也铺设散热管道,对垃圾堆侧面也进行加热,增加了对垃圾加热的效率。
[0014]作为优选,所述地热式散热装置还包括隔热层,所述隔热层设置所述垃圾储存坑内侧壁上,所述散热管道铺设在所述隔热层上,所述隔热层的铺设面积不小于所述散热管道所限定的区域。
[0015]在散热管道进行散热的过程中,热量会通过散热管道散发到地底,造成热量的损耗;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散热管道和垃圾储存坑底壁之间设置隔热层,减少从散热管道散发到地底的热量,减小热量的损失。
[0016]作为优选,所述地热式散热装置还包括保护层,所述保护层铺设在所述散热管道外侧壁上。
[0017]通常情况下,垃圾堆与散热管道直接接触,垃圾堆中产生的渗滤液也会直接与散热管道接触,而渗滤液具有腐蚀性,会对散热管道进行腐蚀,造成散热管道的破损;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散热管道外侧壁铺设一层保护层,减少渗滤液与散热管道的直接接触,进而减少散热管道的破损。
[0018]作为优选,所述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内设置有渗滤液收集装置,所述渗滤液收集装置包括收水管和收集池,所述收水管有若干根;
[0019]所述保护层包括若干集水槽,若干所述集水槽依次连接,所述收水管设置在所述集水槽中;
[0020]所述收水管外侧壁贯穿开设有若干穿孔;
[0021]所述收集池位于垃圾储存坑底壁,所述收集池与收水管连通。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渗滤液通过穿孔进入到收水管内,在通过收水管流向收集池,最终在收集池堆积。能够将渗滤液收集起来,方便后续对渗滤液净化。
[0023]作为优选,所述集水槽包括导流板和集水板,所述导流板和集水板相对倾斜并呈V型分布。
[0024]通常导流板和集水板为水平设置,渗滤液流向收水管的效率较低;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渗滤液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流向收水管,加快了渗滤液的收集速率。
[0025]作为优选,所述渗滤液收集装置还包括过滤层,所述过滤层铺设在所述收水管表面。
[0026]渗滤液中带有污泥等粘性物质,渗滤液通过穿孔流入收水管的过程中,渗滤液中的污泥等粘性物质会在穿孔处残留,最终堵塞穿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渗滤液通过穿孔流进收水管之前,对渗滤液进行过滤,减少渗滤液中的污泥等粘性物质,减少穿孔堵塞的情况。
[0027]作为优选,所述过滤层为卵石。
[0028]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在收水管外侧铺设一层卵石,通过卵石过滤渗滤液中的污泥等粘性物质。
[0029]作为优选,述供水装置包括稳压泵、供水罐和压力表,所述供水罐一端与急冷塔连通,所述供水罐另一端与稳压泵连通;
[0030]所述稳压泵 与散热管道连通;
[0031]所述压力表连接在稳压泵外侧壁上。
[0032]通常散热管中的循环水水压和流速均不稳定,容易在散热管道中憋压,造成水流流动不畅,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循环水流通至散热管道前,先通过供水罐对循环水进行缓冲,再将供水罐中的循环水流入稳压泵中,稳定水压,通过观察压力表来判断水压是否稳定,将稳定后的循环水排入散热管道内,此时排入散热管道内的水流速和压强均恒定,减少了憋压的情况产生。
[0033]作为优选,所述收水管出水口处设置有空气吹脱排污装置
[0034]渗滤液在进过过滤层过滤后,渗滤液中还会残存一些污泥,在收水管长期工作后,污泥会在收水管内堆积造成收水管的堵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收水管长期工作后,将空气吹脱排污装置连接在收水管与收集池连通处,对收水管内通气,清理疏松收水口污阻,确保渗滤液的收集,减少了收水管堵塞的情况。
[0035]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36]1.将急冷塔中高温气体的热量用于加热散热管道中的循环水,将垃圾焚烧的余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包括急冷塔(1)、垃圾储存坑(2)和冷却水池(3),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储存坑(2)底部设置有地热式散热装置(4),所述地热式散热装置(4)包括散热管道(41),所述散热管道(41)至少铺设在垃圾储存坑(2)底壁;所述散热管道(41)与急冷塔(1)之间设置有供水装置(8),所述供水装置(8)与所述急冷塔(1)连通,所述散热管道(41)的一端与所述供水装置(8)连通,所述散热管道(41)的另一端与所述冷却水池(3)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管道(41)还铺设于所述垃圾储存坑(2)四周侧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式散热装置(4)还包括隔热层(42),所述隔热层(42)设置所述垃圾储存坑(2)内侧壁上,所述散热管道(41)铺设在所述隔热层(42)上,所述隔热层(42)的铺设面积不小于所述散热管道(41)所限定的区域。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热式散热装置(4)还包括保护层(43),所述保护层(43)铺设在所述散热管道(41)外侧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其特征在于:垃圾处理站余热用于垃圾发酵系统内设置有渗滤液收集装置(7),所述渗滤液收集装置(7)包括收水管(71)和收集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晓建李伟刘轶左国杰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基亚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