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71596 阅读:4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器件,包括:电线结构;电器件主体,电器件主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通孔,电线结构经通孔伸入到容纳空间内;固定结构,固定结构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且位于通孔处,电线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卡设在固定结构内;多个固定柱,多个固定柱间隔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形成限位间隙,电线结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以S形的方式绕经在相邻两个固定柱上,以实现对电线结构的两级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电器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对电器件进行测试时电源线容易滑脱问题。试时电源线容易滑脱问题。试时电源线容易滑脱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器件


[0001]本技术属于电器设备相关
,具体涉及一种电器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条件和科技的水平的不断进步,电器件在日程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已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产品,而电器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为了减少这种安全隐患,会对电器件的电源线进行非常严苛的吊拉测试,普通的尾卡固定电源线的形式不能满足认证测试需求,在测试的过程中容易电源线容易产生滑动脱落。
[000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对电器件进行测试时电源线容易滑脱。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器件。电器件包括:电线结构;电器件主体,电器件主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通孔,电线结构经通孔伸入到容纳空间内;固定结构,固定结构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且位于通孔处,电线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卡设在固定结构内;多个固定柱,多个固定柱间隔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形成限位间隙,电线结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以S形的方式绕经在相邻两个固定柱上,以实现对电线结构的两级固定。
[0006]可选地,限位间隙的宽度小于等于电线结构的线体的厚度。
[0007]可选地,固定柱与容纳空间的底壁连接,固定柱远离底壁的一端具有缩口段,缩口段的横截面积向远离底壁的方向逐渐缩小,以使限位间隙的宽度向靠近底壁的方向逐渐缩小。
[0008]可选地,电器件还包括支撑筋,支撑筋设置在限位间隙内且与固定柱连接,支撑筋到固定柱远离容纳空间的底壁的一端的距离大于电线结构的线体的厚度。
[0009]可选地,支撑筋的横截面为十字型。
[0010]可选地,电器件主体包括:底座,底座具有容纳槽和第一缺口,固定柱由容纳槽的槽底向容纳槽的槽口伸出;盖板,盖板具有第二缺口,盖板盖设在容纳槽的槽口处以形成容纳空间,第一缺口和第二缺口对应设置形成通孔。
[0011]可选地,固定结构包括:尾卡固定筋,尾卡固定筋设置在底座上,尾卡固定筋具有用于容置电线结构的尾卡的容置槽;尾卡压线筋,尾卡压线筋设置在盖板上,盖板盖设在底座上后尾卡压线筋压设在尾卡上。
[0012]可选地,盖板具有向底座伸出的限位件,盖板盖设在底座上后,限位件的至少一部分伸入到限位间隙内并与电线结构抵接。
[0013]可选地,底座具有理线槽,理线槽至少位于固定结构与固定柱之间的区域内,理线槽的槽宽大于电线结构的线体的厚度。
[0014]可选地,盖板具有向底座伸出的压线筋,盖板盖设在底座上后,压线筋的至少一部
分伸入到理线槽内并与电线结构抵接。
[0015]可选地,底座还包括多个加强板,加强板与容纳空间的侧壁和/或固定柱连接,且加强板朝向盖板的一侧的侧壁具有凹槽,多个加强板间隔设置使多个凹槽形成理线槽。
[0016]可选地,多个固定柱呈“一“字排布;和/或通孔设置在电器件主体的角部处。
[0017]可选地,电器件是充电座。
[0018]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9]本技术提供的电器件,电器件包括电线结构、电器件主体、固定结构和多个固定柱,电器件主体具有容纳空间和与容纳空间连通的通孔,电线结构经通孔伸入到容纳空间内;固定结构设置在容纳空间内且位于通孔处,电线结构的至少一部分卡设在固定结构内;多个固定柱间隔设置在容纳空间内形成限位间隙,电线结构的至少另一部分以S形的方式绕经在相邻两个固定柱上,以实现对电线结构的两级固定。
[0020]通过在电器件上同时设置固定结构和多个固定柱,以使固定结构对电线结构实现一次固定,多个固定柱对电线结构实现二次固定,进而实现两级固定。电线结构的一部分卡设在固定结构内,避免电线结构从通孔中被拉出,保证了电线结构在电器件内位置的稳定性。而将电线结构的另一部分以S形的方式绕经相邻的两个固定柱时,也能够减少电线结构相对于绝缘外层滑移的风险。由于电线结构存在金属内芯和绝缘外层,电线结构以S形的方式绕经在相邻两个固定柱上,还可以减少金属内芯被拉动的风险,大大减少了电线结构相对于电器件滑脱的风险,保证了电器件能够满足认证测试需求。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电器件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电器件的另一个角度的视图;
[0024]图3为图2中P处的放大图;
[0025]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电器件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图4中Q处的放大图;
[0027]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底座与电线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8]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盖板与电线结构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0029]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提供的盖板的结构示意图。
[0030]附图标记说明:
[0031]10、电线结构;11、线体;12、尾卡;20、电器件主体;21、容纳空间;22、通孔;23、底座;231、容纳槽;232、第一缺口;233、理线槽;234、加强板;24、盖板;241、第二缺口;242、压线筋;31、尾卡固定筋;311、容置槽;32、尾卡压线筋;40、固定柱;41、缩口段;50、限位间隙;60、支撑筋。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33]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34]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35]本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电器件进行测试时电源线容易滑脱的问题。
[0036]实施例1
[0037]如图1至图8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器件。电器件包括电线结构10、电器件主体20、固定结构和多个固定柱40,电器件主体20具有容纳空间21和与容纳空间21连通的通孔22,电线结构10经通孔22伸入到容纳空间21内;固定结构设置在容纳空间2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线结构(10);电器件主体(20),所述电器件主体(20)具有容纳空间(21)和与所述容纳空间(21)连通的通孔(22),所述电线结构(10)经所述通孔(22)伸入到所述容纳空间(21)内;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21)内且位于所述通孔(22)处,所述电线结构(10)的至少一部分卡设在所述固定结构内;多个固定柱(40),多个所述固定柱(40)间隔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21)内形成限位间隙(50),所述电线结构(10)的至少另一部分以S形的方式绕经在相邻两个所述固定柱(40)上,以实现对所述电线结构(10)的两级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间隙(50)的宽度小于等于所述电线结构(10)的线体(11)的厚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柱(40)与所述容纳空间(21)的底壁连接,所述固定柱(40)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具有缩口段(41),所述缩口段(41)的横截面积向远离所述底壁的方向逐渐缩小,以使所述限位间隙(50)的宽度向靠近所述底壁的方向逐渐缩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件还包括支撑筋(60),所述支撑筋(60)设置在所述限位间隙(50)内且与所述固定柱(40)连接,所述支撑筋(60)到所述固定柱(40)远离所述容纳空间(21)的底壁的一端的距离大于所述电线结构(10)的线体(11)的厚度。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筋(60)的横截面为十字型。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件主体(20)包括:底座(23),所述底座(23)具有容纳槽(231)和第一缺口(232),所述固定柱(40)由所述容纳槽(231)的槽底向所述容纳槽(231)的槽口伸出;盖板(24),所述盖板(24)具有第二缺口(241),所述盖板(24)盖设在所述容纳槽(231)的槽口处以形成所述容纳空间(21),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彦平彭丑军刘凯
申请(专利权)人: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