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71057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属于可见光对地遥感观测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工作在0.45μm~0.75μm波段下的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相机,包括同轴排布的第一面主反射镜、第二面次反射镜、第三片透镜、第四片透镜、第五片透镜、第六片透镜、第七片透镜、第八面聚焦成像面。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获得大观景幅宽下地面像元分辨率图像,前置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运行在近地轨道上且具有折反式光学结构的工作在可见光波段下的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相机系统,属于可见光对地遥感观测领域。

技术介绍

[0002]空间遥感技术主要是指利用光学仪器系统在不同的空间轨道上对目标进行观测并获取目标信息的一种前沿技术。空间遥感技术是人类对空间资源进行探索和利用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在对地观测、海洋监测、气象预警、环境探测、地形测绘、军事侦察、资源普查、灾情防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见光遥感光学系统利用接收的能量来自于目标物体对可见光的反射或者物体自身发出的可见光,获得目标在可见光下的影像信息,可见光对地观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和成熟的空间遥感技术。工作在近地轨道上的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具有如下观测优势:首先相机系统的轨道一般在距地面150km~2000km的高度范围,单次成像宽度均在几公里到几百公里范围,因此获得的信息量大;其次由于空间光学系统绕地球旋转,重访周期短,因此信息获取的速度快。
[0003]随着空间遥感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空间探测精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空间光学遥感器的分辨率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光学系统的通光口径与系统的角分辨率成反比,因此增大光学遥感器的口径是提高分辨率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对成像质量和发射成本的高要求,使得空间光学系统朝着高分辨率、大视场及轻量化的方向发展。由于折射式光学系统在大口径下不能满足轻量化要求,而基于高次非球面或自由曲面的离轴多反式系统加工、检测和装调较为复杂,因此目前主流的大口径、大视场和高分辨率的空间光学系统采用折反射式光学系统。
[0004]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近地轨道下的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使其同时具备大口径、高分辨率、轻量化、宽覆盖面积以及良好环境适应性的观测性能,成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为运行在近地轨道上的工作在0.45μm~0.75μm波段下的高分辨率空间遥感相机系统,能够获得大观景幅宽下地面像元分辨率图像,前置R

C两反系统的主镜和次镜均为旋转双曲面型,以实现对系统球差和彗差的校正;后置五片式球面透镜组通过镜片的光焦度分配实现色差、离轴像散的校正,同时利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系数的五种光学材料实现对热像差的校正。本专利技术具有空间分辨率高、覆盖面积宽、温度工作范围宽、色差小和热离焦小的优点。所述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图像能够达到1米级地面像元分辨率。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7]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包括
同轴排布的第一面主反射镜、第二面次反射镜、第三片透镜、第四片透镜、第五片透镜、第六片透镜、第七片透镜、第八面聚焦成像面。第一面主反射镜和第二面次反射镜均采用旋转双曲面型共同构成R

C双反系统,以实现对系统球差和彗差的校正,由于采用反射形式,R

C双反系统无色差。第三片透镜、第四片透镜、第五片透镜、第六片透镜和第七片透镜构成后置五片式球面透镜组,通过镜片的光焦度分配实现色差、离轴像散的校正,同时利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系数的五种光学材料实现对热离焦的补偿。第八面为聚焦成像面,是探测器所在的位置。
[0008]为了保证可见光光束的球差和彗差校正效果,所述的第一面主反射镜表面曲率半径为

1453.83mm~

1452.94mm,二次项系数为

1.069~

1.064,主反射镜外直径不小于600mm,主反射镜中心开孔半径为74~76mm,距离第二面次反射镜的距离为557.70mm~557.80mm,材料为SiC;优选第一面反射镜表面曲率半径为

1453.385mm,二次项系数为

1.067,反射镜口径为直径600mm,中心开孔半径为75mm,距离第二面次反射镜的距离为557.76mm,材料为SiC。
[0009]为了保证可见光光束的球差和彗差校正效果,所述的第二面次反射镜表面曲率半径为

434.67mm~

433.79mm,二次项系数为

3.106~

3.101,次反射镜直径为150mm~144mm,距离第三片透镜前表面的距离为479.9mm~480.1mm,材料为SiC;优选第二面次反射镜表面曲率半径为

434.23mm,二次项系数为

3.104,次反射镜直径为152mm,距离第三片透镜前表面的距离为480mm,材料为SiC。
[0010]为了保证从R

C两反系统出射光束的热像差和色差校正效果,所述的第三片透镜厚度为29.72mm~30.20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153.04mm~153.52mm,后表面曲率半径为116.62mm~117.11mm,距离第四片透镜前表面距离为21.10mm~21.14mm,材料为N

PSK57;优选第三片透镜厚度为30.00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153.294mm,后表面曲率半径为116.858mm,距离第四片透镜前表面距离为21.12mm,材料为N

PSK57。
[0011]为了保证从R

C两反系统出射光束的热像差和色差校正效果,所述的第四片透镜厚度为29.72mm~30.20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335.35mm~335.86mm,后表面曲率半径为709.162mm~709.66mm,距离第四片透镜前表面距离为24.79mm~24.83mm,材料为N

KZFS11;优选第五片透镜厚度为30.00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335.605mm,后表面曲率半径为709.402mm,距离第四片透镜前表面距离为24.81mm,材料为N

KZFS11。
[0012]为了保证从R

C两反系统出射光束的热像差和色差校正效果,所述的第五片透镜为平板玻璃厚度为24.98mm~25.02mm,距离成像面的距离为24.88mm~24.92mm,材料为H

K9L;优选第五片透镜厚度为25mm,距离第六片透镜前表面距离为24.90mm,材料为H

K9L。
[0013]为了保证从R

C两反系统出射光束的热像差和色差校正效果,所述的第六片透镜厚度为24.62mm~25.13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

309.881mm~

309.394mm,后表面曲率半径为98.767mm~99.245mm,距离第七片透镜前表面的距离为21.78mm~21.82mm,材料为N

FK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同轴排布的第一面主反射镜、第二面次反射镜、第三片透镜、第四片透镜、第五片透镜、第六片透镜、第七片透镜、第八面聚焦成像面;第一面主反射镜和第二面次反射镜均采用旋转双曲面型共同构成R

C双反系统,以实现对系统球差和彗差的校正,由于采用反射形式,R

C双反系统无色差;第三片透镜、第四片透镜、第五片透镜、第六片透镜和第七片透镜构成后置五片式球面透镜组,通过镜片的光焦度分配实现色差、离轴像散的校正,同时利用具有不同折射率系数的五种光学材料实现对热离焦的补偿;第八面为聚焦成像面,是探测器所在的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面主反射镜表面曲率半径为

1453.83mm~

1452.94mm,二次项系数为

1.069~

1.064,主反射镜外直径不小于600mm,主反射镜中心开孔半径为74~76mm,距离第二面次反射镜的距离为557.70mm~557.80mm,材料为SiC。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面次反射镜表面曲率半径为

434.67mm~

433.79mm,二次项系数为

3.106~

3.101,次反射镜直径为150mm~144mm,距离第三片透镜前表面的距离为479.9mm~480.1mm,材料为SiC。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片透镜厚度为29.72mm~30.20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153.04mm~153.52mm,后表面曲率半径为116.62mm~117.11mm,距离第四片透镜前表面距离为21.10mm~21.14mm,材料为N

PSK57。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片透镜厚度为29.72mm~30.20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335.35mm~335.86mm,后表面曲率半径为709.162mm~709.66mm,距离第四片透镜前表面距离为24.79mm~24.83mm,材料为N

KZFS11。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片透镜为平板玻璃厚度为24.98mm~25.02mm,距离成像面的距离为24.88mm~24.92mm,材料为H

K9L。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地轨道米级地面分辨率的折反式可见光空间遥感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片透镜厚度为24.62mm~25.13mm,前表面曲率半径为

309.881mm~

30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邢阳光刘越李林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