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6753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5 19: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涉及中药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其包括收膏容器、加热环、保温套和粘度系数测定机构。收膏容器的上部连接有进料管、下部连接有出料管,进料管的顶部连接有可启闭的顶盖,出料管上安装有出料电磁阀,加热环嵌设在收膏容器的内壁中,保温套包覆在所述收膏容器的外壁上。粘度系数测定机构包括升降杆、粘度传感器和PLC控制器,升降杆与收膏容器的顶部活动密封连接,粘度传感器安装在升降杆的下部,药液直接盛装在收膏容器中,加热环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至收膏容器上,在粘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数据达到预定值时,PLC控制器可使出料电磁阀打开,以自动且及时地从出料管出料,以免出现错过最佳收膏时间的情况。错过最佳收膏时间的情况。错过最佳收膏时间的情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中药生产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

技术介绍

[0002]中药清膏是指膏方制作过程中经浓缩已达粘稠状态,不加入糖类(如蜂蜜、冰糖、白糖、红糖、饴糖等)和动物胶类收膏,可满足糖耐量异常人群、代谢综合征、糖尿病患者、久病及脾胃虚弱之人以及营养过剩者等特殊人群的需要。
[0003]中药清膏由于不添加糖类和动物胶类,其收膏过程存在明显的临界点,即在收膏前期的熬煮浓缩过程中,体系黏度变化极小,而达到临界点后,体系黏度急剧增大。现有中药清膏的收膏操作依赖于人工辨识临界点,由于前期熬煮浓缩时间较长,而临界点后最佳收膏时间较短,因此,清膏成品常出现焦化或含水量过大等质量问题。
[0004]为了应对上述情况,公开号为CN211326936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中药清膏智能收膏装置,其包括导热容器、调温加热套、顶盖、粘滞系数测定机构、恒速传动机构,通过由恒速传动机构带动粘滞系数测定机构在待收膏药液中恒速垂直往复移动,在线监测药液粘滞系数变化情况,从而精确判断临界点进行正确操作,以避免焦化而获得含水量合格且质量稳定的中药清膏成品。同时,粘滞系数测定机构的测定盘在药液中所进行的往复移动,提高了药液的均质度和体系内的热交换效率,避免了容器器壁处局部过热而导致的焦化,且有利于加速浓缩进程、提高清膏品质。
[0005]该中药清膏智能收膏装置虽然能够在线监测药液粘滞系数变化情况,从而精确判断临界点进行正确操作,但是仍然存在着如下技术问题:
[0006]1.由于导热容器套设于调温加热套内,为了保证导热容器与调温加热套的热传递效果,需要使导热容器与调温加热套紧密贴合,这就对导热容器与调温加热套的装配精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0007]2.不能在满足出料条件时,及时地自动出料,仍然存在着错过最佳收膏时间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8]针对上述情况,本技术提供一种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解决了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技术问题。
[0009]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10]一种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其主要可以包括收膏容器、加热环、保温套和粘度系数测定机构;
[0011]收膏容器用于盛装待收膏的药液,收膏容器的上部连接有进料管、下部连接有出料管,进料管的顶部连接有可启闭的顶盖,出料管上安装有出料电磁阀;
[0012]加热环嵌设在收膏容器的内壁中;
[0013]保温套包覆在所述收膏容器的外壁上;
[0014]粘度系数测定机构包括升降杆、粘度传感器和PLC控制器;
[0015]升降杆与收膏容器的顶部活动密封连接;
[0016]粘度传感器位于收膏容器内,并安装在升降杆的下部;
[0017]粘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入端,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出料电磁阀的控制端。
[0018]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收膏容器的顶部的进气管;
[0019]进气管上安装有进气阀,进气管用于向收膏容器的上部通入气体,以将位于收膏容器内的药液从出料管挤出;
[0020]出料电磁阀和进气阀均具有手动开关的功能。
[0021]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连接有气泵。
[002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阀为电磁阀,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进气阀的控制端,出料电磁阀与进气阀同时打开或关闭。
[002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气管连接有清洗管,清洗管上安装有清洗阀。
[002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顶盖与进料管铰接。
[002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进料管上设置有用于限制顶盖的移动的限位机构。
[002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机构包括导杆、滑块和卡块;
[0027]导杆横向地固定在进料管上;
[0028]滑块与导杆滑动连接;
[0029]卡块的上端向水平方向弯折后形成限位部,限位部能够抵接在顶盖的上侧。
[00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0031]1.加热环嵌设在收膏容器的内壁中,药液直接盛装在收膏容器中,加热环产生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至收膏容器上,不存在现有技术中因将导热容器套设于调温加热套内,为了保证导热容器与调温加热套的热传递效果,而需要使导热容器与调温加热套紧密贴合,对导热容器与调温加热套的装配精度提出了较高要求的问题。
[0032]2.在粘度传感器检测得到的数据达到预定值时,PLC控制器可使出料电磁阀打开,以自动且及时地从出料管出料,以免出现错过最佳收膏时间的情况。
[0033]3.由于本技术出料及时,因此,当满足出料条件后,无须大范围调节加热环的输出温度或将加热环关停,在出料电磁阀打开时,仍可使加热环的输出温度保持不变,以减少因加热环需频繁升温而造成的能源浪费。
[0034]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
附图说明
[00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
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6]图1为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2为图1中A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0038]图3为图1中B位置的局部放大图。
[0039]图标:
[0040]1‑
收膏容器,11

进料管,111

顶盖,12

出料管,121

出料电磁阀,
[0041]2‑
加热环,
[0042]3‑
保温套,
[0043]41

升降杆,42

粘度传感器,43

PLC控制器,
[0044]51

进气管,511

进气阀,52

气泵,
[0045]61

清洗管,611

清洗阀,
[0046]7‑
限位机构,71

导杆,72

滑块,73

卡块,731

限位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7]在下文中,仅简单地描述了某些示例性实施例。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认识到的那样,在不脱离本技术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不同方式修改所描述的实施例。因此,附图和描述被认为本质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收膏容器、加热环、保温套和粘度系数测定机构;所述收膏容器用于盛装待收膏的药液,所述收膏容器的上部连接有进料管、下部连接有出料管,所述进料管的顶部连接有可启闭的顶盖,所述出料管上安装有出料电磁阀;所述加热环嵌设在所述收膏容器的内壁中;所述保温套包覆在所述收膏容器的外壁上;所述粘度系数测定机构包括升降杆、粘度传感器和PLC控制器;所述升降杆与所述收膏容器的顶部活动密封连接;所述粘度传感器位于所述收膏容器内,并安装在所述升降杆的下部;所述粘度传感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入端,所述PLC控制器的输出端电性连接所述出料电磁阀的控制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型中药清膏收膏装置还包括连接在所述收膏容器的顶部的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上安装有进气阀,所述进气管用于向所述收膏容器的上部通入气体,以将位于所述收膏容器内的药液从所述出料管挤出;所述出料电磁阀和所述进气阀均具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万国熊汝波张庭广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同仁堂科技发展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