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镀装置及电镀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3123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1:51
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镀装置及电镀系统,属于光伏技术领域。在对电池本体进行电镀时,将电池本体的第一金属层与第一阳极导电连接形成第一电镀回路,将电池本体的第二金属层与第二阳极导电连接形成第二电镀回路;第一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和第二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相互隔离。通过第一电镀回路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第一金属栅线,同时通过第二电镀回路在第二金属层上电镀形成第二金属栅线。由于第一电镀回路和第二电镀回路相互隔离,能够减少第一电镀回路的电力线绕过电池本体至第二金属层的几率,同样减少第二电镀回路的电力线绕过电池本体至第一金属层的几率,可以降低绕镀的几率,改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处的镀层过薄或过厚的问题。薄或过厚的问题。薄或过厚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镀装置及电镀系统


[0001]本申请涉及光伏
,具体而言,涉及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镀装置及电镀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当前,前沿的太阳能光伏技术之一是采用铜互联技术替代传统银浆印刷。铜互联技术是在HJT电池的ITO(TCO)导电膜上进行电镀铜栅线和锡栅线来替代丝网印刷制备栅线的方案。该技术是HJT电池制作与传统金属电镀技术的有机融合。铜互联电池片技术中铜电极栅线是通过在感光胶上做图形转移、电镀、去膜等方式实现的。
[0003]其中,在电镀工艺中,需要将待电镀的电池片放置于槽式电镀机中,同时对电池片的两面进行电镀。然而,同时对电池片的两面电镀后,电池片两面的电镀层厚度均会偏离预设厚度,影响太阳电池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太阳电池及其制备方法、电镀装置及电镀系统,以部分或全部地改善相关技术中,太阳电池的电镀层的厚度偏差较大的问题。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包括:获得电池本体。电池本体包括基材层和分别设置于基材层的两面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电镀:将第一金属层与第一阳极导电连接,形成第一电镀回路,将第二金属层与第二阳极导电连接,形成第二电镀回路。第一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和第二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相互隔离。通过第一电镀回路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第一金属栅线,同时通过第二电镀回路在第二金属层上形成第二金属栅线。
[0006]将电池本体两面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一一对应的与第一阳极和第二阳极导电连接,可以通过第一电镀回路在第一金属层上形成第一金属栅线,同时通过第二电镀回路在第二金属层上形成第二金属栅线。
[0007]由于第一电镀回路和第二回路相互隔离(即第一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和第二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相互隔离,能够减小第一电镀回路的电力线绕过电池本体至第二金属层的几率,同样减小第二电镀回路的电力线绕过电池本体至第一金属层的几率),因此,同时利用第一电镀回路和第二电镀回路在电池本体的两面进行电镀时,第一电镀回路对第二金属层的电镀质量的影响较小,第二电镀回路对第一金属层的电镀质量的影响较小,可以在实现电池本体双面同时电镀的情况下,还能减小每个表面处的电镀层的厚度的偏差。
[0008]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基材层包括N型硅片,以及叠层设置于N型硅片的第一表面的第一本征非晶硅层、N型掺杂层和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和叠层设置于N型硅片的第二表面的第二本征非晶硅层、P型掺杂层和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第一金属层设置于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上,第二金属层设置于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上。第一电镀回路的第一电流密度小于第二电镀回路的第二电流密度,以同时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
金属层上形成不同体积的电镀层。
[0009]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流密度小于第二电流密度,以同时在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上形成面积不同但厚度相同的电镀层。
[0010]在上述实现过程中,设置于电池本体N面(靠近n型掺杂层的一面)的第一金属层形成的第一电镀回路的电流密度,小于电池本体P面(靠近p型掺杂层的一面)的第二金属层形成的第二电镀回路的电流密度,则在相同的电镀时间内,可以在电池本体的P面,形成镀层面积或镀层厚度大于电池本体N面的电镀栅线。
[0011]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流密度与第一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相比减小0

5%,第二电流密度与第二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相比增大0

5%;
[0012]可选的,第一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为5ASD,第一电流密度为4.75

5ASD;第二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为8ASD,第二电流密度为8

8.4ASD;
[0013]可选的,第一电流密度为4.75

4.85ASD,第二电流密度为8.2

8.4ASD。
[0014]采用补偿法,与计算获得的所需要理论电流密度值相比,通过适当减小第一电镀回路的第一电流密度,以及适当增加第二电镀回路的第二电流密度,可以抑制第一电镀回路的电力线绕镀到第二电镀回路的几率。在大电流密度的第二电镀回路的部分电力线绕到第一金属层产生绕镀时,可以补偿第一金属层由于第一电流密度减小所带来的电镀层厚度减小的损失。同时,由于第一电流密度减小,第一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绕到第二金属层产生绕镀的几率较小,能够减少第二金属层的电镀层厚度偏厚的几率,进一步减小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的镀层厚度与理论厚度之间的偏差。
[0015]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同时对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电镀300

500s形成金属栅线;
[0016]可选的,同时对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电镀325

350s。
[0017]对电池本体电镀300

500s,以同时在电池本体的两面形成适宜厚度的栅线,提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
[0018]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电池,根据第一方面提供的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制备获得。
[0019]通过第一方面提供的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制备太阳电池,可以在太阳电池的正面和背面同时形成电镀面积不同厚度相同或电镀厚度不同面积相同的栅线,满足太阳电池在使用过程中对栅线密度和厚度的需求,提高太阳电池的转换效率。
[0020]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镀装置,包括电镀槽、设置于电镀槽的第一阳极板和第二阳极板和绝缘板。电镀槽用于盛放电镀液。电镀槽具有相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均设置有凸出其表面的屏蔽块。第一阳极板和第二阳极板分别位于屏蔽块的两侧。绝缘板的边缘用于与屏蔽块密封连接,且绝缘板中部的镂空区域用于密封安装电池本体,以将电镀槽分隔成相互隔离的两个腔室,且电池本体的两个表面分别位于两个腔室的边缘。
[0021]在电镀槽的相对的第一内壁和第二内壁处均设置有屏蔽块,并将用于承载电池片的绝缘板的边缘分别与两个屏蔽块密封连接,由于电池片的边缘与绝缘板中部的镂空区域密封连接,因此,在利用绝缘板将电池本体浸入电镀槽中的电镀液时,绝缘板与屏蔽块的密
封配合,以及绝缘板与电池本体的密封配合,可以将电镀槽分隔成两个相互隔离的腔室,使电池本体的第一表面位于其中一个腔室,电池本体的第二表面位于其中另一个腔室,可以减小在电镀过程中两个腔室内产生的电力线相互影响的几率,可以在实现电池本体双面同时电镀的情况下,还能减小每个表面处的电镀层的厚度的偏差。
[0022]结合第三方面,本申请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绝缘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第一连接件用于与第一金属层导电连接,第二连接件用于与第二金属层导电连接。
[0023]在绝缘板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可以利用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一一对应的与电池本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得电池本体;所述电池本体包括基材层和分别设置于所述基材层的两面的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电镀:将所述第一金属层与第一阳极导电连接,形成第一电镀回路;将所述第二金属层与第二阳极导电连接,形成第二电镀回路;所述第一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和所述第二电镀回路产生的电力线相互隔离;通过所述第一电镀回路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形成第一金属栅线,同时通过所述第二电镀回路在所述第二金属层上形成第二金属栅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材层包括N型硅片,以及叠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的第一表面的第一本征非晶硅层、N型掺杂层和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和叠层设置于所述N型硅片的第二表面的第二本征非晶硅层、P型掺杂层和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上,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上;所述第一电镀回路的第一电流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电镀回路的第二电流密度,以同时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上形成不同体积的电镀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密度小于所述第二电流密度,以同时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上形成面积不同但厚度相同的电镀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流密度与所述第一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相比减小0

5%,所述第二电流密度与所述第二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相比增大0

5%;可选的,所述第一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为5ASD,所述第一电流密度为4.75

5ASD;所述第二电镀回路的理论电流密度值为8ASD,所述第二电流密度为8

8.4ASD;可选的,所述第一电流密度为4.7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忠军薛建锋
申请(专利权)人: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