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2816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12 0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主体结构柱的侧面采用柔性易变形材料与挡土墙临空侧填充连接,接地楼板的底面通过第一柔性防水材料与挡土墙的顶部填充连接,同楼层的接地楼板与非接地楼盖设置企口缝填充柔性防水材料连接,实现了建筑的主体结构与挡土墙的合建但抵抗侧向受力时脱开,接地板与非接地板变形约束释放,避免现有技术中挡土墙与主体结构整体连接的结构形式缺点:主体结构刚度突变、偏心、扭转不规则,挡土墙纵向受到约束引起开裂。挡土墙临土一侧顶部设有凹槽型卧梁,既减少挡土墙的根部弯曲受力,又截排挡土墙背面局部渗漏水,达到挡墙尺寸经济合理和防水效果增强。达到挡墙尺寸经济合理和防水效果增强。达到挡墙尺寸经济合理和防水效果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
,特别是涉及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一个多山地国家,城市发展进程中,爬山式建筑、阶梯型嵌固的建筑等各种抗震不规则坡地建筑已成为一种新型建筑,如建筑三面临土一面空旷、两面临土两面空旷以及单面临土三面空旷等,不可避免地出现挡土墙与建筑主体结构整体相接的情况,使得建筑结构各层的刚度偏心较大,造成结构平面不规则,有时甚至超出现有抗震规范限值规定较大的情况,按照现有行业设计标准《山地建筑结构设计标准》,将挡土墙作为抗震竖向构件出现问题是:单片墙长度太大(超过8m),构造超限较多,同时结构扭转效应明显,需要布置更多剪力墙才能满足抗震规则性的需求(主要布置在建筑的临空一侧),但这种做法严重限制了建筑的功能需求(比如采光、大堂敞开空间等)、同时增加剪力墙会使结构刚度过大,吸收地震能量增大,造成建造成本增加。
[0003]解决上述难题一般是设置永久性的边坡挡土墙,并将挡土墙设置一定的距离与主体结构脱离,但这种做法常因地段场地空间受限而很难实施,而且会导致坡地建筑形成数个空腔而造成土地空间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本结构将挡土墙与建筑的主体结构合建,但挡土墙与主体结构的抵抗侧向受力脱开,从而避免主体结构刚度突变、扭转不规则。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包括挡土墙、结构柱、接地楼板以及非接地楼盖,所述挡土墙设于台地的一侧,且所述挡土墙的临土侧与所述台地的侧部贴合连接,所述挡土墙的临土侧设有卧梁,所述接地楼板设于所述台地的顶部,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位于所述挡土墙的上方,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底部设有下凸形成抗剪键,所述接地楼板的底面与所述挡土墙的顶面以及所述抗剪键与所述挡土墙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填充有第一柔性防水材料,所述结构柱设于所述挡土墙的临空侧,且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与所述结构柱的侧面之间设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填充有柔性易变形材料,所述非接地楼盖设于所述接地楼板远离所述台地的一侧,且所述非接地楼盖与所述接地楼板搭接,所述非接地楼盖与所述结构柱固定连接。
[0006]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顶部设有呈L形的企口槽,所述非接地楼盖靠近所述接地楼板的一侧设于所述企口槽内,且所述非接地楼盖与所述接地楼板之间设有呈L形的企口缝,所述企口缝填充有第二柔性防水材料。
[0007]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柔性防水材料和所述第二柔性防水材料包括橡
胶垫、密封材料和橡胶止水带,所述柔性易变形材料为聚苯板。
[0008]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卧梁的顶面低于所述挡土墙的顶面,所述卧梁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挡土墙形成截水槽,所述凸台的顶面与所述接地楼板的底面之间填充有第一柔性防水材料,所述抗剪键的临空侧和所述挡土墙的临空侧与所述结构柱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之间填充有所述柔性易变形材料。
[0009]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挡土墙远离所述台地的一侧设有承托板,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位于所述承托板的上方,且所述抗剪键位于所述承托板的上方,所述抗剪键的内侧与所述挡土墙的临空侧之间以及所述抗剪键的底面与所述承托板的顶面之间填充有所述第一柔性防水材料。
[00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卧梁的水平长度L至少为所述挡土墙的高度H的1/3。
[0011]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包括挡土墙、结构柱以及非接地楼盖,所述挡土墙设于台地的一侧,且所述挡土墙的临土侧与所述台地的侧部贴合连接,所述挡土墙的临土侧设有卧梁,所述卧梁背离所述挡土墙的一侧端部设有下凸形成凸榫,所述结构柱设于所述挡土墙的临空侧,且所述挡土墙的临空侧与所述结构柱的侧面之间设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填充有柔性易变形材料,所述非接地楼盖与所述结构柱固定连接,所述非接地楼盖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位于所述挡土墙的上方,所述非接地楼盖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底面与所述挡土墙的顶面之间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填充有第一柔性防水材料。
[0012]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卧梁的顶面低于所述挡土墙的顶面,位于所述卧梁上方的所述台地与所述挡土墙和所述非接地楼盖之间设有第三缝隙,所述第三缝隙填充有第三柔性防水材料。
[0013]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柔性防水材料包括橡胶块、聚氨酯和止水条,所述第三柔性防水材料包括橡胶垫、止水条和密封卷材,所述柔性易变形材料为聚苯板。
[0014]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所述卧梁的水平长度L至少为所述挡土墙的高度H的1/3。
[0015]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第一缝隙和第二缝隙的设置,实现了建筑的主体结构与挡土墙的合建但抵抗侧向受力脱开,避免主体结构的结构刚度突变而扭转不规则,减少了挡土墙纵向收缩变形的约束导致的挡墙开裂风险;第一柔性防水材料的设置能防止水从第一缝隙渗入建筑内,柔性易变形材料的设置使得结构墙和挡土墙能各自自由变形;卧梁的设置减少了挡土墙的下部弯曲内力,从而在相同厚度下增加挡土墙的承载性能,做到较经济的结构尺寸,有利于节省造价。
附图说明
[001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坡地接地型嵌固的建筑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2是图1中的A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0018]图3是图1中的B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0019]图4是图1中的C处的局部放大视图;
[0020]图中,1、挡土墙;11、第一柔性防水材料;12、柔性易变形材料;2、结构柱;3、接地楼板;4、非接地楼盖;41、第二柔性防水材料;42、第三柔性防水材料;5、卧梁;51、凸台;52、截
水槽;53、抗剪键;54、凸榫;6、承托板;7、台地。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2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应当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采用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如图1-2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一。
[0024]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包括挡土墙1、结构柱2、接地楼板3以及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土墙、结构柱、接地楼板以及非接地楼盖,所述挡土墙设于台地的一侧,且所述挡土墙的临土侧与所述台地的侧部贴合连接,所述挡土墙的临土侧设有卧梁,所述接地楼板设于所述台地的顶部,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位于所述挡土墙的上方,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底部设有下凸形成抗剪键,所述接地楼板的底面与所述挡土墙的顶面以及所述抗剪键与所述挡土墙的顶部之间设有第一缝隙,所述第一缝隙填充有第一柔性防水材料,所述结构柱设于所述挡土墙的临空侧,且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与所述结构柱的侧面之间设有第二缝隙,所述第二缝隙填充有柔性易变形材料,所述非接地楼盖设于所述接地楼板远离所述台地的一侧,且所述非接地楼盖与所述接地楼板搭接,所述非接地楼盖与所述结构柱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楼板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顶部设有呈L形的企口槽,所述非接地楼盖靠近所述接地楼板的一侧设于所述企口槽内,且所述非接地楼盖与所述接地楼板之间设有呈L形的企口缝,所述企口缝填充有第二柔性防水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柔性防水材料和所述第二柔性防水材料包括橡胶垫、密封材料和橡胶止水带,所述柔性易变形材料为聚苯板。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与挡土墙脱开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卧梁的顶面低于所述挡土墙的顶面,所述卧梁上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挡土墙形成截水槽,所述凸台的顶面与所述接地楼板的底面之间填充有第一柔性防水材料,所述抗剪键的临空侧和所述挡土墙的临空侧与所述结构柱靠近所述挡土墙的一侧之间填充有所述柔性易变形材料。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地建筑中主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健朱乃伟袁作春黄佳彬魏泽陈舒婷王松帆管小飞赵松林陵昱成马凌芸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