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647516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5-09-23 22: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包括:管井,管井设置于第二建筑单体的顶面上,管井位于机电设备与幕墙之间,管井与幕墙之间具有变形缝,管井的内部具有过线腔,管井上开设有与过线腔相连通的过线口,机电设备的管线依次经过过线口、过线腔,穿过第二建筑单体的顶面,经过变形缝,穿过幕墙后进入到第一建筑单体的内部,过线口设有挡水部,能够防止雨水进入到过线腔内;防水挑檐,防水挑檐设置于幕墙上,沿竖直方向观察,防水挑檐能够覆盖变形缝。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机电设备的管线跨越变形缝时,雨水极易沿管线外壁渗漏至建筑内部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特别是涉及一种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1、既有建筑在改造加建时通常划分为多个建筑单体组合而成,例如较高的建筑塔楼(第一建筑单体)和较低的建筑裙房(第二建筑单体)等多个独立的结构单元组合而成。为了适应不同结构单元间可能发生的不均匀沉降、热胀冷缩和地震活动,必须在它们之间设置结构变形缝。

2、在改造工程实践中,大量的机电设备(如空调机组、通风设备等)常被安装在较低裙房屋顶,而其服务对象却是较高的建筑塔楼。这就必然导致大量的机电管线(如冷媒管、水管、电缆等)需要从裙房屋顶出发,跨越并穿越塔楼与裙房之间的变形缝,最终穿透塔楼的幕墙进入其内部。当机电管线穿越变形缝时,管线本身成为了引导雨水侵入建筑内部的直接通道。

3、具体而言,当雨水流经塔楼幕墙立面或降落在变形缝区域时,极易沿着管线的外壁流动。由于管线与防水层或第一密封胶之间的粘接界面极小,且长期受到温差变化(管线本身的热胀冷缩)、振动以及建筑位移的影响,传统的密封措施(如涂抹第一密封胶)极易开裂、老化或脱离,形成渗漏通路。一旦密封失效,雨水便会畅通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所述既有建筑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建筑单体(1)及第二建筑单体(2),所述第一建筑单体(1)靠近所述第二建筑单体(2)的端面上设有幕墙(3),所述第二建筑单体(2)的顶面上安装有机电设备(4),所述机电设备(4)的管线穿过所述幕墙(3)并进入到所述第一建筑单体(1)的内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电设备(4)与所述管井(5)之间设有排水沟(8),所述防水挑檐(7)的顶面具有朝向所述管井(5)的第一排水坡度,所述管井(5)的具有朝向所述排水沟(8)的第二排水坡度。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所述既有建筑包括沿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建筑单体(1)及第二建筑单体(2),所述第一建筑单体(1)靠近所述第二建筑单体(2)的端面上设有幕墙(3),所述第二建筑单体(2)的顶面上安装有机电设备(4),所述机电设备(4)的管线穿过所述幕墙(3)并进入到所述第一建筑单体(1)的内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电设备(4)与所述管井(5)之间设有排水沟(8),所述防水挑檐(7)的顶面具有朝向所述管井(5)的第一排水坡度,所述管井(5)的具有朝向所述排水沟(8)的第二排水坡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止水带(10),所述管井(5)顶面与所述防水挑檐(7)的底面之间连接有第一密封胶(11),所述止水带(10)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防水挑檐(7)上,所述止水带(10)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密封胶(11)贴合于所述管井(5)的上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既有建筑管线过渡防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泡沫填充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文君钟慧华叶茂烜刘江南刘庆刚陈晓阳陈景鹏曾庆威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