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81347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包括底座、铅芯橡胶支座、碟形弹簧组和扭转簧片阻尼器,扭转簧片阻尼器包括阻尼器套筒、平面涡卷簧片、滚珠丝杠和丝杠螺母块,滚珠丝杠和丝杠螺母块构成滚珠丝杠副,丝杠螺母块外套设阻尼器套筒,丝杠螺母块转动于阻尼器套筒内,并在轴向与阻尼器套筒相对固定连接,阻尼器套筒底端固定在底座上,平面涡卷簧片的内端固定在丝杠螺母块上,外端固定在阻尼器套筒内壁,铅芯橡胶支座底端固定在底座上,碟形弹簧组套设于阻尼器套筒外,并支撑于下支撑板上,下支撑板与各铅芯橡胶支座顶端连接,碟形弹簧组顶端设置上支撑板,上支撑板与滚珠丝杠顶端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支座高度,提升支座稳定性,提升隔震效果。提升隔震效果。提升隔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减震隔震
,特别是涉及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

技术介绍

[0002]隔震支座是指结构为达到隔震要求而设置的支承装置,在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安装隔震支座,起到与地面的软连接,耗散掉大部分的地震能量,隔断地震作用力传递到上部结构,减少上部结构振动从而达到保护建筑结构的目的。目前较成熟的隔震支座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水平方向的隔震。但是地震响应是多维多方向的,其还有竖向地震分量和三个转动分量。对高层建筑结构和部分重要的建筑和高烈度区域的结构工程,仅有成熟的水平隔震技术是不能满足建筑物达到安全使用范围的。因此三维隔震技术的研究是建筑隔震的新方向,是隔震技术发展的必然阶段。
[0003]在已有的三维减隔震支座中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一方面由于支座要承受以结构自重为主的竖向荷载,竖向结构要具有大刚度,在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量较小,因此耗能能力较低。另一方面三维减隔震支座在实现竖向可变刚度的情况下会导致装置的高度较高,由此可能会引起结构的摇摆。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降低支座高度,提升支座稳定性,提升隔震效果。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
[0006]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包括底座、铅芯橡胶支座、碟形弹簧组和扭转簧片阻尼器,所述扭转簧片阻尼器包括阻尼器套筒、平面涡卷簧片、滚珠丝杠和丝杠螺母块,所述滚珠丝杠和所述丝杠螺母块配合连接构成滚珠丝杠副结构,所述丝杠螺母块外套设所述阻尼器套筒,所述丝杠螺母块转动于所述阻尼器套筒内,并在轴向方向与所述阻尼器套筒相对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器套筒底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平面涡卷簧片套设于所述丝杠螺母块上,所述平面涡卷簧片的内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丝杠螺母块上,外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阻尼器套筒内壁上,所述阻尼器套筒外侧设有多个所述铅芯橡胶支座,各所述铅芯橡胶支座底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碟形弹簧组套设于所述阻尼器套筒外,并支撑于套设在所述阻尼器套筒外的下支撑板上,所述下支撑板底端与各所述铅芯橡胶支座顶端连接,所述碟形弹簧组顶端设置有上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位于所述阻尼器套筒上方并与所述滚珠丝杠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滚珠丝杠能够一起轴向移动。
[0007]优选地,所述平面涡卷簧片由记忆合金材料制作而成。
[0008]优选地,各所述铅芯橡胶支座沿周向均匀设置于所述阻尼器套筒外。
[0009]优选地,所述碟形弹簧组包括多个叠放在一起的碟形弹簧,相邻两个所述碟形弹簧的堆叠方向相反。
[0010]优选地,所述丝杠螺母块两端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述阻尼器套筒内。
[0011]优选地,所述丝杠螺母块上还固定连接有惯性飞轮,所述惯性飞轮与所述滚珠丝杠同轴线设置。
[0012]优选地,所述铅芯橡胶支座包括上封板、下封板、橡胶层、钢板层和铅芯,所述上封板和所述下封板之间交替叠放多个所述橡胶层和所述钢板层,所述铅芯设置于各所述橡胶层和各所述钢板层构成的叠层结构的中心。
[0013]优选地,所述底座外缘连接有环形保护壳,所述环形保护壳套设于所述碟形弹簧组外,各所述铅芯橡胶支座均设置于所述环形保护壳内。
[0014]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1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通过铅芯橡胶支座可以耗散掉大部分水平方向上传递给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利用扭转簧片阻尼器和碟形弹簧组,可以有效弥补铅芯橡胶支座竖向隔震能力的不足,提升支座的竖向隔震能力,从而提升支座的整体隔震效果。扭转簧片阻尼器与碟形弹簧组和铅芯橡胶支座以内外分布式结构设置,以及碟形弹簧组行程短,所需空间小的特点,可以有效降低支座高度,减少支座体积,提升支座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三维减隔震支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三维减隔震支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三维减隔震支座的爆炸图;
[0020]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扭转簧片阻尼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滚珠丝杠、丝杠螺母块、平面涡卷簧片和惯性飞轮的连接结构立体示意图;
[0022]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铅芯橡胶支座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3]图中:1

底座、2

铅芯橡胶支座、201

上封板、202

下封板、203

橡胶层、204

钢板层、205

铅芯、3

碟形弹簧组、301

碟形弹簧、4

扭转簧片阻尼器、401

阻尼器套筒、4011

限位台阶、402

平面涡卷簧片、403

滚珠丝杠、404

丝杠螺母块、4041

压紧台阶、405

压盖、406

轴承、407

惯性飞轮、5

下支撑板、6

上支撑板、7

环形保护壳。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降低支座高度,提升支座稳定性,提升隔震效果。
[0026]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
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如图1

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包括底座1、铅芯橡胶支座2、碟形弹簧组3和扭转簧片阻尼器4,扭转簧片阻尼器4包括阻尼器套筒401、平面涡卷簧片402、滚珠丝杠403和丝杠螺母块404,滚珠丝杠403和丝杠螺母块404配合连接构成滚珠丝杠副结构,丝杠螺母块404外套设阻尼器套筒401,丝杠螺母块404转动于阻尼器套筒401内,并在轴向方向与阻尼器套筒401相对固定连接,阻尼器套筒401底端固定连接在底座1上,平面涡卷簧片402套设于丝杠螺母块404上,平面涡卷簧片402的内端固定连接在丝杠螺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铅芯橡胶支座、碟形弹簧组和扭转簧片阻尼器,所述扭转簧片阻尼器包括阻尼器套筒、平面涡卷簧片、滚珠丝杠和丝杠螺母块,所述滚珠丝杠和所述丝杠螺母块配合连接构成滚珠丝杠副结构,所述丝杠螺母块外套设所述阻尼器套筒,所述丝杠螺母块转动于所述阻尼器套筒内,并在轴向方向与所述阻尼器套筒相对固定连接,所述阻尼器套筒底端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平面涡卷簧片套设于所述丝杠螺母块上,所述平面涡卷簧片的内端固定连接在所述丝杠螺母块上,外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阻尼器套筒内壁上,所述阻尼器套筒外侧设有多个所述铅芯橡胶支座,各所述铅芯橡胶支座底端均固定连接在所述底座上,所述碟形弹簧组套设于所述阻尼器套筒外,并支撑于套设在所述阻尼器套筒外的下支撑板上,所述下支撑板底端与各所述铅芯橡胶支座顶端连接,所述碟形弹簧组顶端设置有上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位于所述阻尼器套筒上方并与所述滚珠丝杠顶端固定连接,所述上支撑板与所述滚珠丝杠能够一起轴向移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维减隔震支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平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进石晓东李沐远王军文李春雨赵维刚杨子晔许非凡
申请(专利权)人:石家庄铁道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