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对重结构及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80959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9 00: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其包括对重框架、左防脱落螺杆及右防脱落螺杆及多个质量块;左、右侧框架均呈“C”字形,开口侧相对设置;左防脱落螺杆下端垂直固定到下部框架左部;右防脱落螺杆下端垂直固定到下部框架右部;质量块为由根部及凸起部构成的“凸”字形重块;多个质量块通过中间的防脱落限位孔叠装套设在防脱落螺杆并且凸起部探入到同侧框架的开口内。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梯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能避免电梯轿厢与电梯对重结构之间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由于空气大量挤入导致的瞬间增大,并对电梯轿厢产生冲击,由此改善电梯轿厢与电梯对重结构交汇时电梯轿厢产生的晃动及电梯轿厢内部噪声的瞬间增大。电梯轿厢内部噪声的瞬间增大。电梯轿厢内部噪声的瞬间增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对重结构及电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及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当电梯轿厢在井道内自上而下运行时,电梯轿厢底部的空气受轿厢下行影响,会推动空气在轿底下部聚集,局部压力迅速增大形成正压区;相应地,轿厢顶部局部形成压力负压区。由于轿厢四周形成了压力梯度,轿厢底部空气沿轿厢四周向上流入轿厢顶部负压区。
[0003]通常电梯对重布置于轿厢后侧,轿厢靠对重侧的轿壁距离井道壁的距离尺寸最大。在轿厢底部空气流向顶部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空气通过轿厢后侧的空间流向轿顶区域。
[0004]类似地,当电梯轿厢在井道内自上而下运行时,对重则自下而上与电梯轿厢相向而行,对重顶部形成压力正压区,对重底部形成压力负压区。在对重顶部空气流向底部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空气通过对重前侧的空间流向对重底部区域。
[0005]在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大量空气被挤入电梯轿厢与对重之间的狭小空间,在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瞬间增大,将对轿厢产生冲击,瞬间推动轿厢产生一下激烈晃动;同时造成轿厢内部噪声瞬间增大。
[0006]相对应地,在电梯轿厢自下而上行运行与对重交汇时,也会产生同样的晃动与噪声问题。
[0007]随着电梯运行速度的提高,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产生的晃动与噪声越大,严重影响电梯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能避免电梯轿厢与电梯对重结构之间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由于空气大量挤入导致的瞬间增大,并对电梯轿厢产生冲击,由此改善电梯轿厢与电梯对重结构交汇时电梯轿厢产生的晃动及电梯轿厢内部噪声的瞬间增大。
[000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梯对重结构,其包括对重框架4、左防脱落螺杆31、右防脱落螺杆32及多个质量块10;
[0010]所述对重框架4包括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9、左侧框架81及右侧框架82的矩形框架;
[0011]左侧框架81及右侧框架82横向截面均呈“C”字形,开口侧相对设置;
[0012]左防脱落螺杆31下端垂直固定到下部框架9左部;
[0013]右防脱落螺杆32下端垂直固定到下部框架9右部;
[0014]所述质量块10为由根部101及从根部101凸起的凸起部102构成的“凸”字形重块,且中间沿厚度方向形成有防脱落限位孔11;
[0015]多个质量块10通过中间的防脱落限位孔11叠装套设在左防脱落螺杆31,并且凸起部102探入到左侧框架81的开口内;
[0016]多个质量块10通过中间的防脱落限位孔11叠装套设在右防脱落螺杆32,并且凸起部102探入到右侧框架82的开口内。
[0017]较佳的,叠装套设在左防脱落螺杆31的质量块10同叠装套设在右防脱落螺杆32的质量块10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侧框架81同右侧框架82间距的1/4。
[0018]较佳的,叠装套设在左防脱落螺杆31的质量块10同叠装套设在右防脱落螺杆32的质量块10之间的间距为左侧框架81同右侧框架82间距的1/2~3/4。
[0019]较佳的,左防脱落螺杆31、右防脱落螺杆32上端到上部框架5的距离均为质量块10厚度的1.5~3倍。
[0020]较佳的,上部框架5同下部框架9的间距大于质量块10厚度的5倍。
[0021]较佳的,所述上部框架5中部下侧面固定有对重绳头板7,用于固定曳引绳的绳头。
[0022]较佳的,所述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9、左侧框架81及右侧框架82之间采用螺栓或者焊接方式相连接固定。
[0023]较佳的,所述下部框架9内有结构加强板。
[0024]较佳的,左防脱落螺杆31穿过质量块10的防脱落限位孔11及下部框架9左部的框架限位孔,通过左防脱落螺杆31下端部螺纹固定的防脱落螺母14贴合到下部框架下侧面,及左防脱落螺杆31上部螺纹固定的防脱落螺母14贴合到质量块10上侧面,使多个质量块10固定于对重框架4左部;
[0025]右防脱落螺杆32穿过质量块10的防脱落限位孔11及下部框架9右部的框架限位孔,通过右防脱落螺杆32下端部螺纹固定的防脱落螺母14贴合到下部框架下侧面,及右防脱落螺杆32上部螺纹固定的防脱落螺母14贴合到质量块10上侧面,使多个质量块10固定到对重框架4右部。
[0026]较佳的,所述质量块10的根部101的远凸起部102侧沿厚度方向切去一角;
[0027]所述质量块10缺角的一侧远离轿厢安装,叠装套设在一起的多个质量块10的缺角处形成自上而下的导流面21。
[0028]较佳的,所述下部框架9中间下部形成有框架泄压孔91。
[0029]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采用所述电梯对重结构的电梯装置,电梯对重结构及电梯轿厢位于同一井道内;
[0030]曳引绳一端接电梯轿厢,另一端接电梯对重结构的对重框架4的上部框架5的中部;
[0031]电梯对重结构位于电梯轿厢后侧;
[0032]曳引机驱动曳引绳带动电梯对重结构及电梯轿厢在井道内上下移动,并且电梯对重结构同电梯轿厢运动方向相反。
[0033]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结构,包括对重框架4、质量块10、左防脱落螺杆31及右防脱落螺杆32,形成的电梯对重结构为一个中间开口的“回”形结构,当井道内的电梯轿厢2与电梯对重结构3交汇时,被挤入电梯轿厢2与电梯对重结构3之间的狭小空间内的空气可以迅速通过电梯对重结构3中间的开口往电梯对重结构3后侧泄出,避免电梯轿厢2与电梯对重结构3之间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由于空气大量挤入导致的瞬间增大,并对电推轿厢2产生冲击,由此改善电梯轿厢2与电梯对重结构3交汇时电梯轿厢2产生的晃动及电梯轿厢2内部噪声的瞬间增大。
附图说明
[003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专利技术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结构一实施例立体示意图;
[003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结构一实施例仰视图;
[003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结构一实施例质量块立体示意图;
[003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结构一实施例切去一角的质量块立体示意图;
[0039]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结构一实施例叠装套设在一起的多个质量块的缺角处形成导流面示意图;
[0040]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对重结构一实施例下部框架形成下部框架泄压孔示意图;
[0041]图7是采用所述电梯对重结构的电梯装置结构示意图。
[0042]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0043]1曳引机;2电梯轿厢;3电梯对重结构;31左防脱落螺杆;32右防脱落螺杆;4对重框架;5上部框架;81左侧框架;82右侧框架;7对重绳头板7;9下部框架;10质量块;101根部;102凸起部;11防脱落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对重框架(4)、左防脱落螺杆(31)、右防脱落螺杆(32)及多个质量块(10);所述对重框架(4)包括上部框架(5)、下部框架(9)、左侧框架(81)及右侧框架(82)的矩形框架;左侧框架(81)及右侧框架(82)横向截面均呈“C”字形,开口侧相对设置;左防脱落螺杆(31)下端垂直固定到下部框架(9)左部;右防脱落螺杆(32)下端垂直固定到下部框架(9)右部;所述质量块(10)为由根部(101)及从根部(101)凸起的凸起部(102)构成的“凸”字形重块,且中间沿厚度方向形成有防脱落限位孔(11);多个质量块(10)通过中间的防脱落限位孔(11)叠装套设在左防脱落螺杆(31),并且凸起部(102)探入到左侧框架(81)的开口内;多个质量块(10)通过中间的防脱落限位孔(11)叠装套设在右防脱落螺杆(32),并且凸起部(102)探入到右侧框架(82)的开口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叠装套设在左防脱落螺杆(31)的质量块(10)同叠装套设在右防脱落螺杆(32)的质量块(10)之间的间距大于左侧框架(81)同右侧框架(82)间距的1/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叠装套设在左防脱落螺杆(31)的质量块(10)同叠装套设在右防脱落螺杆(32)的质量块(10)之间的间距为左侧框架(81)同右侧框架(82)间距的1/2~3/4。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左防脱落螺杆(31)、右防脱落螺杆(32)上端到上部框架(5)的距离均为质量块(10)厚度的1.5~3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上部框架(5)同下部框架(9)的间距大于质量块(10)厚度的5倍。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对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框架(5)中部下侧面固定有对重绳头板(7),用于固定曳引绳的绳头。7.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英杰刘念思蔡晓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