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对重电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7179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4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轿厢、括第一导向轮组、第二导向轮组、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一对重、第二对重;第一钢丝绳一端与轿厢相连,另一端通过曳引机和第一导向轮组与第一对重相连;第二钢丝绳一端与轿厢相连,另一端通过曳引机和第二导向轮组与第二对重相连;第一对重和第二对重布置在轿厢两侧且与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当轿厢与两对重交汇时,轿厢与第一对重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等于轿厢与第二对重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相同。本发明专利技术在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轿厢受到来自于两侧对重间空气压力增大产生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冲击力,两个冲击力互相抵消,从而改善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产生的晃动问题。的晃动问题。的晃动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对重电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领域,具体属于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常见的电梯装置如图1所示,电梯的轿厢11和对重21布置于电梯井道内,分别由轿厢导轨和对重导轨进行导向,由卷挂在曳引机上的牵引绳悬挂。轿厢11和对重21由布置于机房中的曳引机驱动,在曳引机的驱动下二者在电梯井道内沿垂直方向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0003]当轿厢11和对重21在电梯井道内运行交汇(同一高度)时,大量空气被挤入轿厢11与对重21之间的狭小空间,这就导致在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瞬间增大,由此对轿厢11会产生瞬间的冲击力,推动轿厢11产生剧烈的晃动。而且,随着电梯运行速度的提高,电梯轿厢与对重交汇时的冲击越大,轿厢晃动越严重,从而影响了电梯乘坐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轿厢与对重运行交汇时因轿厢受到较大冲击力而导致轿厢晃动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和轿厢,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第二导向轮组、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一对重、第二对重;
[0006]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
[0007]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
[0008]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布置在所述轿厢的两侧且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当所述轿厢与所述第一对重、所述第二对重交汇时,所述轿厢与所述第一对重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和所述轿厢与所述第二对重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相同。
[0009]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的形状和重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0010]较佳地,所述第一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0011]较佳地,所述曳引机设于所述轿厢的上方。
[0012]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向轮组设于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对重之间,所述第二导向轮组设于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对重之间。
[0013]较佳地,所述第一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二
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0014]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均相同。
[0015]同时,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另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和轿厢,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第二导向轮组、第一钢丝绳、第二钢丝绳、第一对重、第二对重;
[0016]所述第一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
[0017]所述第二钢丝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并通过所述第二导向轮组后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0018]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布置在所述轿厢的同一侧,且所述第二对重位于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轿厢之间,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同且二者始终处于同一高度,所述第一对重的运动方向与所述第二对重和所述轿厢的运动方向相反。
[0019]较佳地,所述曳引机设于所述轿厢的上方。
[0020]较佳地,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位于所述第一对重的上方,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位于第一导向轮组与所述第一对重、所述第二对重之间且在竖直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一对重和所述第二对重之间。
[0021]较佳地,所述第一钢丝绳卷绕在所述曳引机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卷绕在所述第二导向轮组上,其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相连。
[0022]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的重量大于所述第二对重的重量。
[0023]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的重量与所述第二对重和所述轿厢的重量之和的重量差等于轿厢额定载重量CAP的2倍。
[0024]较佳的,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第二对重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二对重与所述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0025]较佳地,所述第一对重与所述第二对重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大于所述第一对重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轿厢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
[002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取得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
[0027]第一,本专利技术在电梯轿厢的两侧对称设置两个对重,控制两个对重与电梯轿厢的运行方向相反,两个对重与轿厢交汇时对重与轿厢之间形成的空间相同,这样使得两个对重与轿厢之间的两个狭小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对轿厢的冲击力大小相同方向相反,从而使得两个冲击力相互抵消,消除轿厢与对重交汇时因受到冲击产生的晃动;
[0028]第二,本专利技术在电梯轿厢的一侧设置两个对重,且一个对重设于另一个对重和轿厢之间,轿厢与靠近轿厢的对重保持同方向运行且处于同一高度,这样使得轿厢与靠近轿厢的对重之间的空间保持基本恒定,从而确保远离轿厢的对重与轿厢交汇时不会对轿厢产生冲击。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本专利技术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是现有的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0031]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的双对重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0032]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的双对重电梯装置的示意图。
[0033]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34]11为轿厢;21为对重;
[0035]1为电梯井道;2为曳引机;3为第一导向轮组;4为第二导向轮组;5为第一钢丝绳;6为第二钢丝绳;7为第一对重;8为第二对重;9为轿厢。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实施例一
[0038]本实施例的双对重电梯装置设置于电梯井道1中,如图2所示,包括曳引机2、轿厢9、第一导向轮组3、第二导向轮组4、第一钢丝绳5、第二钢丝绳6、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2)和轿厢(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3)、第二导向轮组(4)、第一钢丝绳(5)、第二钢丝绳(6)、第一对重(7)、第二对重(8);所述第一钢丝绳(5)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后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6)的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并通过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后与所述第一对重(8)相连;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布置在所述轿厢(9)的两侧且与所述轿厢(9)的运动方向相反,当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所述第二对重(8)交汇时,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一对重(7)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和所述轿厢(9)与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的空间内的局部压力增大值相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和所述第二对重(8)的形状和重量相同,且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等于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机(2)设于所述轿厢(9)的上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设于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对重(7)之间,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设于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对重(8)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钢丝绳(5)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一导向轮组(3)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对重(7)相连;所述第二钢丝绳(6)卷绕在所述曳引机(2)和所述第二导向轮组(4)上,其一端与所述轿厢(9)相连,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对重(8)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对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7)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8)与其所在侧的电梯井道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一对重(7)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所述第二对重(8)与所述轿厢(9)在水平方向上的间距均相同。7.一种双对重电梯装置,包括曳引机(2)和轿厢(9),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导向轮组(3)、第二导向轮组(4)、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俞英杰童正国吴伟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