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组件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9893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3: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磁性组件及电子装置。磁芯组件的第一内磁柱组及第一外磁柱之间具有第一通道,第二内磁柱组及第一内磁柱组之间具有第二通道,第二内磁柱组及第二外磁柱之间具有第三通道,绕组组件包含四个耦合绕组,每一耦合绕组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四个第一端中的其中之一第一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一侧及第一通道,四个第一端中的另一第一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一侧及第三通道,四个第一端中剩余的两个第一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一侧及第二通道,四个第二端中的其中之一第二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二侧及第一通道,四个第二端中的另一第二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二侧及第三通道,四个第二端中剩余的两个第二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二侧及第二通道。第二侧及第二通道。第二侧及第二通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磁性组件及电子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磁性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电子装置的磁性组件。

技术介绍

[0002]随着互联网、云端运算、电动车及工业自动化等技术的提升,电力的消耗越来越大,因此电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使得电子装置必须朝高功率密度及高效率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高效率和高功率密度的电源需求,目前业界做法为将电子装置(例如功率变换模块)内12V的母线电压提升到48V,来减少母线上的电流损耗和母线的成本。然若母线电压欲从12V上升到48V,则需采用两级变换器(例如比例变换器及buck变换器),以达到功率变换的效果,然而上述具有两级变换器的功率变换模块的效率较低,且应用较为复杂。
[0003]因此,如何发展一种磁性组件及电子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所面临的问题,实为本领域急需面对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磁性组件及电子装置,其具有体积较小、效率较高且应用较为简易的优势。
[0005]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为提供一种磁性组件,包含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磁芯组件包含上磁盖、下磁盖、第一外磁柱、第二外磁柱、第一内磁柱组及第二内磁柱组。下磁盖与上磁盖相对设置。第一外磁柱位于上磁盖的第一端及下磁盖的第一端之间。第二外磁柱位于上磁盖的第二端及下磁盖的第二端之间。第一内磁柱组位于上磁盖及下磁盖之间,且位于第一外磁柱及第二外磁柱之间,并相邻于第一外磁柱,其中第一内磁柱组及第一外磁柱之间具有第一通道。第二内磁柱组位于上磁盖及下磁盖之间,且位于第一外磁柱及第二外磁柱之间,并相邻于第二外磁柱,其中第二内磁柱组及第一内磁柱组之间具有第二通道,且第二内磁柱组及第二外磁柱之间具有第三通道。绕组组件包含四个耦合绕组,每一耦合绕组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其中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第一端中的其中之一第一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一侧及第一通道,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第一端中的另一第一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一侧及第三通道,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第一端中剩余的两个第一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一侧及第二通道,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第二端中的其中之一第二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二侧及第一通道,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第二端中的另一第二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二侧及第三通道,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第二端中剩余的两个第二端相邻于磁芯组件的第二侧及第二通道。
[0006]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为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电路板、磁性组件及至少一开关。电路板包含相对的第一面、第二面以及多个连接孔,多个连接孔皆穿设于电路板。磁性组件具有上述的技术特征,且磁性组件的四个耦合绕组设置于电路板内,且上磁盖设置于电路板的第一面,下磁盖设置于电路板的第二面,磁性组件的第一外磁柱、第二外磁柱、第一内磁柱组及第二内磁柱组穿过对应的连接孔。至少一开关通过电路板内的
布线与磁性组件电连接。
[000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的功率变换模块利用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设置不仅达到变压器的降压功能,且同时实现了具有大电感量的多相输出电感,亦即本专利技术的功率变换模块仅为单级变换器即可达到降压及滤波功能,相较于传统功率变换模块需利用两级变换器进行降压,本专利技术的功率变换模块利用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设置,有效地减小了磁性组件的体积并提升了磁性组件的集成度,使得功率变换模块具有输出纹波小,体积小、效率较高且应用较为简易的优势。
附图说明
[0008]图1A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1B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1C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磁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2]图3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等效电路拓扑图。
[0013]图4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部分元件的信号波形示意图。
[0014]图5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6A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磁芯组件沿A

A

方向的剖面示意图。
[0016]图6B为图1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磁芯组件沿A

A

方向的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0017]图7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三实施例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9A为本专利技术第四实施例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9B为图9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10为图9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等效电路拓扑图。
[0022]图11为图9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部分元件的信号波形示意图。
[0023]图12为图9A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3为本专利技术第五实施例的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14为图13所示的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15为本专利技术第六实施例的磁性组件的磁芯组件及绕组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16为图15所示的功率变换模块的等效电路拓扑图。
[0028]附图标记如下:
[0029]1、1c、1d:功率变换模块
[0030]Vin+:输入正端
[0031]Vin

:输入负端
[0032]Vo+:输出正端
[0033]Vo

:输出负端
[0034]2:开关电路
[0035]T:变压器
[0036]31:第一整流电路
[0037]32:第二整流电路
[0038]33:控制电路
[0039]Co:输出电容
[0040]Lin:输入电感
[0041]21:半桥开关桥臂
[0042]22:电容桥臂
[0043]Q1:上开关管
[0044]Q2:下开关管
[0045]C1:第一电容
[0046]C2:第二电容
[0047]NP:原边绕组
[0048]NP1:第一原边绕组
[0049]NP2:第二原边绕组
[0050]NS11:第一副边绕组
[0051]NS12:第二副边绕组
[0052]NS21:第三副边绕组
[0053]NS22:第四副边绕组
[0054]A:半桥开关桥臂中点
[0055]B:电容桥臂中点
[0056]VAB:半桥开关桥臂中点及电容桥臂中点之间的电压
[0057]M11:第一整流开关管
[0058]M12:第二整流开关管
[005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磁性组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磁芯组件,包含:一上磁盖;一下磁盖,与该上磁盖相对设置;一第一外磁柱,位于该上磁盖的一第一端及该下磁盖的一第一端之间;一第二外磁柱,位于该上磁盖的一第二端及该下磁盖的一第二端之间;一第一内磁柱组,位于该上磁盖及该下磁盖之间,且位于该第一外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并相邻于该第一外磁柱,其中该第一内磁柱组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具有一第一通道;以及一第二内磁柱组,位于该上磁盖及该下磁盖之间,且位于该第一外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并相邻于该第二外磁柱,其中该第二内磁柱组及该第一内磁柱组之间具有一第二通道,且该第二内磁柱组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具有一第三通道;以及一绕组组件,包含四个耦合绕组,每一该耦合绕组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其中该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该第一端中的其中之一该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一第一侧及该第一通道,该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该第一端中的另一该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及该第三通道,该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该第一端中剩余的两个该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及该第二通道,该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该第二端中的其中之一该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一第二侧及该第一通道,该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该第二端中的另一该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及该第三通道,该四个耦合绕组的四个该第二端中剩余的两个该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及该第二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示的磁性组件,其中该第一内磁柱组包含一第一内磁柱及一第二内磁柱,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二内磁柱相较于该第二外磁柱而相邻于该第一外磁柱,且该第一内磁柱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该第二内磁柱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其中该第二内磁柱组包含一第三内磁柱及一第四内磁柱,该第三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相较于该第一外磁柱而相邻于该第二外磁柱,且该第三内磁柱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该第四内磁柱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其中,其中该第一内磁柱组的该第一内磁柱与该第二内磁柱之间具有一第四通道,且该第四通道分别与该第一通道及该第二通道相连通,该第二内磁柱组的该第三内磁柱与该第四内磁柱之间具有一第五通道,且该第五通道分别与该第二通道及该第三通道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磁性组件,其中该四个耦合绕组分别为一第一副边绕组、一第二副边绕组、一第三副边绕组及一第四副边绕组,该第一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一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且该第一副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二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二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三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且该第二副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四通
道、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三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其中该第二副边绕组及该第一副边绕组于该第四通道中为交叉设置;该第三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四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该第三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三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且该第三副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四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该第五通道、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三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四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四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三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且该第四副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五通道、该第三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其中该第四副边绕组及该第三副边绕组于该第五通道中为交叉设置。4.如权利要求3所示的磁性组件,其中该绕组组件包含一原边绕组,该原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原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三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且该原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一外磁柱及该第二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五通道、该第四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该第四内磁柱远离该第三内磁柱的一侧、该第一外磁柱与该第一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五通道、该第三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该原边绕组于该第四通道或该第五通道中为交叉设置;该原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沿一第一方向环绕该第一内磁柱和该第四内磁柱、沿一第二方向环绕该第二内磁柱和该第三内磁柱,该第一方向与该第二方向相反。5.如权利要求2所示的磁性组件,其中该四个耦合绕组分别为一第一副边绕组、一第二副边绕组、一第三副边绕组及一第四副边绕组,该第一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一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且该第一副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二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二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三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且该第二副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一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一通道、该第四通道、该第二内磁柱及该第三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其中该第二副边绕组及该第一副边绕组于该第四通道中为交叉设置;该第三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三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二侧,且相邻于该第三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且该第三副边绕组由该第一端至该第二端更依序通过该第一内磁柱及该第四内磁柱之间的该第二通道、该第五通道、该第三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之间的该第三通道;该第四副边绕组的一第一端相邻于该磁芯组件的该第一侧,且相邻于该第四内磁柱及该第二外磁柱
之间的该第三通道,该第四副边绕组的一第二端相邻于该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达熊雅红冷阳刘雁开杨仲望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