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降噪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9445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噪声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降噪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将第一降噪组件远离第二降噪组件的一面设于靠近音源的方向,通过第一降噪组件实现对环境中高频噪音的吸收,通过第二降噪组件实现对环境中低频噪音的吸收,其中第二降噪组件内多个排列的多个降噪单元,通过不同尺寸以及数量的共振腔以及消音孔实现对环境中不同频率噪音的吸收,通过事先确定环境中的频率范围,对应设置不同的共振腔以及消音孔以及设置有多个降噪单元,能够在针对性吸收特定频率环境噪音的基础上拓宽噪音吸收的范围,从而实现通过自身结构优化降噪效果的目的,且该降噪声屏障具有制造工艺简单、批量生产费用较低、安装方便快捷的优点。安装方便快捷的优点。安装方便快捷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降噪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噪声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降噪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城市用电量急剧增加,特别是近年来,由于城区不断扩大以及城市电网改造的需要,一些配电变电站修建在靠近居民区处或直接建在居民区内,变电站所产生的噪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变电站噪声源主要是由主变压器和高压并联电抗器等组成,换流站噪声源主要是由换流变压器和交流滤波场电容器等组成。
[0003]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变电站/换流站噪声能量主要集中在600Hz以下的中低频段,尤其是以100Hz为基频的高次谐波频率最为显著。低频噪声虽然没有高频噪声那么明显,但其对一般建筑物有着很强的穿透力,对人体产生的伤害影响可能更大。
[0004]在现有的降噪声屏障中,主要的研究方向是通过优化降噪材料实现降噪效果,缺少通过结构实现降噪的研究。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自身结构优化降噪效果的降噪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
[0006]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降噪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包括立柱、底座、第一降噪组件和第二降噪组件组成,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包括顶板和吸音材料层,所述第二降噪组件内开设有若干个降噪单元,所述第二降噪组件和所述顶板分别贴合于所述吸音材料层相对的两面,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第一降噪组件、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的两侧,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立柱、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和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的底部;
[0007]所述降噪单元包括穿孔顶板、隔板和底板,所述穿孔顶板设于所述吸音材料层远离所述顶板的一面,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穿孔顶板之间,所述穿孔顶板、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若干个共振腔,所述隔板开设有若干个消音孔。
[0008]可选的,所述降噪单元还包括活动板件,所述活动板件与所述孔顶板、所述隔板、所述底板中至少一个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件将所述共振腔分割为两个活动腔体。
[0009]可选的,所述穿孔顶板、所述隔板、所述底板和所述活动板件组成材料相同,均为金属材料、硬质塑料、陶瓷材料或树脂材料中的一种。
[0010]可选的,还包括隔音背板,所述隔音背板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穿孔顶板的一面。
[0011]可选的,还包括阻燃组件,所述阻燃组件设于所述隔音背板和所述底板之间。
[0012]可选的,所述立柱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和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组合后卡接于所述安装槽内。
[0013]可选的,还包括第一缓冲垫,所述第一缓冲垫设于所述立柱和所述第一降噪组件、所述第二降噪组件之间。
[0014]可选的,还包括第二缓冲垫,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和第二降噪组件的数量至少为两组,所述第二缓冲垫设于两组所述第一降噪组件、两组所述第二降噪组件之间。
[0015]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降噪声屏障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6]S1:获得声源的多个频率。
[0017]S2:根据所得的声源频率设计所述共振腔和所述消音孔的尺寸,所述声源频率和所述共振腔、所述消音孔的尺寸之间的关系为
[0018][0019]其中,A_c=πr_c^2
[0020]V=(a_1

t_7)(a_2

t_7)t_8

π〖(r_c+t_5)〗^2l_c
[0021]其中,f_为声源频率,c_为空气中声速,A_c为消音孔的横截面积,r_c为消音孔的半径,V为共振腔的体积,a_1、a_2分别为共振腔的长度和宽度,l_c为消音孔的深度,t_7为共振腔腔壁厚度,t_8为隔板的纵向厚度,t_5为穿孔顶板厚度。
[0022]S3:在所述隔板开设所述消音孔,通过所述穿孔顶板、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组成所述共振腔,从而形成所述降噪单元。
[0023]S4:将若干个所述降噪单元组合形成所述第二降噪组件。
[0024]S5:将所述立柱、所述底座、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和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组合成型,且所述第一降噪组件远离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的一面设于靠近声源的位置。
[0025]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6]本专利技术的降噪声屏障及其制备方法,将第一降噪组件远离第二降噪组件的一面设于靠近音源的方向,通过第一降噪组件实现对环境中高频噪音的吸收,通过第二降噪组件实现对环境中低频噪音的吸收,其中第二降噪组件内多个排列的多个降噪单元,通过不同尺寸以及数量的共振腔以及消音孔实现对环境中不同频率噪音的吸收,通过事先确定环境中的频率范围,对应设置不同的共振腔以及消音孔以及设置有多个降噪单元,能够在针对性吸收特定频率环境噪音的基础上拓宽噪音吸收的范围,从而实现通过自身结构优化降噪效果的目的,且该降噪声屏障具有制造工艺简单、批量生产费用较低、安装方便快捷的优点。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降噪声屏障的结构剖视图。
[0028]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降噪声屏障的主视图。
[0029]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降噪声屏障的一个降噪单元的爆炸图。
[0030]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所述的降噪声屏障的第二降噪组件的爆炸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00、降噪声屏障,
[0033]1、立柱,11、安装槽,
[0034]2、底座,
[0035]3、第一降噪组件,31、顶板,32、吸音材料层,
[0036]4、第二降噪组件,41、穿孔顶板,42、隔板,43、底板,44、共振腔,45、消音孔,46、活
动板件,
[0037]5、隔音背板,
[0038]6、阻燃组件,
[0039]7、第一缓冲垫,
[0040]8、第二缓冲垫。
具体实施方式
[0041]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2]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43]此外,本专利技术中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的,“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底座、第一降噪组件和第二降噪组件组成,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包括顶板和吸音材料层,所述第二降噪组件内开设有若干个降噪单元,所述第二降噪组件和所述顶板分别贴合于所述吸音材料层相对的两面,所述立柱固定于所述第一降噪组件、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的两侧,所述底座固定于所述立柱、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和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的底部;所述降噪单元包括穿孔顶板、隔板和底板,所述穿孔顶板设于所述吸音材料层远离所述顶板的一面,所述隔板设于所述底板与所述穿孔顶板之间,所述穿孔顶板、所述隔板和所述底板之间形成若干个共振腔,所述隔板开设有若干个消音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降噪单元还包括活动板件,所述活动板件与所述孔顶板、所述隔板、所述底板中至少一个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板件将所述共振腔分割为两个活动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顶板、所述隔板、所述底板和所述活动板件组成材料相同,均为金属材料、硬质塑料、陶瓷材料或树脂材料中的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音背板,所述隔音背板设于所述底板远离所述穿孔顶板的一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阻燃组件,所述阻燃组件设于所述隔音背板和所述底板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开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降噪组件和所述第二降噪组件组合后卡接于所述安装槽内。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降噪声屏障,其特征在于,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丽王一凡郑晓光李林勇孟维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