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及其防撞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7788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0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及其防撞方法,涉及无人飞行技术领域,包括:无人机本体以及降落缓冲结构,无人机本体的降落支架底部设置有降落缓冲结构,降落缓冲结构包括条形气囊、底板、顶板以及V型弹簧钢板,条形气囊通过顶板与降落支架连接,条形气囊的内腔底部设置有底板,V型弹簧钢板的尖端固定设置底板上,V型弹簧钢板的开口两端均与顶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条形气囊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条形气囊接触地面时,起到吸收冲击力的作用,在条形气囊压缩的过程中,V型弹簧钢板被挤压,进一步吸收冲击力,提高缓冲效果,而且不会破坏起落架结构,保证起落架结构强度。保证起落架结构强度。保证起落架结构强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及其防撞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无人飞行
,特别是涉及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及其防撞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无人飞行器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无人飞行器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使用方便等优点,无人飞行器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方面,无人飞行器可分为侦察机和靶机,民用方面,无人飞行器可应用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等领域。
[0003]但是无人飞行器主要是通过主机底部的两组起落架安放在地面上的,且空中飞行的无人飞行器降落时也需要通过起落架而降落安放在地面上,而空中飞行的无人飞行器失控而快速降落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而冲击力则会直接作用在起落架和无人机主机上,从而会容易损伤到起落架和无人机主机。
[0004]为了对起落架和无人机主机进行缓冲,申请号为“202021344702.9”,名称为“一种起落架具有缓冲功能的无人机飞行器”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具有缓冲功能的无人飞行器,其缓冲功能主要是由滑橇式起落架以及其底部的弹性橡胶实现,但是滑橇式起落架是在起落架的内部设置弹簧,内部弹簧的设置会降低起落架自身的结构强度,导致起落架易损坏的问题。
[0005]因此人们亟需一种在保证起落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提高缓冲效果的防撞无人飞行器。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及其防撞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在降落支架底部的条形气囊以及条形气囊内V型弹簧钢板的配合,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在不破坏起落架结构,保证起落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提高缓冲效果。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包括无人机本体以及降落缓冲结构,所述无人机本体的降落支架底部设置有所述降落缓冲结构,所述降落缓冲结构包括条形气囊、底板、顶板以及V型弹簧钢板,所述条形气囊通过所述顶板与所述降落支架连接,所述条形气囊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所述底板,所述V型弹簧钢板的尖端固定设置所述底板上,所述V型弹簧钢板的开口两端均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沿所述条形气囊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条形气囊的内腔、所述V型弹簧钢板以及所述底板的长度相同,且所述顶板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所述条形气囊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
[0008]优选的,所述条形气囊沿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三个出气孔,同一端的三个所述出气孔分别对应所述V型弹簧钢板的中部及两侧设置。
[0009]优选的,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胶接在所述条形气囊的内壁上。
[0010]优选的,所述无人机本体包括主体、机臂、第一转动电机、飞行桨叶以及所述降落
支架,所述主体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降落支架,所述主体的周向侧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机臂,所述机臂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转动电机,所述飞行桨叶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飞行桨叶外罩设有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固定套、若干个连接杆以及防撞环,所述固定套套接在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底部,所述固定套通过所述连接杆与所述防撞环连接,所述防撞环呈半圆形,所述防撞环的内径大于所述飞行桨叶的桨尖到旋转轴线之间的距离,所述防撞环位于所述飞行桨叶的上方,且所述防撞环的槽口朝向所述主体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连接杆呈弧形设置。
[0013]优选的,所述主体顶部呈弧形球面设置。
[0014]优选的,所述主体内设置有第二转动电机,所述第二转动电机的输出端伸出所述主体的下表面与摄像机连接。
[0015]优选的,所述降落支架朝向所述主体的外侧倾斜设置,且倾斜角度为45
°

[0016]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的防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7]S1:操控无人机本体飞行过程中,防撞环以及连接杆会对飞行桨叶进行保护,避免碰撞引起飞行桨叶的损伤;
[0018]S2:操控无人机本体落地或无人机本体因失控触地时,条形气囊先接触地面,冲击力作用在条形气囊上,条形气囊产生压缩,内部气体从出气孔缓速排出,实现初步缓冲,在条形气囊压缩过程中,底板与顶板之间的间距不断减小,压缩V型弹簧钢板,将冲击力转换为V型弹簧钢板的弹力,进一步实现缓冲
[0019]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0020]1、本专利技术中条形气囊接触地面时,会压缩其内部的空气,其内部空气将冲击力转化为压力从出气孔排出,起到吸收冲击力的作用,而且在条形气囊压缩的过程中底板与顶板间的间距不断缩小,V型弹簧钢板被挤压,将冲击力转化为弹力,进一步吸收冲击力,提高缓冲效果,而且条形气囊设置在降落支架底部,不会破坏起落架结构,保证起落架结构强度,另外条形气囊的内腔、V型弹簧钢板以及底板长度相同的设置能够使得装置倾斜落地时,先接触地面的部分依旧会有V型弹簧钢板做功,提高了对无人飞行器的保护效果。
[0021]2、本专利技术中出气孔分别对应V型弹簧钢板的中部及两侧设置,使得条形气囊内的空气能够均匀的排出,提高缓冲效果。
[0022]3、本专利技术中防护结构将飞行桨叶罩住,能够有效保护飞行桨叶在飞行过程中免受碰撞,提高了对飞行桨叶的保护效果。
[0023]4、本专利技术中当无人飞行器在失控后以顶部着地时,主体顶部的弧形球面能够起到分散受力的作用,且弧形球面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提高对主体的保护效果。
附图说明
[002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降落缓冲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专利技术防撞无人飞行器的主视图;
[0027]图3为本专利技术防撞无人飞行器的俯视图;
[0028]其中,1、降落支架;2、条形气囊;3、底板;4、顶板;5、V型弹簧钢板;6、出气孔;7、主体;8、机臂;9、第一驱动电机;10、飞行桨叶;11、固定套;12、连接杆;13、防撞环;14、摄像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及其防撞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设置在降落支架底部的条形气囊以及条形气囊内V型弹簧钢板的配合,吸收落地时的冲击力,在不破坏起落架结构,保证起落架结构强度的基础上,提高缓冲效果。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撞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无人机本体以及降落缓冲结构,所述无人机本体的降落支架底部设置有所述降落缓冲结构,所述降落缓冲结构包括条形气囊、底板、顶板以及V型弹簧钢板,所述条形气囊通过所述顶板与所述降落支架连接,所述条形气囊的内腔底部设置有所述底板,所述V型弹簧钢板的尖端固定设置所述底板上,所述V型弹簧钢板的开口两端均与所述顶板的下表面接触连接,沿所述条形气囊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条形气囊的内腔、所述V型弹簧钢板以及所述底板的长度相同,且所述顶板的长度不小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所述条形气囊上开设有若干个出气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条形气囊沿自身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均设置有三个出气孔,同一端的三个所述出气孔分别对应所述V型弹簧钢板的中部及两侧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下表面胶接在所述条形气囊的内壁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撞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无人机本体包括主体、机臂、第一转动电机、飞行桨叶以及所述降落支架,所述主体的底部两侧均设置有所述降落支架,所述主体的周向侧壁上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所述机臂,所述机臂远离所述主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第一转动电机,所述飞行桨叶与所述第一转动电机的输出轴传动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撞无人飞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飞行桨叶外罩设有防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燕婷史勇杰朱嘉豪胡志远徐国华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