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77585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鱼塘的塘基拐角处建设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2)在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处挖槽,作为人工湿地;(3)在人工湿地的底部铺上细砂,并用防水布覆盖;(4)在人工湿地的末端铺设管道;(5)在人工湿地内以袋苗的形式种植挺水植物;(6)在坡面及塘基除湿地以外的地面上种植姬岩垂草;(7)将从鱼塘中抽上来的水通入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实现固液分离后,水体经管道流入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消化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后,再通过人工湿地末端的管道流至鱼塘。本发明专利技术构建得到的护坡具有水体净化功能、抑制杂草功能、塘基美化功能和补偿性生产功能。塘基美化功能和补偿性生产功能。塘基美化功能和补偿性生产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护坡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基塘农业是指将低洼处深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成为基堤,基堤上种植农作物,其生长、加工过程中生产的物料又可投入池中作为饲料,形成一个循环、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基塘比例是指基面与鱼塘面积的比例,过去采用的基塘比例是5:5到4:6之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资源的增值,对水产养殖产值最大化的追求,基面面积逐渐萎缩,目前较多的基塘比例为3:7或者1:9,过小的基面面积比例带来的结果是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鱼塘养殖水体的自我净化。
[0003]目前,现有的鱼塘坡基系统功能单一,尤其是过小的基塘比例,坡基上基本不能种植作物,无法进行补偿式的生产,且因坡面过陡,不易于打理,导致杂草丛生,易造成水土流失,影响周边水体环境及养殖操作。
[0004]因此,如何构建一种多功能组合型生态护坡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8](1)在鱼塘的塘基拐角处建设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
[0009](2)在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处挖槽,作为人工湿地;
[0010](3)在人工湿地的底部铺上细砂,并用防水布覆盖;
[0011](4)在人工湿地的末端铺设管道;
[0012](5)在人工湿地内以袋苗的形式种植挺水植物;
[0013](6)在坡面及塘基除湿地以外的地面上种植姬岩垂草;
[0014](7)将从鱼塘中抽上来的水通入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实现固液分离后,水体经管道流入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消化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后,再通过人工湿地末端的管道流至鱼塘。
[0015]本专利技术方法构建得到的护坡具有水体净化功能、抑制杂草功能、塘基美化功能和补偿性生产功能。其中,
[0016]水体净化功能:利用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对鱼塘中的养殖水体进行前处理,去除水体中的固体废弃物后流入人工湿地,经过长距离的植物消化体系,消化吸收水体中的氮和磷等营养成分,并最终回流至鱼塘中,使水体中的营养盐浓维持在稳定的水平。
[0017]抑制杂草功能:本专利技术中种植的姬岩垂草具有生长快、覆盖度好、管理粗放和观赏
性佳等优点,用于覆盖坡基表面,可起到极好的水土保持作用;且因其覆盖性好,可抑制鬼针草和巴拉草等杂草的生长;此外,姬岩垂草的耐旱度高,浇水频次少,耐受各种病虫害,不需要对其进行专项管理。
[0018]塘基美化功能:本专利技术中种植的姬岩垂草可在3

9月期间开花,且塘基上的人工湿地内种植挺水植物,均具有良好的观赏性。
[0019]补偿性生产功能:人工湿地中的挺水植物以袋苗的形式栽培,当植株长成至商品规格后,可将植株连盆取出销售,如此循环生产,以达到土地利用最大化的目的。
[0020]进一步,上述步骤(2)中,人工湿地的深度为0.3m,长度和宽度不做具体要求,因为是循环水,所以也不需要特别强调人工湿地的净化效率。更进一步,人工湿地的宽度为2m,长度为50m。
[0021]进一步,上述步骤(2)中,人工湿地与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出水口的距离为2m。
[0022]进一步,上述步骤(3)中,细砂的厚度为5cm。
[0023]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人工湿地的底部铺上细砂并用防水布覆盖,能够有效防止水渗漏。
[0024]进一步,上述步骤(5)中,挺水植物为美人蕉、翠芦莉、黄菖蒲和蒲苇中的至少一种。
[0025]采用上述进一步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所选挺水植物易生长,且具有良好的观赏性。
[0026]进一步,上述步骤(6)中,坡面上的边界与水面的距离为30cm。
[0027]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8]1、本专利技术综合考虑了鱼塘坡基的景观效果、生产功能和水体净化功能,通过坡基构型的改造,并结合新优景观园艺花卉应用,开展了多功能坡基鱼塘的建设,创新了鱼塘坡基体系的利用方式,增强了鱼塘坡基的功能。
[0029]2、本专利技术在传统鱼塘坡基的基础上,通过在鱼塘坡顶适度开挖,形成水槽式坡顶(人工湿地);在新形成的水槽里,利用鱼塘尾水和塘泥,以袋苗的形式生产水生花卉(挺水植物),同时净化鱼塘水质;在坡面、坡顶等非湿地的区域种植姬岩垂草,绿化美化坡岸,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
附图说明
[0030]图1为本专利技术构建的多功能护坡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2为循环水出口图;
[0032]图3为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图(一);
[0033]图4为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图(二);
[0034]图5为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图(三);
[0035]图6为生态湿地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
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实施例
[0038]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39](1)在鱼塘的塘基拐角处建设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
[0040](2)在距离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2m处挖一个深度为0.3m、宽度为2m、长度为50m的槽,作为人工湿地;
[0041](3)在人工湿地的底部铺上5cm厚的细砂,并用防水布覆盖,防止水渗漏;
[0042](4)在人工湿地的末端铺设管道用于排水,经过人工湿地的水体流至鱼塘;
[0043](5)在人工湿地内以袋苗的形式种植美人蕉、翠芦莉、黄菖蒲和蒲苇;
[0044](6)在坡面及塘基除湿地以外的地面上种植姬岩垂草,坡面上的边界与水面的距离为30cm;
[0045](7)将从鱼塘中抽上来的水通入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实现固液分离后,一部分水体从循环水出口回流至鱼塘,另一部分水体经管道进入储存桶缓冲,桶内的水经水泵抽进生化处理设备进行生物降解,降解后的水流入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消化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后,再通过人工湿地末端的管道流至鱼塘。
[0046]性能测试
[0047]分别取实施例中鱼塘、循环水出口、桶、湿地入口和湿地出口的水样,分别进行水质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
[0048]表1水质检测结果
[0049][0050]由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在鱼塘的塘基拐角处建设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2)在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的出水口处挖槽,作为人工湿地;(3)在人工湿地的底部铺上细砂,并用防水布覆盖;(4)在人工湿地的末端铺设管道;(5)在人工湿地内以袋苗的形式种植挺水植物;(6)在坡面及塘基除湿地以外的地面上种植姬岩垂草;(7)将从鱼塘中抽上来的水通入一体化尾水处理设备实现固液分离后,水体经管道流入人工湿地,经人工湿地消化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元素后,再通过人工湿地末端的管道流至鱼塘。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净化、美化和生产的多功能护坡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人工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毅陈金峰吴昊平秦红杰邹春萍杨思雨李建颖阮淑仪陈德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环境园艺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