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4186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包括半潜漂浮平台、应用于水体的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以及应用于底泥的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半潜漂浮平台包括模块安装架以及安装于模块安装架的天线、排水阀门、泵、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太阳能板、推进器、可升降曝气装置、侧向推进器;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包括第一固定安装框以及安装于第一固定安装框上部的植物净化单元、水生动物及鸟类栖息单元以及安装于第一固定安装框下部的碳纤维净化单元;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包括基体载体、人工礁石主体、第二固定安装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在自上而下一体化改善水体生境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和商业开发价值。商业开发价值。商业开发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


[0001]本技术涉及湖库水体的水质提升、底泥原位修复和生境改善领域,具体是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

技术介绍

[0002]我国多数湖泊和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水体污染问题,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超标,此外水体底泥作为水体污染物质的最重要蓄积库,同样也富集了大量的污染物,且其中的含量比上层水体高出多倍。这些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上覆水体间的物理、化学和生物交换作用会重新释放,成为影响和制约河湖水体水质的重要内在污染源。湖库水体自上而下的污染问题对水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水生态修复技术是应用于水体治理中的重要技术,水生态保护修复工作的重点在于将生物及其依赖的生境作为一个整体在时间、空间尺度上加以保护,同时重视各保护修复措施的关联性,以提升保护与修复的成效。因此,系统化的进行水体提升、底泥修复和生境改善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0003]在湖库水体生态净化系统及净化方法中,通过植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能有效降解水体中N、P等物质,微生物

植物联合修复提高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对水体修复有显著作用(专利申请号CN109607793A、专利申请号CN202010881427.2)。但是该体系存在无法快速高效的响应水质变化进行治理且应用灵活度不够的问题。在湖库底泥控制技术中,依据修复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原位处理技术和异位处理技术。其中底泥原位处理技术以其操作简单、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的优势而备受关注。湖库底泥原位覆盖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较为广泛的受污染底泥修复技术之一。其通过吸附性滤料、沉水植物繁殖体和污水处理微生物菌剂通过原位底泥覆盖进行藻类控制和底泥修复(专利申请号CN105645563A),但是该体系存在应用成本高、安装及应用难度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采用多种技术协同的修复技术,提供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该生态修复综合体可在湖泊、水库等相对封闭的水体中自由移动,系统的提升水质、修复底泥以及生境改善,实现水、泥协同治理,自上而下一体化改善水体生境、美化水体环境,为工程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包括:半潜漂浮平台、应用于水体的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以及应用于底泥的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和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用于安装于半潜漂浮平台;所述半潜漂浮平台包括模块安装架以及安装于模块安装架的天线、排水阀门、泵、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太阳能板、推进器、可升降曝气装置、侧向推进器;所述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包括第一固定安装框以及安装于第一固定安装框上部的植物净化单元、水生动物及鸟类栖息
单元以及安装于第一固定安装框下部的碳纤维净化单元;所述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包括基体载体、人工礁石主体、第二固定安装框,其中人工礁石主体固定于第二固定安装框底部,基体载体固定于人工礁石主体底部。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天线用于在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和水库实现定位,排水阀门和泵用于控制半潜漂浮平台潜入水体,进行水下作业;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用于实时监测水质数据;太阳能板用于提供平台运行及其它仪器运行的能量动力;模块安装架用于安装水体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以及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可升降曝气装置用于为好氧微生物代谢和繁殖提供充足氧气。
[0008]进一步的,所述植物净化单元选取多种亲水植物固定于固定安装框的孔洞中;所述碳纤维净化单元选用水草型的聚丙烯腈基活性碳纤维,根据待治理水体的污染特征,筛选微生物菌剂培养液进行挂膜处理;所述水生动物及鸟类栖息单元,以自然纤维为原料,编制中间有孔洞、四周紧密的基体载体平台固定于第一固定安装框上,中间有孔的部分用于固定植物植株、放置鸟窝,周围紧密的部分铺上矿物颗粒,作为仿生水生动物及鸟类的栖息地;所述第一固定安装框用于固定在半潜漂浮平台上,使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进行水质净化及水面生境提升。
[0009]进一步的,所述人工礁石主体上设有底栖生物栖息孔,为底栖动物提供了繁殖提供繁衍生息的场所;所述基体载体以自然纤维为原料,编制成“枕头状”结构,分两层包裹复合微生物菌剂和沉水植物种子,长时间浸泡后从孔底栖生物栖息孔中泄露于底泥上;所述第二固定安装框固定于半潜漂浮平台上,进行底泥修复及改善水下生境。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可升降曝气装置通过设定微孔曝气装置的曝气量和曝气时间,使溶解氧保持在6.0

9.0mg/L之间。
[0011]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0012](1)生态修复综合体通过构建功能化模块的方式,解决了现有技术集成性差、修复效率低的问题;(2)生态修复综合体解决了传统的浮床防风浪差,容易散架的问题;(3)生态修复综合体解决了传统底泥覆盖技术操作复杂、水下系统容易被破坏以及材料不可回收等技术问题;(4)生态修复综合体模块化的布设方式使得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更强的适应性及灵活性。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中半潜漂浮平台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中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中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4是本技术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的工作模式示意图;
[0017]图5是本技术中半潜漂浮平台的主视图;
[0018]图6是本技术中半潜漂浮平台的侧视图;
[0019]图7是本技术中半潜漂浮平台的为俯视图;
[0020]图8是本技术中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0021]图9是本技术中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中附图标记分述如下:
[0023]10—半潜漂浮平台,20—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30—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
[0024]11—天线,12—排水阀门,13—泵,14—多参数水质水质分析仪,15

太阳能板,16—模块安装架,17—推进器,18—可升降曝气装置,19—侧向推进器;
[0025]21—植物净化单元,22—碳纤维净化单元,23—水生动物及鸟类栖息单元,24—第一固定安装框;
[0026]34—基体载体,32

人工礁石主体,33—底栖生物栖息孔,31

第二固定安装框。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其特征在于,包括:半潜漂浮平台、应用于水体的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以及应用于底泥的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和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用于安装于半潜漂浮平台;所述半潜漂浮平台包括模块安装架以及安装于模块安装架的天线、排水阀门、泵、多参数水质分析仪、太阳能板、推进器、可升降曝气装置、侧向推进器;所述水质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包括第一固定安装框以及安装于第一固定安装框上部的植物净化单元、水生动物及鸟类栖息单元以及安装于第一固定安装框下部的碳纤维净化单元;所述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包括基体载体、人工礁石主体、第二固定安装框,其中人工礁石主体固定于第二固定安装框底部,基体载体固定于人工礁石主体底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湖库水体生境改善的生态修复综合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天线用于在水域面积较大的湖泊和水库实现定位,排水阀门和泵用于控制半潜漂浮平台潜入水体,进行水下作业;多参数水质分析仪用于实时监测水质数据;太阳能板用于提供平台运行及其它仪器运行的能量动力;模块安装架用于安装水体提升及水生动物栖息模块以及底泥修复及底栖动物繁殖模块,可升降曝气装置用于为好氧微生物代谢和繁殖提供充足氧气。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良元余婵张雨婷金海洋张为刘敏李欢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