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74129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包括机体、风扇、换热盘管,机体具有风罩板、底板、竖直设置的端板,风罩板覆盖且固定连接在端板、底板的边缘,底板固定连接在端板的下端;风扇设于风罩板的一侧面上;换热盘管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组,每一组换热盘管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换热盘管贯穿和连接端板,且设于风扇的进风侧;每一组换热盘管包括复合管和分别连接在复合管两端的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第一单路管连接有用于输入气体的集气管,第二单路管连接有用于输出液体的集液管,气体通过集气管依次输送至第一单路管、复合管、第二单路管中冷凝成液体后,通过所述集液管排出。以此有效提高制冷效果,及减少换热盘管后段的管道阻力。力。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


[0001]本申请涉及制冷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

技术介绍

[0002]冷凝器是制冷系统的机件,属于换热器的一种,冷凝器工作工程是个放热的过程,冷凝器将自身管道中的热量以很快的方式传到管道附近的空气中,把气体或蒸气的热量带走,以使得气体或蒸气转变成液体。
[0003]市面上的冷凝器在使用时通常会安装在机体中,冷凝器的管道是通过支撑板固定,然后冷凝器的管道是自进气口至出液口全段均为单路管道设计。另外,冷凝器的管道两端会裸露出机体的两端侧面,以方便装配和连接其他管道。在机体上还设有风扇,加强空气对流,带走冷凝器管道附近的热量。
[0004]但本申请人在实现现有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传统冷凝器的单路管道设计,冷凝器在工作时单路管的后段经常会出现闪蒸的情况,造成损失冷量,而且进气口和出液口压力差较大,容易造成管道阻力过大;冷凝器两端的管道裸露出机体两端侧面后,没有防护措施,在搬运和日常使用时容易遭受碰撞和损坏;机体上与风扇相对应的排风口的延伸框长度设计不合理,例如传统延伸框的长度只设计有20mm,聚风效果较差,风量损失严重。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冷凝管管道后段出现闪蒸,冷量损失多,管道阻力大等技术问题。
[0006]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包括:
[0007]机体,具有风罩板、底板、竖直设置的端板,所述风罩板覆盖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底板的边缘,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的下端;
[0008]风扇,设于所述风罩板的一侧面上;
[0009]换热盘管,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组,每一组所述换热盘管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换热盘管贯穿和连接所述端板,且设于所述风扇的进风侧;
[0010]每一组所述换热盘管包括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及复合管,所述复合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路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路管,所述第一单路管连接有用于输入气体的集气管,所述第二单路管连接有用于输出液体的集液管,气体通过所述集气管依次输送至第一单路管、复合管、第二单路管中冷凝成液体后,再通过所述集液管排出。
[0011]进一步地,所述复合管包括有N通管和多根盘管,部分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N通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路管,剩余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N通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路管。
[0012]进一步地,所述复合管包括有多根盘管,且每一根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路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路管。
[0013]进一步地,所述集气管的一端设有进气口,所述集气管的轴向设有多个集气接口,以使多组所述换热盘管沿集气管的轴向布置且通过所述第一单路管连接所述集气接口。
[0014]进一步地,所述集液管的一端设有出液口,所述集液管的轴向设有多个集液接口,以使多组所述换热盘管沿集液管的轴向布置且通过所述第二单路管连接所述集液接口。
[0015]进一步地,所述机体的两端侧分别设有与所述端板相连接的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分别封盖裸露出所述端板侧面的换热盘管。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盖板的一侧边开设有供安装所述集气管的进气端、集液管的出液端的装配口。
[0017]进一步地,所述端板包括相互平行布置的第一端板、第二端板和第三端板,所述第三端板设于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之间,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三端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底板;
[0018]所述集气管、集液管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端板的一侧面。
[001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端板、第二端板、第三端板之间设有散热片,且所述换热盘管贯穿和连接所述散热片。
[0020]进一步地,所述风罩板上且对应所述风扇设有排风口,所述排风口的延伸框的长度为60

80mm。
[0021]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22]1、所述机体设置有竖直安装的端板,通过该端板安装有多组用于制冷空气的换热盘管,换热盘管还设于风扇的进风侧,通过将该换热盘管设计为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及复合管相互组合的管路结构,结合风扇带走换热盘管附近的热量的作用下,以使高温高压气体进入集气管后再依次输送至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复合管中冷却成高压的液体,然后高压的液体再通过与第二单路管相连接的集液管排出,以防止换热盘管后段的制冷液体由于压力骤降出现闪蒸的情况;
[0023]相对以往冷凝器的单路管道设计,换热盘管在工作时单路管的后段经常会出现闪蒸的情况,造成损失冷量、管道阻力过大,本申请实施例推出的由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及复合管相组合设计而成的换热盘管,可减少换热盘管后段的管道阻力,提高冷凝器的制冷效果。
[0024]2、通过在所述机体的两端侧加设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然后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分别封盖着裸露在机体两端侧的端板上的换热盘管,以解决以往换热盘管经常遭受碰撞和损坏等问题。
[0025]3、所述风罩板上与风扇相对应的排风口加设有延伸框,该延伸框的长度设为60

80mm,有效解决以往因延伸框长度只有20mm的不合理设计而导致聚风效果差、风量损失大等问题。
附图说明
[0026]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正面视图;
[0027]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俯视图;
[0028]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左视图;
[0029]图4为图3中A处的放大视图;
[0030]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右视图;
[0031]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视图;
[0032]图7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立体图;
[0033]图8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又一立体图;
[0034]图9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拆除盖板和风罩板后的立体图;
[0035]图10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冷凝器的拆除盖板和风罩板后的又一立体图;
[0036]图1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换热盘管与集气管、集液管相连接的示意图;
[0037]图1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中换热盘管的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复合管相连接的平面视图;
[0038]图13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中换热盘管的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复合管相连接的平面视图。
[0039]图中:
[0040]10、机体;101、风罩板;1011、排风口;1012、延伸框;102、底板;103、端板;1031、第一端板;1032、第二端板;1033、第三端板;104、第一盖板;1041、装配口;105、第二盖板;
[0041]20、风扇;21、网罩;
[0042]30、换热盘管;301、第一单路管;302、第二单路管;303、复合管;
[0043]40、集气管;401、进气口;402、集气接口;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换热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机体,具有风罩板、底板、竖直设置的端板,所述风罩板覆盖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底板的边缘,所述底板固定连接在所述端板的下端;风扇,设于所述风罩板的一侧面上;换热盘管,在竖直方向堆叠有多组,每一组所述换热盘管以水平方向延伸布置,所述换热盘管贯穿和连接所述端板,且设于所述风扇的进风侧;每一组所述换热盘管包括第一单路管、第二单路管及复合管,所述复合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路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路管,所述第一单路管连接有用于输入气体的集气管,所述第二单路管连接有用于输出液体的集液管,气体通过所述集气管依次输送至第一单路管、复合管、第二单路管中冷凝成液体后,再通过所述集液管排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管包括有N通管和多根盘管,部分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N通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路管,剩余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N通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路管。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管包括有多根盘管,且每一根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单路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单路管。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换热的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管的一端设有进气口,所述集气管的轴向设有多个集气接口,以使多组所述换热盘管沿集气管的轴向布置且通过所述第一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伯棠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通用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