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6909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8 21: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属于电机壳模具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电机壳模具中边模固定不便和脱模不便等技术问题。解决方案为: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第四侧模和设于其内部的模芯,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之间、第一侧模和第四侧模之间均设置有过渡装置;过渡装置包括第一边模和两组第二边模,第二边模设置有“L”形槽,“L”形槽包括竖直槽和水平槽,竖直槽内水平设置有第一弹簧,水平槽内水平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一侧模上下两端与第二边模相对位置处设置有边模卡槽,第二侧模和第四侧模靠近长板一侧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压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边模结构简单,固定方便,同时脱模方便快捷。同时脱模方便快捷。同时脱模方便快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


[0001]本技术属于电机壳模具
,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

技术介绍

[0002]消失模铸造(又称实型铸造)是泡沫塑料模采用无黏结剂干砂结合抽真空技术的实型铸造,是将与铸件尺寸形状相似的泡沫模型粘结组合成模型簇,刷涂耐火涂料并烘干后,埋在干石英砂中振动造型,在负压下浇注,使模型气化,液体金属占据模型位置,凝固冷却后形成铸件的新型铸造方法。
[0003]电机壳消失模模具一般由上模、下模、侧模和模芯组成,为了方便后续脱模,一般将侧模设置为四组,围成侧模,由于电机壳顶部两侧为圆弧结构,为了铸造效果更好,会将此处单独设置边模,此处的边模固定不方便,对模具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也有一部分是通过相邻模具对其进行压紧,但这样又影响脱模,所以需要研发一种即便于固定又方便脱模的边模。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解决了传统电机壳消失模模具中边模固定不便和脱模不便等技术问题。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其中: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第四侧模和设于其内部的模芯,所述第一侧模和第二侧模之间、第一侧模和第四侧模之间均设置有过渡装置;
[0006]所述过渡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边模和对称设于第一边模上下两端的两组第二边模,所述第二边模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二边模靠近第一侧模一侧的侧壁内部设置有“L”形槽,所述“L”形槽包括竖直槽和水平槽,所述竖直槽的开口朝向里侧;所述第一边模为“T”形结构,所述第一边模包括长板和设于长板内侧中部的短板,所述长板的上下两端分别设于“L”形槽的竖直槽中,所述长板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二边模侧壁相匹配的槽口,所述短板的上下两侧壁分别与两组第二边模的内侧壁接触;
[0007]所述竖直槽内水平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一端与长板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的另一端与竖直槽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槽内水平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的一端与长板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的另一端与水平槽内侧壁固定连接;
[0008]所述第一侧模上下两端与第二边模相对位置处均设置有边模卡槽,所述第一侧模和长板外侧壁之间设置有活动区,所述第二侧模和第四侧模靠近长板一侧的侧壁上均设置有压板,所述压板设于与其相对应的活动区中。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侧模、第二侧模、第三侧模、第四侧模、第一边模和两组第二边模的内壁均与相对应的电机壳外壁形状相匹配。
[0010]进一步,处于合模状态时,所述长板内侧壁与竖直槽内侧壁接触,所述压板内壁与长板外侧壁接触。
[0011]进一步,所述长板的厚度尺寸小于竖直槽的宽度尺寸。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3]第一边模通过第一侧模上的边模卡槽进行压紧,第二边模分别通过第二侧模和第四侧模上的压板进行压紧,通过自身侧模进行压紧,无需进行外部压紧,结构简单,压紧效果好,当进行脱模时,先将第二侧模和第四侧模脱离,压板不再对第二边模进行压紧,在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的作用下,第二边模弹起,完成脱模,然后将第一侧模脱离,第一侧模不再对第一边模进行压紧,将第一边模脱离完成脱模。
[0014]本技术中边模结构简单,固定方便,同时脱模方便快捷。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爆炸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中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中第二边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中第一边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7为本技术中第一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8为本技术中第一侧模和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9为本技术中第二侧模和过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10为本技术中第二侧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0026]如图1至10所示的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其中: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侧模1、第二侧模2、第三侧模、第四侧模3和设于其内部的模芯,所述第一侧模1和第二侧模2之间、第一侧模1和第四侧模3之间均设置有过渡装置4;第三侧模和模芯图中未画出,第一侧模1用于铸造电机壳的顶部,第二侧模2和第四侧模3分别铸造电机壳的两侧,第三侧模用于铸造电机壳的底部,过渡装置4用于铸造电机壳顶部两侧。
[0027]所述过渡装置4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边模4

1和对称设于第一边模4

1上下两端的两组第二边模4

2,所述第二边模4

2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二边模4

2靠近第一侧模1一侧的侧壁内部设置有“L”形槽,所述“L”形槽包括竖直槽4
‑2‑
1和水平槽4
‑2‑
2,所述竖直槽4
‑2‑
1的开口朝向里侧;所述第一边模4

1为“T”形结构,所述第一边模4

1包括长板4
‑1‑
1和设于长板4
‑1‑
1内侧中部的短板4
‑1‑
2,所述长板4
‑1‑
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于“L”形槽的竖直槽4
‑2‑
1中,所述长板4
‑1‑
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二边模侧壁相匹配的槽口4
‑1‑
3,所述短板4
‑1‑
2的上下两侧壁分别与两组第二边模4

2的内侧壁接触;第一边模4

1和第二边模4

2相互配合,长板4
‑1‑
1在第一弹簧5

1和第二弹簧5

2的作用下可以在竖直槽4
‑2‑
1内活动,进行压紧和脱模。
[0028]所述竖直槽4
‑2‑
1内水平设置有第一弹簧5

1,所述第一弹簧5

1的一端与长板4
‑1‑
1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

1的另一端与竖直槽4
‑2‑
1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水平槽4
‑2‑
2内水平设置有第二弹簧5

2,所述第二弹簧5

2的一端与长板4
‑1‑
1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弹簧5

2的另一端与水平槽4
‑2‑
2内侧壁固定连接;当对第二边模4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脱模的电机壳消失模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侧模(1)、第二侧模(2)、第三侧模、第四侧模(3)和设于其内部的模芯,所述第一侧模(1)和第二侧模(2)之间、第一侧模(1)和第四侧模(3)之间均设置有过渡装置(4);所述过渡装置(4)包括竖直设置的第一边模(4

1)和对称设于第一边模(4

1)上下两端的两组第二边模(4

2),所述第二边模(4

2)为矩形结构,所述第二边模(4

2)靠近第一侧模(1)一侧的侧壁内部设置有“L”形槽,所述“L”形槽包括竖直槽(4
‑2‑
1)和水平槽(4
‑2‑
2),所述竖直槽(4
‑2‑
1)的开口朝向里侧;所述第一边模(4

1)为“T”形结构,所述第一边模(4

1)包括长板(4
‑1‑
1)和设于长板(4
‑1‑
1)内侧中部的短板(4
‑1‑
2),所述长板(4
‑1‑
1)的上下两端分别设于“L”形槽的竖直槽(4
‑2‑
1)中,所述长板(4
‑1‑
1)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与第二边模侧壁相匹配的槽口(4
‑1‑
3),所述短板(4
‑1‑
2)的上下两侧壁分别与两组第二边模(4

2)的内侧壁接触;所述竖直槽(4
‑2‑
1)内水平设置有第一弹簧(5

1),所述第一弹簧(5

1)的一端与长板(4
‑1‑
1)外侧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弹簧(5

1)的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宏伟
申请(专利权)人:平遥县钜顺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