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4817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包括两台吸收塔、与吸收塔配合的吸收液储槽、并联设置的复数循环泵、引风机,以及进入吸收液储槽的碱液相关碱液罐、碱液泵,碱液从碱液罐中泵入吸收液储槽,再进入吸收塔中与尾气接触并反应,未反应完全的气体进入第二吸收塔重复吸收操作,碱液返回吸收液储槽重复利用。本装置能有效吸收卸车时泄出的尾气,避免单线处理时部件故障而使处理工作停滞、导致作业人员涉险的问题。业人员涉险的问题。业人员涉险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液氯工业生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液态氯是一种具有剧烈的刺激作用和腐蚀性的黄绿色液体,常应用于冶金、纺织、造纸等行业,在常压下就能汽化成气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性,吸入后会造成中毒,对眼、呼吸系统黏膜有刺激作用。汽化后其在阳光照射下与其它可燃气体混合,可能会引起燃烧和爆炸,具有极强的危险性。
[0003]一般情况下,在工业生产中会使用钢瓶或钢罐储存并转运,然而卸车处理后,残余在容器内的一些液态氯和少量汽化的氯极难处理。如果直接排放空气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处理,不仅会导致周围环境污染,对作业人员和周边市民的健康会存在威胁。
[0004]如果仅使用单独吸收塔或串联数个吸收塔,在其中设置喷淋的碱液进行吸收,因尾气与液体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有限,会大大影响处理速度,当其中某部件出现故障,会发生尾气持续排出而无法处理的情况,严重危害吸收塔周围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也无法马上停工进行检修。液氯卸车尾气处理工作是生产、利用液氯中重要的一环,当此工序速度放缓甚至暂停时,
[0005]对上下游工序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使整体生产

处理环节停滞。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能有效吸收卸车时泄出的尾气,避免单线处理时部件故障而使处理工作停滞、导致作业人员涉险的问题。
[0007]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由第一吸收塔、第二吸收塔、第一吸收液储槽、第二吸收液储槽,循环泵、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卸车引风机、事故引风机、烟囱、碱液罐、碱液泵、污水口组成:
[0008]所述第一吸收塔及第二吸收塔垂直设置于地面,二者底部分别设置并连通第一吸收液储槽和第二吸收液储槽;
[0009]所述第一换热器一端与第一吸收塔顶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循环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一端与第二吸收塔顶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循环泵,循环泵同时也与污水口连接,通过循环泵的废液从污水口转移出装置;
[0010]所述卸车引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一吸收塔顶部连接,出风口分叉后与第二吸收塔底部、烟囱连接,所述事故引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二吸收塔顶部连接,其出风口与烟囱连接,将第一吸收塔及第二吸收塔内的废气吸出并从烟囱排出;
[0011]所述碱液罐与第一吸收液储槽及第二吸收液储槽连接,碱液罐和吸收液储槽间设置碱液泵。
[0012]优选地,为了保证装置不因部分部件故障而停工,所述卸车引风机和事故引风机分别并联设置两台。
[0013]基于保证工期进度及保护作业人员安全的目标,并联设置两台所述碱液泵。
[0014]优选地,设置三台所述循环泵,分别是第一循环泵、第二循环泵和第三循环泵,所述第一循环泵连接第一吸收液储槽、第一换热器、污水口,所述第二循环泵连接第一吸收液储槽、污水口,所述第三循环泵连接第一吸收液储槽、第二吸收液储槽、第二换热器、污水口。
[0015]进一步地,所述具有连接关系的两个部件间设置阀门。
[0016]更进一步地,所述卸车引风机、事故引风机、循环泵、碱液泵进口及出口处分别设置阀门。
[0017]优选地,为了更好地控制位于高出的阀门,所述第一吸收塔与烟囱间、第二吸收塔与烟囱间、第一吸收塔与第二吸收塔间的阀门为电子式调节阀门。
[0018]其中,碱液罐中储存的是15%碱液。
[0019]本技术所述的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能较为全面地防止液氯汽化后的外泄,防止作业人员因产生大量有害气体而中毒,也可防止高温爆炸;装置整体设置全面,包括尾气吸收塔、卸车引风机、事故引风机、碱液泵、循环泵在内的部件都有并联的设备,一方面可以加快处理速度,另一方面能大大减少漏网之鱼——汽化液氯泄出,并且设置有重复部件,在某部件出现意外停机后仍能发挥整体功能,当待处理尾气总量增大时,可开启事故引风机,快速抽走气体,对工作效率和作业人员安全都有保障。能更加全面地避免尾气泄露,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其中,1

第一吸收塔,2

第二吸收塔,3

第一吸收液储槽,4

第二吸收液储槽,5

循环泵,51

第一循环泵,52

第二循环泵,53

第三循环泵,6

第一换热器,7

第二换热器,8

卸车引风机,9

事故引风机,10

烟囱,11

碱液罐,12

碱液泵,13

污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如图1所示的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由第一吸收塔1、第二吸收塔2、第一吸收液储槽3、第二吸收液储槽4,三台循环泵5、第一换热器6、第二换热器7、两台卸车引风机8、两台事故引风机9、烟囱10、碱液罐11、两台碱液泵12、污水口13组成。
[0026]第一吸收塔1及第二吸收塔2垂直固定于地面,二者底部分别固定并连通第一吸收液储槽3和第二吸收液储槽4。三台循环泵5分别是第一循环泵51、第二循环泵52和第三循环泵53,第一循环泵51连接第一吸收液储槽3、第一换热器6、污水口13,第二循环泵52连接第一吸收液储槽3、污水口13,第三循环泵53连接第一吸收液储槽3、第二吸收液储槽4、第二换热器7、污水口13。第一换热器6一端与第一吸收塔1顶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循环泵5,第二换热器7一端与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氯卸车尾气吸收装置,由第一吸收塔、第二吸收塔、第一吸收液储槽、第二吸收液储槽,循环泵、第一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卸车引风机、事故引风机、烟囱、碱液罐、碱液泵、污水口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吸收塔及第二吸收塔垂直设置于地面,二者底部分别设置并连通第一吸收液储槽和第二吸收液储槽;所述第一换热器一端与第一吸收塔顶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循环泵,所述第二换热器一端与第二吸收塔顶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循环泵,循环泵同时也与污水口连接,通过循环泵的废液从污水口转移出装置;所述卸车引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一吸收塔顶部连接,出风口分叉后与第二吸收塔底部、烟囱连接,所述事故引风机的进风口与第二吸收塔顶部连接,其出风口与烟囱连接,将第一吸收塔及第二吸收塔内的废气吸出并从烟囱排出;所述碱液罐与第一吸收液储槽及第二吸收液储槽连接,碱液罐和吸收液储槽间设置碱液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瑞德张琴琴王红田文敬崔越张董平毕波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瑞赛科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